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关于本书
本书是2025年7月14日出版的新书,“沟通三步法”源自于费希尔调解医患纠纷的经验——当患者家属哭诉“失去亲人”,医生若先道歉而非辩解,和解率会提升70%。
从法庭到直播间,费希尔的方法论揭示了一个真相:真正的沟通高手,不是赢过对方,而是让对方愿意坐下来谈。
1
沟通中的涟漪效应,是一场关于联结的对话
想象一下,你往平静的湖面扔了颗小石子——“咚!”水面上立刻荡开一圈圈涟漪,越扩越大。语言也是这样,我们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个决定,就像那颗小石子,在亲密关系或人际交往里掀起一圈圈看不见的“涟漪”,影响可能慢慢扩散好多年——这就是“涟漪效应”。
一个小学生给孕妇让座,孕妇笑着夸:“谢谢你,你妈妈知道肯定很骄傲!”谁能想到,十年后这个孩子成了急救医生,在日记里写:“那天是我第一次觉得自己像个大人。”你看,一句话就像魔法,悄悄改写了他的自我认知。
为什么同样的话语,有时温暖人心,有时却引发争吵?因为我们常陷入三个隐形鸿沟:缺乏意识、缺乏理解、缺乏自信,让善意变成冲突。
比如,同事在群里甩来五个字:“方案再改改。”没表情包,没上下文,你盯着屏幕,脑补对方皱着眉头翻白眼。于是回怼:“改不动了!”对话瞬间结冰——这就是双方都缺乏意识:同事未考虑话语可能传递的负面信号,而你的回怼则放大了对抗情绪。
其实,如果同事补一句:“不好意思,我想问清楚,你担心的是时间不够还是成本超支?”就像给干巴巴的鱼重新放回水里,对话立马活过来了。
下次聊天的时候,试试费希尔的“沟通三步法”:先像侦探一样识别情绪,再像拼图师一样重构话题,最后像点菜一样给出选择。涟漪已经开始扩散,下一次对话,说不定就是你们关系升级的起点。
2
识别情绪,开启沟通的第一步
语言是心灵的镜子,情绪则是镜面上跳动的涟漪。当对话中的情绪像脱缰野马时,我们常常会切换成“战斗或逃跑”模式,一句句伤人的话脱口而出。但真正的沟通高手,能在情绪风暴里稳住舵盘,把每一次对话变成拉近关系的契机。掌控情绪开启沟通的第一步,是学会识别它——就像消防员第一时间发现火苗,才能及时扑灭。
2.1 控制情绪,做自己的情绪消防员。
冲突就像小火苗,常常因为情绪失控而变成熊熊大火。当你的音量不自觉升高,措辞变得尖锐,甚至口不择言时,请仔细想想,这些激烈反应真的是因为眼前的事吗?其实,它可能是过去积怨的爆发,或是对“被否定”“失控”的深层恐惧在作祟。
化解冲突的关键,是及时给自己“灭火”。
首先,识别身体信号。当你发现呼吸变快、肩膀发僵,这就是情绪要失控的“红灯”。这时不妨立刻离开现场,深呼吸几次平复心率;或者淡定地说一句:“我需要时间想想。”——就像给情绪按下了暂停键,避免矛盾升级。
其次,建立情绪日记。记录那些让你情绪波动的场景,比如被质疑能力时,分析背后藏着的真实需求,是不是渴望被尊重?当下次遇到类似情况,你就能提前预判反应模式,像老司机一样稳稳掌控方向盘。
真正的沟通高手不是没有情绪,而是能在情绪浪潮里保持清醒,让每场对话都成为关系的“黏合剂”。
2.2 停顿的力量,3秒扭转对话局面。
冲突爆发前常出现的“小征兆”:语调突变、异常沉默或用词尖锐。此时若急于反驳,只会让情绪升级;而善用“停顿”这一隐藏大招,往往能在3秒内扭转局面。停顿,正是识别情绪后的关键动作:它像情绪的“暂停键”,让我们从本能反应切换到理性掌控。
停顿为何有如此魔力?因为它能激活对话中的“理性空间”——当一方停下话语,另一方会本能地进入“反思模式”,情绪的冲击力随之减弱。更重要的是,停顿本身传递了一种“我在掌控节奏”的信号,能有效瓦解对方的攻击性。它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冲突爆发前的停顿能争取反思时间,避免情绪化回应。
第二,冲突爆发前的停顿能施加心理压力,倒逼对方自我修正。
律师质询撒谎证人时,常利用停顿制造压迫感。一位刑事律师曾代理一起诈骗案,证人坚称“案发时我在家睡觉”。律师没有直接反驳,而是突然停顿3秒,直视对方眼睛。这种沉默让证人坐立不安,手指开始绞着衣角,眼神飘忽。最终他主动补充:“其实...我中间出去过一趟,但没干坏事。”
律师通过停顿放大了证人的心理漏洞——人在被沉默注视时,会本能地填补空白,反而暴露真相。
第三,冲突爆发前的停顿能增强话语分量,塑造沉稳形象。
面试中,停顿能瞬间提升回答的质感。一位求职者在被问“如何看待加班文化”时,没有立刻回答“我接受加班”,而是停顿3秒后说:“我认为加班分两种:一种是目标驱动的高效协作,另一种是效率低下的无效消耗。如果是前者,我愿意为结果投入时间;如果是后者,我们需要先优化流程。”
这3秒停顿让面试官从“等待答案”切换到“思考问题本质”,他的回答也因此被评价为“有深度、有框架”。反之,若脱口而出“我接受加班”,可能被贴上“缺乏边界感”的标签。
停顿的本质,是把对话的主动权从“本能反应”转移到“理性掌控”。它不是冷场,而是给情绪降温、给思考留白的艺术。正如识别情绪是发现“情绪暗流”,停顿则是“让暗流沉淀”的关键一步,最终让语言成为理性与情感的桥梁。
3
重构话题,开启沟通的第二步
重构话题,开启了沟通的第二步。重构话题不是逃避冲突,而是用新的对话框架化解对抗,让沟通从“对抗模式”切换到“合作模式”。
3.1 表达自信,把“犹豫”踢出对话框。
自信的关键是把“犹豫”踢出对话框。
3.2 应对难搞的人,冷静才是“降维打击”。
遇到说话带刺、故意激怒你的人怎么办?别急着怼回去,冷静才是最高级的反击。我们可以应用为3×3法则,应对防御行为。
第一,3种停顿策略。
短停顿(1-3秒):同事甩锅说“这不是我的问题”,你停顿3秒,对方会因你的沉默开始心虚。
中停顿(4-6秒):客户指责方案漏洞,闭眼深呼吸5秒,再淡定说:“我理解你的担忧,我们来看数据。”
长停顿(7-10秒):朋友因情绪上头骂你“废物”,别急着反驳。沉默8秒后缓慢复述:“你刚才说我是个废物。”——沉默放大了对方的攻击性,而平静的复述会让朋友意识到自己的言语有多伤人。
第二,3种转换表达。
复述:对方骂“你根本不懂”,你平静重复:“我根本不懂,你是觉得我没理解你的需求?”——把情绪拉回理性讨论。
提问:领导批评“这不行”,你问:“您更希望优先调整A部分还是B部分?”——把指责变成合作。
拆台:同事贬低“这方案太烂”,你笑笑:“麻烦再说一遍?我怕漏听了重点。”——让对方自己品出攻击性。
第三,3种边界设定。
直接拒绝:朋友约饭但没空,说:“今天去不了(直接拒绝),但我可以帮你看看餐厅评价(补充善意)。”
预告后果:同事总甩锅,明确:“再这样,下次我直接找主管同步进度(预告后果)。”
委婉补充:亲戚催婚,说:“谢谢关心(接纳情绪),不过我的节奏可能和你们不一样(补充立场)。”
比如,同事甩锅说“这不是我的问题”,你停顿3秒,平静说:“我听到的是‘我需要你承担责任’,对吗?”——瞬间把矛盾从“互相指责”变成“共同解决问题”。当我们在边界上寸步不让,能淡定说出“这是我的底线”时,那种从心底涌出的力量感,绝对比任何点赞都让人上瘾。
重构话题时,自信并不是声音大,而是像锚一样稳——对方掀桌时,你还能把对话拉回桌面。冷静不是永远不紧张,而是紧张时依然选择理性回应;不是从不犯错,而是犯错后依然敢坦诚沟通。自信与冷静相辅相成,让对抗变成合作。
4给出选择,开启沟通的第三步
其实,表达的核心目标不是“赢”,而是通过构建框架、化解防御、应对难题来给出合适选择,让对方感受到被尊重,从而建立真正的人际联结。
4.1 构建对话框架,给聊天装个“导航仪”。
对话框架就是沟通的“导航仪”:
比如,你与同事在沟通时,你开场便明确方向、告知目标并确认共识:“感谢你抽空!我想和你讨论市场表现预期(明确方向),理顺工作优先级(告知目标),可以吗?(确认共识)” 这一框架让对方立刻抓住重点,沟通效率显著提升。
没有框架的聊天像没有地图的旅行,容易迷路;而好的框架,能让对话直抵目标。即使有对话框架,对方仍可能因情绪上头而防御——这时就需要“拆弹三步法”。
4.2 应对防御行为,用“选择”拆掉情绪炸弹。
情绪炸弹的三步法。
第一,觉察与停顿:感觉要炸毛时,先深呼吸9秒,默念“这是TA的情绪,不是我的问题”。
第二,转换表达:把“你总是迟到”换成“我担心项目进度受影响”。
第三,给出明确选项:“我们可以一起看看是调整分工,还是优化流程?”——直接提供两种解决方案,让对方从“被攻击”转向“主动选择”,减少防御。
防止防御的小技巧:
比如,妻子抱怨“家像旅馆”,丈夫没反驳,而是说:“我听到的是‘我需要你’,对吗?”接着补充:“今晚我可以早点回家陪你吃饭,或者周末我们单独出去放松,你选一个?”——从情绪认同到具体选择,彻底化解冲突。
4.3 应对艰难对话,用“选择”掌控节奏。
艰难对话就像拆炸弹,一不小心就“嘭”。但掌握这三个原则,你就能用“选择权”让TA感受到尊重,而非压迫。
原则一:选对时机,别在对方暴躁时聊重要的事。
原则二:坦诚开场,别绕弯子。
原则三:结论先行。
开会时直接说:“我们要简化客户流程,重点改进三点……”说完结论后立刻补充:“改进方案A侧重效率,方案B侧重成本,您更倾向哪种?”——用选择框架推动决策。
比如,向上级反馈团队问题:“领导,我想和您聊下项目进度(框架),目前有三个风险点(结论先行)。您看优先调整资源分配,还是先优化流程?”——先抛结论,再给选项,让上级快速进入决策角色。
从今天起,让我们把每一次对话都当成建立联结的机会。当你给对方一个选择,你就给了TA一份尊重;当你给自己一个选择,你就掌握了一场对话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