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里有一段话人们的兴趣和注意力指向何方,这是一个问题。如果朝着自我之外的目标而努力,那么自然而然地,人们就会很好的训练自己,做好准备,以求达成目标……将来能够做好的渴望,要远远超过当下的笨拙所带来的挫败感……这个目标建立在对于现实、他人乃至合作的兴趣之上。
初看这段话没有太多印象,直到看到了目标感这本书,重读来触动特别深刻,特别激动。在美国居然有如此专业的学者来讨论这个话题。现实中太多的家庭都因为孩子没有目标,还有很多优秀的大学生、刚刚走向社会的年轻人懒懒散散,处于躺平的状态,作者在此书中帮助我们重新构建自己的人生目标。
我人过半百曾经陷入人生的低谷,不知以后何去何从。是现在就安享晚年?我开始思索人生目标,听过《百岁人生》《活好》总觉得现在还太过年轻,还是选择自己喜欢健身、读书学习,分享自我管理的经验,让更多的人养成好的习惯呢?是再去选择一个其他财务总监的职位,拿着丰厚的年薪,每天见不同的人,解决不同的问题,处理经济萧条带来的负面影响,处理各种乱七八糟的官司、##资本平台的暴雷,投资人情绪的抚慰?还是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没有收入公益的用利他之心帮助别人呢?我想人生目标应该是不断成长,不断更新自我,有效率的奉献社会。萤火虫虽小,也可以发光。里程碑应该是和宗少的一次谈话,让我改变人生的方向,想成为领读人,讲书人。领读人是少有人走的路,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让内心安宁,充满喜乐。领读方向选择自我管理的习惯养成,做自己家庭的CEO。走进读书的圈子,才知道任重道远。能不能坚持到底还需要用践行来回答。
受宗少(躬身行父母学院创始人)的影响,他的人生目标是把创新教育落地社区,让孩子们不在受应试教育的折磨,他内心里有很大的目标,为改变中国教育而来。目标源自于女儿从一个精灵到眼神中的锐气越来越少,让他想在未来教育中贡献自己的力量。里程碑的事件让父母学院覆盖中国100个城市。
有的书友人生的目标是帮助更多青少年有正确的价值观,助力他们向自己想要发展的方向努力成长;其次我喜欢亲近大自然,做一些力所能及自然环保的支持,让孩子们回归天地自然,热爱环境。引领孩子从小事做起,在社区,在海边捡垃圾等。
有的书友在做远程的支教老师,给贫困地区的孩子远程上课,不见面的沟通让他感受到地域差异及经济的不平衡性,看到更多的是想看看世界的愿望。把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的手段带给孩子们。我们每个人小小的一点帮助,会给贫困山区的孩子教育带来更好的改变。
有的书友坦诚说没有更多的人生目标,大方向是想过好自己的一生,无忧无虑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理所当然的目标应该是讲书,分享书带来的力量,借助阅读帮助更多的人。
有的书友忐忑的分享交流成为女性的幸福教练,带来更多的女性自我探索,在亲密关系,孩子教育,家庭关系方面体会到人生更快乐的源泉。创造属于自己的一束光,照亮自己,照亮身边的人。一个女人影响一个家庭的三代,女性会带来更多的喜悦。
有的书友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帮助自己和他人实现精神和物质双丰收的生活状态。背景有三:其一身边人身怀绝技却不能知识变现,有商业闭环的需求,其二打造个人品牌实现,其三互联网给了我们每个人机会。里程碑事件:六月开始支教学员30几人已经启动。
有的书友目标是随缘做善事,把孙女培养成世界上美好的孩子,以孩子为老师,让身心融合在一起,更幸福的过好日子。
我想对于漫长的一生,只有宏大的,让人振奋的,激动人心的目标才会产生持久的驱动力,让人们每一天都在为此努力奋斗。
社会上空心病、焦虑症、抑郁症的流行让我们陷入思考,很多优秀的孩子,考上大学开始厌恶学习,觉得读书无用,甚至觉得活着也是一种麻烦,自杀倾向的孩子越来越多。整个社会空心时,整个世界以成年人的财富评价一个人,对于丰富的人生,用单一纬度评价一个人是多么残酷无情。如何让生命多样精彩?当我们因为阅读让自己生命灵动灿烂时,当我们活出生命喜乐时,我们是否可以帮助身边的人去探索改变?我想起扁鹊治病很厉害的小故事,扁鹊说,我家里治病最厉害的大哥是在一个人病还没有来时就预防。防患于未然是我们的职责。
是什么原因让空心病、焦虑症、抑郁症、孤独症极度蔓延?原因很复杂。孩子在从小成长过程当中缺少依恋关系,缺乏安全感,娱乐和学习方式的单一,家庭教育不当,父母自身焦虑不安所导致的;成年以后自我价值观缺失,活着的意义没有办法去探索,在当下社会环境下内卷严重,以单一角度衡量自己人生,过于现实和功利的目标与自己内心深处起冲突时所产生出来的;内在缺乏一种力量,不够认识自己,不知道能为世界做点什么;与大自然接触的越来越少,真实的回归自然。经常看到社会上有不好好上学的孩子家长一边走一边给他们指着打扫卫生(或者买菜)的大爷大妈,说,你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像他们得不到人们尊重,还要干又脏又累的活。其实简单的生活,市井的快乐,烟火人家,是日常的幸福,好像离孩子越来越远,单一的温室效应,受不了任何的风吹草动。这就导致一方面孩子们不愿意长大,不愿意承担责任,不愿意结婚,啃老。另一方面孩子们生命发展卡壳,像蝉蜕壳一样,憋住褪不了壳。这种蜕变是由内而外的长出来的,卡壳后他把自己当成小宝宝。放弃主动思考,成为巨婴国的一员。最后是惯性,把青春期过度化强调,和父母产生对抗是长大成人,独立思考的方式,但并不意味着父母完全纵容孩子,放弃自己的原则。孩子享受着青春期的保护,不愿走出去。其四是空心话的自我放逐,现今物质极度富足,让他们想得到变得很容易,过度的享受,单一的学习让孩子们丧失了思考的时间。我女儿小时侯上学经常赶不上校车,一个人大雪的天从铁路局走到工程处,大概五公里的样子,需要两三个小时,他东瞅瞅,西瞧瞧,边走边跑,探索着周边环境,探索着小卖部,探索着一切。现在的孩子上学都是车接车送,两点一线,没有了探索世界的欲望。所以孩子们的病还得先治大人才行。只有成年人自己有目标才能影响孩子。
看大门的大叔经常问: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也是我们每个人心中应该问的。我们需要有目标感,有时也是方向大致正确,只是沿着这条路需要对能力进行训练,能力的增强会让自己内心产生更多的责任;其二思考资源,资源整合也容易产生目标感。把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再把小目标一一实现,才能实现大梦想。
我的梦想是讲书,怎么把一本书翻转给书友,先从自己的人生经历开始讲故事。
关键指标:讲自我管理方面的书,升级迭代家庭财务CEO的解读
时间节点:12月底前讲书《微习惯》《人生效率手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实践路径:在线下读书会先训练领读的能力和破冰能力,仲通。在线上跟着学。
日日精进:1、每天跑五公里或者健身;2、每天演讲半小时训练;3、每天日更;4、每天读书;5、学着做一些小视频分享观点
6、关注自己的榜样每天都在做什么,学着他们的样子前行。
背后的品格和素养:坚毅、心力。践行活好,活成自己心目中的样子。
每天跑步健身做好自我管理,讲书时书友才能体会到习惯改变命运,感召更多人与我同行。
演讲,日更,读书这些都是为讲书做准备,克服心里的恐惧,学做小视频让更多的人学会自我管理能力。
学着曾国藩的生活做反思,吾日三省吾身!
宗少说: 只有把目标照进现实,让计划成为目标的梯子,让目标成为梦想的台阶。我想一生唯有践行,才能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