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键词:焦虑。
世界读书日那天带着孩子去书店选书,无意中看到了《白色巨塔》,正好当时正在看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我看到的是唐泽寿明和江口洋介主演的那一版,刚看了三集而已。
剧中两个主角真的是好基友一辈子,虽然个性上以及三观方面各不相同,但是两人的关系却又非比寻常。
财前貌似是穷人家的孩子,榜上了富二代并成为人家的入赘女婿,也就是所谓的凤凰男。也许是苦日子过得多了,从内心里恐惧贫穷,于是借助岳父的资源以及自己的心计,一步步努力往上爬…
而里见呢,为人正直待人诚恳,做事兢兢业业,非常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医疗事业,尤其对待病人更是没的说,就像对待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处处充满了爱…
正像是某部书中的这么一个观点:人类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说都是由“爱或者恐惧”来推动的,也就是说无论一个人要做什么想要得到什么,都是建立在“爱”或者“恐惧”之上的。
财前恐惧贫穷、恐惧被人看不起,那就要拼命努力升职;里见热爱家庭、热爱事业,不允许任何人糟践它们…
所以他们一直都在努力。
现实世界中呢,有很多人也都非常努力,但是貌似越努力越恐惧,越恐惧就越焦虑,总在担心以后,害怕停下来会失去价值,更害怕停下来会失业、贫困,所以到最后就算完成再多目标都不能真正享受收获的喜悦。
看来很多人都陷入了这样的怪圈呢,越是努力越是恐惧,越是恐惧就越是焦虑,结果整天为了摆脱这种焦虑而变得更加焦虑,物质生活的质量是提高了,反而自身却不一定快乐。
那么今天推荐一篇文章,《为什么越努力,越焦虑?》,具体内容请自行搜索。
另外推荐大家看看《白色巨塔》这部被称作“神剧”的日剧,当然,小说原作应该会更精彩。
二、精彩文摘。
1,很多人一直认为自己只有赚到某个目标的金钱后才能满足,但每一次达到了目标后,好像并没有得到想象中的满足和平静,反而又在向着更大的目标去努力,他们认为这个更大的目标能够带给自己平静,可结果带来的反而是更多的焦虑。
2,爱焦虑的人通常都有一个较为严苛的父母或者对他有过重要影响的长辈与老师,这种挑剔的外界环境总是无时无刻不表现出对他的不满意,会经常拿他与别人对比。但是无论他怎样努力,却永远无法得到他们的认同与关爱。
3,客观来看,这些焦虑者与同龄人对比,的确称得上是“成功”。但问题在于,他们几乎从来没有享受过成功的喜悦。他们始终是被一种对失败的恐惧,害怕落后,害怕被别人看不起所驱使着。
4,集体性的对“成功”的追求,对“不努力”的批判造就了一个每个人都难以接受自身消极一面的大环境。
5,“焦虑努力者”的努力一开始的动机就是被焦虑所驱使着。他们因为自己不够好,因为无法得到别人的认同,因为会被别人看不起等等而产生了焦虑,为了摆脱这种焦虑,他才会努力去变强,努力获取别人的认同。
6,越是“努力”的想摆脱焦虑,却只会令焦虑变得更多;越会因为焦虑情绪的存在而无法专注做事,于是达到目标的进度就会变慢,而进度变慢又会加剧他的焦虑;于是他的焦虑就会变得越来越严重,直到他最后无时无刻都处在焦虑的状态中,而无法再去做任何事,无法再用心去体会和感受到生活的存在。
7,“焦虑努力者”们做事的目的“只”在于最后的结果,他们“只”是为了某个产出,某个结果,某个目的。所以这就会导致他们无法享受做事的过程,无法感受到生活的当下。生活对于他们而言像是一场被别人安排的任务。所以,如果你的生命中只有任务在,那么,“你”在哪里呢?
8,当你做一件事情求快的时候,就代表你对这件事已经失去了兴趣。你想要快点结束它去做别的。
9,当你强迫自己去做一件你不感兴趣的事,你强迫自己去完成一件你很抗拒的任务,这无可避免的会令你产生很多的焦虑。而且,你越是求快,则越是会更加焦虑;你越是焦虑,你做事的效率就越低;这就是“欲速则不达”的根本含义。
10,当你放松的时候,你不再挣扎,不再僵硬的时候,水本身的浮力就会自然而然的将你托上来。就像你对生活放手,不再紧缩自我,不再试图通过努力来抓紧什么的时候,生活本身就会带给你“安全”和“平静”。
三、名词注释。
1,《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作者罗伯特·M·波西格。作者讲诉了在70年代的一个夏季,单独骑摩托车从明尼苏达州到加州,走遍穷乡僻壤,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向他十一岁的儿子倾吐,这个男人在游历中体悟生命意义、获得自我拯救的过程。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奇异思考,提出了当今人类生活中许多共通的精神困惑。中间透露了他对生命真相、生存本质的看法,行文优美、简洁而动人。
本书累积销量超过一千万册;美国大学“禅与现代美国文学”课程的必读参考书;《时代》周刊评选20世纪70年代十本最有影响力的书之一。
纽约时报评论该书:“深刻而重要。充满对我们生活中的两难处境的洞见。是最高等级的精神娱乐。”
——————
欢迎订阅公众号:上成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