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不少广州人对“食在广州、味在西关”这一美誉颇自豪,老城区的大街小巷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美食。据闻其恩格尔系数较其他城市稍高,很可能是广州人“舍得食”。对于广州的美食,我还没有品尝过太多。我所挑剔的美食,无非是与罗定的也有相同之处肠粉、云吞、白切鸡、炒牛河、艇仔粥等普通料。在广州三年多,能令我“食过返寻味”美食寥寥无几。
为了吃到令我回味的肠粉和粥,我甚至专门出去街巷边的小食馆“揾食”,而至今仍未遂愿。在老城区,几乎每一家的食店,都是写着自己是“老字号”,什么远近驰名,只此一家之类的。就拿及第粥来说,其中有粉肠、瘦肉、油条等,每家煮出来的味道都不一样。为什么我觉得不美味?瘦肉无鲜味,瘦肉没有横纹切片,咀嚼是相当韧,口感颇不佳。粉肠其实用了小肠的后半段充数,没有了柔韧的玉油。油条缺乏爽脆之感。最后是粥,几乎是一店一味,感受不到丝毫的绵滑口味,也没有米香。广州这么多“特色拉肠”,“独创靓粥”,我至今也没有品尝到令我满意的,更不要说回味无穷了。“食在广州”其本身所指的是包罗万有的“有好多得食”,还是“有好多好食”呢?
普普通通粥粉面都在说自己如何如何有特色,这让我想到了广州的“家综”社会工作服务。每个街道的家综都拼其“特色”服务。甚至到了这种地步,如果你没有“特色”,没“创新”,可能比“不专业”还要严重。服务的评估,还是服务的设计,“特色”是不能不花心思的,每个家综的服务都是很“特色”。那么广州社工服务的“特色”是什么?我想肯定有一个是——广州社会工作服务的特色就是到处都是特色,一街一特色。服务特色各不同,其效果如何?评估专家、本土督导、众多一线社工可问自己。打造什么样的社区,营造什么样的家庭氛围这都是“名堂”,真正让人发生改变的是什么?广州市社区服务网里的服务新闻稿(通讯稿),几乎千篇一律的小组活动名称后面加“顺利开展”或加“圆满结束”、或加“顺利结束”,也有个别“完美落幕”。家综唯恐他人不知其特色,而所介绍的只是顺利的、完美的、圆满的,文书越来越多是记流水账。
每个机构,每个家综的服务都是追求特色、创新,这种特色和创新是建立在怎样的基础上呢?每家店的及第粥或者拉肠都标榜是独创的。社工的服务无论何种形式和内容,其直接手法无非是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特色体现应该在哪里?及第粥的材料无非是鱼片、瘦肉、粉肠、油条碎等。究竟如何体现自己的特色?现在的猪几乎都用了过量的瘦肉精饲养,肉质的本味已失。所用的稻米煮成粥后,没有面绵滑的口感,就更难有米香散发了,是因为稻米的种植有违其本身特性。本身做成粥的材料,就没有一样是上佳品质,食材的原味丧失了,这碗粥能好吃吗?社会工作的服务的手法和载体,多不胜数,但是万法归宗,离不开其本身所要求的价值和理念。业界在煞费苦心思索特色,反而是在掩盖其专业水平之不足。众多家综的服务理念各有不同,而形式和内容并无不同,服务框架和评估报告上更是百花齐放。每当一个家综有新的搞法,其他的又窥伺效慕,唯恐不如。服务讲求包装,而能让居民切身感受的是服务的实质。包装之下的个案、小组和社区等工作,社工若无秉持专业理念,精湛的服务技术,并把服务惠及更多的人,即使多年以后,服务再多的人次,也只是自娱自乐。没有一大批的资深社工作为生力军,成为优质的服务的直接提供者,试问服务品质又如何能好?基础功夫都不扎实,却急于创新。天天在说“特色”和“创新”,是掩耳盗铃。
社工服务专业性的体现,也不只是用有别于其他行业的词语或者某些专业术语去定义。所谓特色、创新,皆是人美其名而为。最有品质的社工服务,或许是最无特色的服务。最好的创新就是返璞归真,用符合其本身所要求的特性去开发。罗定豆豉,之所以香醇浓郁,就不能不用松柴烧煮优质的黄豆。只有松柴燃烧出来的温度,最能煮出黄豆的香味。种种云吞面都说自己是传统,然而又却无几间是用竹升压面,名堂再好也不见其美味。社工服务也当然需要用社工最质朴的理念去服务,政府不应好烦其令,服务不唯指标化,机构管理人性化,服务品质优先化。特色是在追求优良的服务品质基础上自然而然地随之而来的,把目标定为追求特色,是舍本逐末,旁门左道。根基未稳,却在过分评比孰优孰劣,硬把“优秀”头衔评出来。最终的特色就是毫无品质的服务,搞这么多所谓的创新,还不如返璞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