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得比重占三分之一,部编教材更是加大了文言文的比重。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费时低效,教师教的七零八落、支离破碎,学生学得苦不堪言,学习兴趣不浓,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文言文教学有章可循是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笔者通过翻阅各种资料和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总结了文言文教学“五步推进法”,即“自主翻译法”、“诵读涵泳法”、“创设情境法”、“联系实际法”、“拓展延伸法”,以此推动文言文教学效果的提高。
主题词:文言文 “五步”推进法 教学
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学习文言文既是对传统中华文化的继承,又是对国民人文素养的熏陶。通用的人教版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体量巨大,每册书六单元,文言文就占了两个单元,占了真个初中语文篇目的三分之一。为完成文言文教学任务,大多数语文教师通行的做法是打破文章编排顺序,开学学一单元,将近期末再学习一单元,教师对每学期的十篇文言文教学心存畏惧,采取的办法大多数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学习的方法类似于过去的私塾教学,教师念一句学生读一句,教师读一句翻译一句,教师教的口干舌燥,学生学得浑浑噩噩,把一篇篇形神兼备的古文学得七零八落、支离破碎,学生丧失了学习文言文的浓厚兴趣,长此以往,学习文言文成为了学生沉重负担,大有谈文言文色变的趋势。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学习文言文有法得法是所有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当务之急。通过二十多年文言文教学,摸索了文言文“五步推进法”,供同仁参考。这“五法”涵盖了文言文教学的全过程,操作如下:
方法一:自主翻译法。
文言文的时代久远,和现代文在语法结构、语言习惯大相径庭,单靠课下注释有的时候并不能完全解决学生理解翻译问题。文言文的翻译要以字为基础,以句式为依托进行翻译理解,我根据网上专家的培训和翻阅资料以及教学心得,总结了文言文翻译的“五”字技巧,即“替”“留”“删”“补”“调”。
“替”:古代汉语和现在汉语在词义变化上有大体有词义转移、词义扩大、词义缩小的几种情况,如古代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女”,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却看妻子愁何在” 中的“妻子”和现在汉语中“妻子”不是同一概念,再如《曹刿论战》的“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分人”中的“牺牲”古代专指“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现在“为正义事业而死”的意义截然不同。此时翻译时要用“替”进行替换。
“留”:古代的地名、人名、官名、山川、河流等固定称呼在翻译时只需要保留原来称谓就可以,没必要在进行翻译,如古代楚国都城称作“郢”,就是现在的湖北江陵,指导学生翻译时要告诉学生保留就可以,翻译过来毫无意义。
“删”:古汉语多用“之、乎、者、也”等这样的语气词,这些语气词有的时候在句子之中只起到连接的作用,并没有实在意义,遇到此类情况只要删去就可以了。
“补”:古汉语多用省略句,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必须联系上下文把缺失的成分补上,语句才通顺,语义才通达。翻译的时候教师有时候需要给学生指出缺失的部分。
“调”:古汉语有大量的倒装句,和现在汉语的语法结构具有一定的差异,如定语后置、谓语前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情况,教师要指导学生辨析这类句子,为学生翻译理解扫清障碍。如《愚公移山》中的“甚矣,汝之不惠”《少年中国说》中的“美哉,我少年中国”。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但像这样技巧性、基础性的知识,教师应该清晰明了的告诉学生,掌握这样的基本翻译技巧后,学生的文言文翻译不再是老虎吞天无从下手,而是变得有理有据、水到渠成。
方法二:诵读涵泳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习文言文同样需要熟读成诵,这是古代先贤学习文言文的不二法宝,现代人学习文言文同样适用。现在的语文教学有一个致命伤,就是学生读的不够、不深,这同以读为主的语文教学精神相背离。教师往往让学生匆匆读了一两遍之后,就直插主题,大讲特讲文章的意境和主旨,仿佛不如此就没完成任务。真正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读熟读通的基础上自我感悟,才是文言文教学的上上之策。如果学生没有读熟,不妨停下教师匆忙授课的脚步,放手让学生自我读书,来的更简单、更有效。
当然,这种读书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读,应该带着问题去读,如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应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春和景明”与“淫雨霏霏”的不同天气作者有不同的心情;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如何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这种读书方法,做到了学思结合,符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规律。
方法三:创设情境法。
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教学活动展开,能激发学生学生学习兴趣。如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可以以唐宋八大家的故事作为教学情境,以柳宗元被贬永州的经历作为切入点。学习《愚公移山》以《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为教学引入情境都能很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效果都很好,这是相关故事引入。
另外,古今对比法也是一种比较好的创设情景的方法,如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以感动中国人物为比较对象,让学生体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悲天悯人的仁人志士的博大胸怀。
方法四:联系实际法。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对于成年人读一两遍文章,文章的主旨和意境都不一定尽晓。对于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更不要期求太高,文言文因为距离我们年代久远,语句不同于现代语言,学生理解有难度时运用联系实际法,有的时候能起到柳暗花明的效果。如讲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与袁宏道的《满井游记》时,我结合家乡地处大黑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腹地,山川秀美、树木苍翠、山高林密的特点,让学生回家观察家乡的景色,来理解文章的意境,课上通过交流,对文章的内容理解更深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仿照文章的写法,编排吟咏几句赞美家乡的语句,提升了学生对文章的感悟,提高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方法五:拓展延伸法。
孔子云:“举一隅而不三复返,则不复也”。学习文言文一个侧重点是培养学生语感,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浓厚兴趣,尽可能让学生广泛涉猎、博览群书非常重要,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阅读那些集思想性、艺术性、文学性为一体的文言文,让学生的学习从课内走向课外,由日常学习延伸到业余读书。学习了《小石潭记》可以把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印发给学生,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把《前出师表》让学生延伸阅读,学习苏轼的《后赤壁赋》让学生课下阅读《前赤壁赋》。学生读得多了,兴趣浓了,自然不把学习文言文当做负担了。这是对具体文章的拓展迁移。
对文章中的观点也可以进行迁移比较,学习《孟子二章》和《论语十二则》对孟子的“舍生取义”与“孔子的“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思想性进行比较,学习《五柳先生传》中的陶渊明提出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拓展到学生关于读书方法的讨论,都是一种拓展。
总之,《孙子·伐谋》篇:“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2019年新学期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全部推行,文言文比重进一部增加,正确的方法引领很重要,方法对水到渠成,方法错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