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被消费者优先选择的产品不叫品牌,叫商标.
昨天晚上,陪我爸爸去商场买电视机,比较了大小,质量等因素外我们倾向与TCL的一款平板电视3598元。就在我们准备付款的时候,一个美女导购员过来指着另一款不知名的电视给我们说:
“你看这一款,跟你挑的TCL那个电视是同一家代工厂,用同种材料,同样的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而且画质一样,功能不但一样而且新增了上网浏览的功能等等...而且价格只需要2999元。是不是很划算,买这个还能有优惠。”我爸一听后愣了...这种情况,如果是你 你会买那一台。
...
我会买TCL的。为什么呢?因为,你说一样就一样啊?如果我听导购员的,我就会去了解这个产品是否一样,甚至上网查这个电视的品牌口碑,如果电视有毛病后售后怎么解决?维修时间成本?损失成本?为了一点优惠在哪里讨价还价?...
我需要重新在脑海里边重新认识这个不知名的电视,因为认识产生信任,因为信任产生个人偏好,从而购买。这个过程,就是我买那台不知名品牌的电视的“交易成本”,估计可能花费的金钱、时间,1000元都打不住。而TCL通过这么多年的运营,把“用户最初的了解,转化为了信任、最后形成心智偏好”。也是品牌形象的构建。当看到TCL这两个字,就直接产生个人品牌“偏好”,虽然贵了599元,但是相对于不知名厂家的隐性交易成本大大不确定性,还是便宜而且很值。
二.品牌是一个容器,一个装载了消费者“了解,信任,偏好”的容器.
我发现我们公司产品各项指标都很不错,而且市场上性价比也很高,但是消费者就是很少买账,造成单个产品的成本特别高。比如:研发一瓶洗发水,卖一千瓶成本为800元,卖十万瓶的成本就不是八万了,很可能就只有八千了。
出现这种问题很可能就是消费者对我公司的产品:不了解,不偏好,不信任。公司品牌这个容器接近干枯。怎么办?
三.建立“品牌容器”三种方法
1:从产品中抽“品类”,装进容器
品类简单的理解就是,我和别人的不一样。
我的产品可能是更细分,更独特,也可能是客户在细分领域里边找到了你的帮助等,通过广告,营销,赞助综艺节目,不但的往这个容器里边注入品类的价值,让消费者最终产生偏好。定位理论的鼻祖--特劳特甚至还根据品类的价值,提出了“定位理论”(下篇文章专门学习分享定位)。
如著名的饮料--七喜,面对市场上边各种大品牌的可乐饮料,推出“非可乐”式饮料,立马占据了市场份额
2.往容器里边注入“品味”价值
“品味”比较感性,比如有人喜欢82年的拉菲,只能说拉菲很有品味。但你能说拉菲是最好的红酒。甚至有一种思想--“凡勃伦效应”:不买最好,只买最贵。就是彰显个人的品味价值,这里我认为中国的白酒行业做的最好,当然还有香奈儿等奢侈品,耐克现在强调的运动之美等等
3.往品牌里边注入“品质”价值
“品质”讲究的是“物有所值”,如无良印品,包装设计非常简洁,去掉一切不必要的加工和颜色,降低了成本和价格,最近几年卫龙辣条很火,也是把品质不断地注入到了品牌的容器里边,还有德系车的质量等。
四.我的产品和别人的有何不同,我的产品比别人的更有档次,我的产品质量是最好的
商标被消费者优先选择而成为品牌,装载了消费者“了解、信任和偏好”的价值越大,这个容器就越大。建立品牌容器三法宝:
品类,细分市场满足小众需求;
品味,代表消费者本人价值或阶层,有“凡勃伦效应”,只买贵的;
品质,强调物有所值,“去品牌溢价”。
有时候这三件法宝可以在同一个品牌容器中,而且品质是第一位的。品牌消费是一种自我认可,是一次情感体验,成功的品牌,真正作用还是在于对人性的透彻,一定是开启了人内心深处的某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