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C/Clang编译器浅谈

GCC和Clang编译器浅谈
GCC是Linux上使用的编译器,Clang是Mac上使用的编译器,两者命令格式基本相同,这里笔者对编译器做一个浅谈(笔者使用的是macbook,所以代码以macbook上的命令为例)。
首先写一个编译的语句:

gcc/clang -g -O2 -o test test.c -I... -L... -l

这是一条对test.c进行编译最终的到可执行文件的语句,下面逐个解释一下语句中各个命令的用法。

-g:输出文件中的调试信息。我们的程序在执行中如果出现问题,我们就可以用调试器对其进行调试。
-O2:对输出的文件做指令优化。对应默认的O1,我们在不写的情况下默认是O1,这样我们在调试的时候,每一步的临时变量是可以显示出来的。但是,如果设置成了O2,那么就不会显示出来。一般O2应用在上线版本,可以让编译器自己选择优化掉一些不必要的信息,这样能更快速的执行程序;而O1一般用于未上线的代码,让我们可以进行调试。
-o:输出文件。后面接要编译成的文件名和被编译的文件名。
-I:指定头文件位置。在使用第三方库或者我们写的头文件时,就要告诉编译器头文件的目录。
-L:指定库文件位置。
-l:指定使用哪个库。比-L更具体。-L好比给了一堆库,-l指定用哪个。

编译过程

    预编译:将头文件和源代码联系在一起,并未编译,只是为编译做准备。
    编译:将代码编译成.o文件。不是可执行文件,只是一个中间文件,还需要进行链接。
    链接(动态链接/静态链接):与系统或者第三方库进行链接。
      静态链接:将所有的库链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特别大的文件。
      动态链接:在代码执行过程中进行链接。

举个例子:我们将自己写的一个.c程序编程一个库文件,然后在main函数中调用这个库文件(比较类似于java中调用另一个类的方法,只不过C语言中没有类的概念,并且调用方式比java复杂一些)。

具体步骤:
1. 将我们自己的.c文件编译成.o中间文件,
2. 将.o文件编译成一个库文件。
3. 在main函数中调用这个库文件。

1. add.c代码

    #ifndef __MYLIBRARY__
    #define __MYLIBRARY__
    int add(int a, int b){
        return a+b;
    }
    #endif //__MY_LIBRARY__

   add.h代码

    #ifndef __MY_LIBRARY__
    #define __MY_LIBRARY__
    int add(int a, int b)
    #endif

然后我们在控制台执行"clang -g -c add.c"得到add.o中间文件。

2. 使用语句"libtool -static -o libmylib.a add.o"将add.o编译成mylib.a库文件。
    -static:意思是编译成一个静态库
    libmylib: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mylib"其实是我们的名字,但是根据规则,在我们起的名字前面必须加上一个"lib"作为前缀。
3. 我们写一个带main函数的代码test.c调用这个mylib库

    #include <stdio.h>
    #include "add.h"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printf("add = %d\n", add(3, 3));
        return 0;
    }

    然后在控制台使用我们最上面的语句编译这段代码: 

        clang -g -o test test.c -I . -L . -lmylib

        "."代表当前目录

    最后在控制台调用"./test"就可以得到输出的结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