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买菜回来,在门口遇见一只落地的知了,咦,还是只会叫的公的……不由得想起儿时,你有木有逮过它呢……真的是有多少年没有见过它了,思绪拉回中……
小时候,一到傍晚,天麻麻黑的时候,小伙伴们都争先恐后的在房前屋后,村子里树多的地方找知了洞,尤其是阴雨天,只要看见树下有一个小小的洞口,八九不离十就是它的窝了,你只需拿一根树棍,往洞口一撮,感觉树棍被抓的时候,慢慢顺着洞口往上提,你猜这么着,一准能逮住一个没有脱壳的知了来,百试百验。不过要是你胆子大,也可以学男孩子那样,直接有手指朝洞口探,等着知了上钩,不怕它抓住你手指疼的话就赶紧朝出拉,一找一个准。也有时候,我们只需要把洞口周围那层薄薄的土剥开,耐心的等着它自己爬上来,不过这样等待的时间比较长,胆子小的女娃就是这样的,所以她逮的就比较少……
你可能会问,逮这个干撒呢?吃吗?噢!不不不,我们是北方人,尽管当时缺吃少穿,可不好这一口,真的没见过身边的人吃这个,我知道它可以实用是好久以后的事了。小时候逮这个,纯粹的没事干耍呢,逮回来放在蚂蚱笼子,要么喂蚂蚱,要么喂鸡,要么看它咋样褪壳。那时候,我们好多人都写过这样的作文对不对呢!而且绝对是货真价实的所见所闻哦!
话说知了褪壳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多少次我都是大清早一睡醒来,就第一时间跑到蚂蚱笼前看时,它已经褪壳结束了,只看见那嫩绿发黄的翅膀很是漂亮,静静地呆在哪里,微微抖动,像在练习飞翔,或者是在练习翅膀的力量,以备有机会冲出牢笼之时,好自由飞翔……慢慢的头、翅膀就变成黑色了,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金蝉脱壳”。
我曾经好奇的想看看它是如何褪壳的,等到大半夜昏昏欲睡时,突然被哥哥推着说:快看,开始了……只见一只知了头部中间先裂开一条缝,慢慢越来越宽,接着头就从壳里褪出来了,紧接着是前爪、翅膀、后腿、整个身子……刚从壳里褪出来的时候,头有一些嫩黄色,翅膀呢是皱巴巴的,很翠绿翠绿的颜色,慢慢的翅膀逐渐舒展开了……而且可以分辨出雌雄(公母),因为鸣叫的是雄性的,发声器会震动腹部的2个叶片,就像我早上见到的,一看就知道是雄性的,能鸣叫……它4年的地下黑暗生活结束了,蜕变成一只成虫的知了。挂在院子里的蚂蚱笼,大中午的在太阳下晒着,头、翅膀慢慢变黑,于是乎,此起彼伏的叫声会很吵闹,妈妈或者奶奶会悄悄把笼子打开放生,要么直接喂鸡了……
我们当地的蝉依据叫声分3种:一种就是知了,叫声“知了知了”,是个头最小的一个;一种是声音单一拉得很长的“嗞嗞”的声音,老人们说这是纺线虫,还真很形象呢;还有一种叫声很有特点:喵呜喵呜喵---呜,我们叫它蝉。此时此刻,就在窗外它们正在歇斯底里的比赛着,像是开演唱会呢,叫声一声赛过一声,让人很心烦……
不是说:秋后的知了------没几天叫了…… 4年的地下黑暗,换来40天的光明(不同种类存活时间不同),所以我很同情你的肆意鸣叫……尽管有时候很烦你的聒噪,但是一想到你短暂而“伟大”的一生,我什么都能忍了……
这个是我多年前在山里捡到的,现在的孩子,大多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的楼房里,哪里还见过这个,更别说是知了洞,他们早已远离了泥土,也就远离了大自然,失去了我们童年的好多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