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部分的《乡土重建》,则是更具体更加实用的知识。针对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和国力,费老先生给积贫积弱的中国农村指出了发展方向,
《乡土重建》包括十三篇文章:乡村.市镇.都会、论城.市.镇、不是崩溃而是崩溃、基层行政的僵化、再论双轨政治、损蚀冲洗下的乡土、黎明不饥不寒的小康水准、地主阶层面临考验、现代工业技术的下乡、分散在乡村里的小型工厂、乡土工业的新形式、自力更生的重建资本、节约储蓄的保证。
前两篇讨论城乡关系,并且清晰地对都会、城、市、镇、乡作了严格的区分,为之后讨论乡村的发展定下基础,在中国的传统中只有乡村才是生产中心,因为中国的工业在当时还不够发达,城、市、镇都是贸易场所,没有生产功能;从表面上看,小农经济“不是崩溃而是瘫痪”,农民靠耕种土地无法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所以纷纷一家一家地逃离家乡,导致土地无人耕种,这样的恶果是社会不会一下子全盘崩溃,而是一点一点、拖延着的慢性病;究其原因有二,一个是“基层行政的僵化”,费老先生认为社会要维持运转必须是“双轨政治”,在自上而下的统治之外要有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制度,统治者的权利不可能无限扩大,必须在人民的监督下进行,保甲制度使自下而上的轨道堵塞了,地方意见和中央权力无法协调,又没有创新的方法来代替,导致行政效率低下、贪污腐败盛行;第二个原因写在“损蚀冲洗乡下的泥土中”,乡土复员的关键是要留住人才,现在去大城市求学成功的乡村子弟大多数不愿意回乡,他们离乡太久已经没有了与土地联系在一起的深厚情谊,也不习惯乡村的生活方式,由此导致乡土缺乏人才而寄生阶层“团阀”大量出现,村民更加苦不堪言;
为了实现乡土复原的计划,费先生指出了几个关键,第一,保证农民“不饥不寒的小康水准”,使生产者们不要失去希望;第二,迫使特权阶级的地主动摇,给他们另外找出路,性质要由剥削变成服务;第三,也是重中之重,费先生大力主张“现代工业技术下乡”,提倡把“小型工厂分散到乡村”中,以手工和机器配合的方式降低土产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打造“乡土工业的新形式”;最后点到如何解决重建资本和节约储蓄的问题,作者认为取消地主制度,把土地还给农民,使农民耕种出来的财富可以完全由他们自己支配,这样农民们就会有省钱未将来投资的动力,因为现实生活有保障了而且利益是可见的。
从表象到本质,从是什么到怎么做,一本薄薄的《乡土中国》已经自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本书不仅仅非常全面地介绍了上世纪早期中国乡村社会的风貌,还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值得成为中国社会学经典书籍中的奠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