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接纳”开始,举一个看起来不太恰当的例子。
你通过准备材料,烹饪,然后完成的一道菜。然后这道菜的味道可能正和你口味,也可能不符合你的口味,偏咸、偏淡、偏酸......那这盘菜,你是会吃了,还是会倒掉呢?这可是你花了很多心思准备的,倒掉会不会多有不舍,心有不干呢?简单接纳,就是无论味道如何都直接吃下,又或者接纳之后,再去尝试改变,把它再次加工变成一道符合自己口味的菜。记住是符合自己口味,不是符合所有人。
那么,如果把孩子看作是一盘菜,前期的备孕,怀孕就是准备材料的过程。出生后,孕育的过程,就是烹饪的过程。出锅后,无论味道如何自己都要接纳,如果不符合,那就可以重新调试。
孩子是作品,无论是好与坏,都是自己亲力亲为,所以,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不是先去纠正孩子,而是先接纳孩子,再去分析问题出在哪里,再去改变,先改变的自己,不是孩子。
父母比孩子经历的事情多,懂得多,所以,当孩子出现错误后,父母不应该立即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问题,这样得到的答案就会是错的,我们总觉得现在的孩子好像很脆弱,只不过是现在的消息没那么闭塞,我们才会早早知道因为教育不当,孩子们出现很多问题。
所以,要想纠正孩子的孩子问题,先从接纳开始。
从关系上来讲,“接纳”还是建立亲子关系的最好方式。试想,如果孩子和家长天天剑拔弩张,关系能够缓和吗?但是如果父母能够“接纳”孩子,那么即使父母有错,孩子也会尝试接纳他们,这是一种相互关系。父母的爱本就是无条件,如果加上了条件,那么爱就会变质,只有无条件的爱,才能够给予孩子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