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最易产生歧义,时间越远,句子越短,歧义越重。古人行文又喜欢省略主语、宾语,搞得后人常常猜来猜去,不知所谓。
《论语》里的内容,多是孔子在特定时间、特定场合,针对某个具体人、具体事情讲的,通过文本截取的只言片语,想要了解孔子的真正意思,确实困难。
这里的人“不知而不愠”,至少就有三种情况的解释:一、学了很久,也交流讨教过,但还是学不会,或达不到预期效果,就很容易自暴自弃;二、自感才华能力已经足够,却没人赏识,怎不惆怅,历来表达“怀才不遇”的诗文最多;三、别人知道自己,却产生了误解,或偏偏通过刻板印象去评价自己,自然会感觉委屈。但是对于“君子”来说,是不会因这些而生气的。
01
对于个人才能的获得,孔子划分为三个等次:生而知之、主动学习、被迫掌握。人的天资各异,即使都主动学习,也总有学得慢,甚至学不会的,不应急躁,天道向来酬勤。与颜回、子贡、子夏等人相比,曾子算是天资较差的,可后来却成了儒家最正统最权威的一支。
宰予昼寝:宰我白天睡觉,被孔子骂成是“朽木不可雕也”,宰我天赋极高,也很另类,总喜欢给孔子拆台,孔子虽然不喜欢他,还是把他排在了言语科第一,位在子贡之上。那时候灯油很贵,所以白天就很珍贵,要抓紧学习,宰予偏偏偷着睡大觉,孔子自然要骂他。
02
孔子一向提倡“入世”,周游列国主要目的也是想找个平台践行自己的政治理想,自此后,“经世致用”一直都是文人士子的人生追求,只是“功利”心变重了。
行卷温卷:唐朝科举制度不成熟,录不录取受人为因素影响很大,士子们为了增加考中的机率,通常会在考试前将自己的得意之作投送给当时的权贵,名曰“行卷”。临近考试,怕权贵忘了自己,还会继续投送几次,名曰“温卷”。大诗人王维也是多次在玉真公主面前,展示了自己多方面的才能,才得公主大力推荐而成功考中。
终南捷径:唐代卢藏用想入朝做官,于是隐居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借此抱得大名,因而被皇帝邀请出山,做了大官。后来很多人也都效仿卢藏用,李白、杜甫等人也在其列,其实他们心里也清楚,皇帝不见得真赏识他们,只是皇帝想要礼贤下士的好名声,所以他们自然能够屡试不爽。
03
孟子讲到“大丈夫”的勇敢时说:虽千万人,吾往矣。人们说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不可而为之,需要执着;可而为之,则需要勇气。
子产变法:春秋郑国执政子产,孔子口中的完人,执政时作封恤、作丘赋、铸刑书,实施变法,一开始国人不理解,甚至说:谁要是去杀子产,叫上我。变法实施几年后,国人又说:现在国家被子产治理得这麽好,子产要是死了,我们该怎么办。面对一开始国人的不理解,子产没有生气,而是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孔子阻齐:齐景公准备重用孔子,结果晏婴出来劝阻,说:他们那些儒生能说会道,自以为是,追求些繁文缛节,却没有实际本领。因此便打消了齐景公的念头,面对晏婴的误解,甚至是诽谤,孔子并没有生气,相反却一直对晏子的才能和德行有着很高的评价。
孔子这里讲“不生气”,孟子也说“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可有一次孟子的学生见到孟子生气,就反问他,孟子却回答说“此一时,彼一时也”。
孔子去见了卫国国君夫人,一位著名的大美女南子,回来受到学生子路的奚落,孔子也指着天发誓道:我要是有歪心,就天打五雷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