上周我带孩子徒步结营时,组织了一场拍卖会,孩子用一天努力获得的乐乐币来拍卖我的百宝箱里吃的玩的。
拍卖会上,小明(化名)攥着手里寥寥无几的积分币,眼睁睁看着喜欢的水枪被另外一个孩子小五(化名)一次次“高价”拍走。他的脸越涨越红,突然朝着小五大喊:“你不要再拍了!下次我攒够乐乐币我全买走!”语气里混着委屈、愤怒和不甘。
如果这时候成人这样做,就是“没看见”:
【否定情绪】: “不就是个玩具吗?哭什么哭,真没出息!”
【道德批判】: “怎么能这么自私?别人竞拍是他的权利,你要学会谦让!”
【空洞说教】: “这次没拍到就算了,下次努力呗,这点挫折都受不了?”
这些回应方式看似在 “解决问题”,实则在做三件事:
切断情感联结:用 “懂事”“大方” 等成人标准碾压孩子的真实感受;
制造认知割裂:孩子明明在为 “努力未被看见” 难过,却被贴上 “输不起” 的标签;
剥夺成长机会:将挫折简化为 “结果失败”,而非引导孩子思考 “如何从过程中改进”。
没看见孩子的本质,是用成人的功利思维,替代孩子的情感逻辑。 小明的愤怒背后,藏着 “我不够好” 的自我怀疑,以及对 “公平感” 的模糊探索,而不是简单的 “想要玩具”。
这个时候我们要看见什么呢?看见孩子的情绪、信念和需求
第一步:先共情,接住孩子的情绪
我蹲下来:“我看到你攥着乐乐币的手一直在抖,是不是现在特别难受?你觉得委屈,是因为觉得自己努力攒积分了,却没得到想要的,对吗?其实老师注意到你一直很努力参与活动,只是这次积分刚好不够,换作是我也会觉得可惜。”
命名情绪:帮孩子识别 “沮丧”“失落” 的感受,避免情绪积压。
肯定努力:强调过程而非结果,让孩子知道 “积分少≠不优秀”,缓解自我否定。
弱化对立:不急于批评 “抱怨 小五” 的行为,先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避免抵触心理。
第二步:引导理性看待竞争,拆解问题根源
“我们的拍卖会规则是‘价高者得’,如果 小五 不竞拍,其他小朋友也可能出价,对吗?这说明大家都很喜欢这个物品,对吗?”(理解规则)
“你最想要的是哪件物品?如果现在你特别想要,你觉得你怎么说,他会把水枪让给你呢?如果下次竞拍,你会提前攒乐乐币,还是在竞拍时先观察别人的出价?”(复盘策略)
“你说下次要拿更多乐乐币,你觉得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攒积分?比如积极完成任务 / 团队合作 / 帮助他人(目标设定)
剥离人际矛盾:将焦点从 “小五 和小明竞争” 转向 “规则下的公平竞争”,避免孩子陷入 “针对他人” 的误区。
培养策略思维:用开放式问题引导孩子反思竞拍策略(如 “集中乐乐币拍重点物品” vs “分散竞拍”),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立成长型思维:将 “乐乐币少” 转化为 “可通过努力改变的现状”,而非固定结局。
看见孩子,是我们家长和老师的 “第一项修炼”
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 “镜映理论”:孩子需要通过成人的回应,来认识自己是谁。当我们说 “看见孩子”,其实是在说:
看见情绪的合理性:孩子的哭闹不是 “失控”,而是未被理解的呐喊;
看见需求的独特性:每个孩子对 “成功” 的定义不同,有人在乎玩具,有人在乎同伴认可;
看见成长的螺旋性:允许孩子在挫折中 “退两步、进一步”,而不是要求 “永远向前冲”;
看见生命的完整性:除了 “优秀”“懂事”,也要接纳孩子的 “脆弱”“贪心” 和 “笨拙”。
就像小明最后学会的不是 “必须赢”,而是 “输了也没关系,我可以换一种方式再来”。这种从容,正是源于被 “看见” 后的安全感
看见孩子,从放下 “标准答案” 开始
下次当孩子哭闹时,试着问自己三个问题:
他现在的感受是什么?(不是 “他应该是什么感受”)
这件事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不是 “这件事在成人世界的意义”)
他需要的是解决方案,还是一个拥抱?(不是 “我应该教他什么道理”)
愿我们都能成为孩子生命中的 “镜子”,让他们在我们的目光里,看见自己独一无二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