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无法象别人那样把打理自己的公众号称为“运营”,对于用这样一个词定义自己的公众号,我有轻微的心理不适,不仅是因为“运营”这个词具有强烈的营销意味,而我完全不具备营销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且我确实也没有在上面投入足够的研究和谋划,仅仅是写了就发上去,因为时间及种种原因,除了发文,平时也疏于登录和管理。
作为小地方的井底之蛙,我在2015的下半年才知道新媒体的神奇,因为单位要求关注上级公司的服务号,每个员工必须开通微信,然后,陆续加了一部分手机通讯录的好友,一个诗人朋友向我推荐了他的公众号,那应该是我第一次关注个人的公众号,他耕耘了一片自己的诗歌园地,坚持每天更新,其中一篇文章对个人公众号的现状和前景进行了分析,描述了公众号在树立个人品牌以及创造现实效益的成果,遂产生了一点兴趣,但是觉得距自己还很遥远,并没有加以特别的关注。
2016年春节期间,我跟小雷到他就职的工厂过节(也是躲节),初一早上和值班的工友吃过饺子,小雷去值班,我在二楼的宿舍百无聊赖,越过工厂里的设备,远处是冬季里静默沉睡的田野,结束了一年的忙碌奔波,人们都已回家团聚,中华大地和人民在这一天最为祥和安宁,似乎众神俯瞰,天空和大地有一种庄严的温柔。而我的心像目之所及的旷野一样空旷和寒冷。
坐在窗前,我用小本上网,想到公众号的事情,试着注册了一个公众号,在需要输入名字的时候,因为完全没有准备而难住了,我最不会起名字,犹豫片刻,下意识的输入了“好好活着”四个字(后来公众号名字能够修改后改为现在的名字)。是对新的一年的愿望和自我勉励吗?无论如何,它作为一个微不足道的存在而诞生了。然后,除了发了几个随意的感想和手机拍的照片外,我几乎忘记它了。
5月份的一天,偶然的机会看到朋友转发的写手圈写作训练营的报名通知,一时心血来潮报了名,因为要向小组群交作业,每天的文字需要有一个发布的平台,想起荒废已久的公众号,还好密码没有忘记,从此每天的作业都发在公众号上,因为一直是原创,在接近两个月时收到了原创邀请,9天后又开通了赞赏功能,因此也产生了动力和信心。
虽然从小就有写作梦,但天资没有,努力不够,至今半生蹉跎,一无所获,梦想早已破碎的无法拼凑,但重新开始书写和记录,内心渐渐充实丰盈,投入到热爱的事物中,独自沉浸,忘却世界的残酷和喧嚣,重拾对抗无常命运的勇气与力量。在此之前的一年半时间里,我像很多同命的姐妹一样深陷痛苦不能自拔,唯一发泄倾诉的渠道就是失独群,群里几乎不分昼夜都有人在说话,因为总有人在煎熬中无法入睡,失眠甚至抑郁是这个群体的特征。为了转移情绪避免崩溃,我一次次在无法自已时到群里去说话,即使是自言自语,也能拯救自己于一念。持续写公众号后,我已很少在群里发言,每晚面对屏幕敲击键盘,记录所思所想所见,以此自勉,不管现实如何残酷,未来如何让人惶惑不安,积极总是一种态度,是自我强大和温暖的阳光。
喜欢那些有温度有想法的文字,羡慕挥洒自如的表达,或忧伤,或感动,或黑暗,或美好,都是对生命历程的切肤之感,值得认真体验和感悟。虽然笔力不逮,常常意犹未尽,无法完成内心的想象,写不出期待的文字,但每完成一篇,内心总有或多或少的安慰。
写了几个月,虽然有时候也会觉得无从下笔,有时候也想放弃,但在朋友们的鼓励下,好在还在坚持,尽管关注者不过百余,只要有人希望看到我仍然在写,总会有继续下去的动力。
看过一些关于如何运营推广的“干货”类文章,在对其他公众号的阅读中也看出些门道和套路,偶尔也尝试借鉴,但总归来说我写得任性随意,像一个人的窃窃私语,不需要太过用力,像自家一个小小的园地,种了小花小草,寻常瓜菜,在闲时光里自得其乐。同时也深知自己的水准和实力,距离做好一个公众号还有太大的差距。记录前行的轨迹和生命的点滴,在若干年后,也许没有人会记得我,但也曾以自己的方式,在曾经来过的空间留下些许的痕迹。
当然也希望自己能走得更远、更好,但不管能做得如何,保持写出来、写下去才是第一,“写作是为了使那些绝望的人重新充满希望,让那些因失败受挫的人重新鼓起斗争的勇气,使受凌辱的人重获自由与尊严”(台湾作家陈映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