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奇葩说》后,爱奇艺推出了新一档音乐综艺节目《中国有嘻哈》,仅推出三期就获得了不错的关注度。只想说这档综艺终于解救了我的“综艺荒”啊!
播放率稳居爱奇艺平台榜首,嘉宾制作人里的“流量明星”吴亦凡为节目有收视保证和话题性的贡献功不可没。
第一期后很多人唱衰吴亦凡,认为评委里他是最没有经验的只会装逼。在连看三期后对他的印象改观不少,从点评时的字字珠玑,到做决定果断且不迟疑,都能看出他的 hip-hop 能力和专业。
作为节目的流量担当,他果然“不负众望”,在一出场便自带话题,“你有 freestyle 吗?”这个梗使这个节目在播出后迎来了首个热点高峰。
微信指数表明节目在播出第二天 freestyle 的梗开始流传,随后几天将事件主角吴亦凡和节目推向舆论高潮。
借着这股东风,最近“刚好”签约吴亦凡、顺势又赞助了《嘻哈》的一个品牌也顺势小火了一下,或者说,加快了他的营销脚步。那就是——麦当劳。
之前,本号写了不少关于肯德基的社会化营销解读,今天,我们终于有机会聊一下麦当劳的品牌升级和营销转型。
不算成功的健康转型
在国外推广“米其林二星联手”的噱头概念后,去年暑假麦当劳在广州 launch了“麦麦全席” 盛宴活动,目的显然是为摆脱垃圾食品的标签,提升品牌形象。前期宣传引起不小的轰动,做到了品牌推广的目的,而创意料理的表现更是传达了麦当劳食品健康的理念,进一步提升品牌效应,以创新方式实现品牌升级。
随后门店开始限时售卖此系列产品,但从网络上的买家秀看起来,消费者并没有因麦当劳精心打造的米其林 chef table 所衍生的产品买账。
我们回头想想,除了食物与图片不符,这个噱头十足的健康转型之路和品牌形象是否相斥?尽管在看到“麦麦全席”的那一瞬间,消费者的确是感受到了逼格感。但说到底,我们依然觉得它卖得还是热量高的汉堡,不是吗?
想要拉回年轻人视线,这些快餐想走健康路线是没错,但硬是做的逼格高高,似乎显得格格不入。
重选嘻哈
在有了一次吃力不讨好的项目后,麦当劳似乎发觉重视年轻人文化的品牌建设也许更行之有效。
麦当劳与嘻哈文化的结合不止一次,有多少人是因为 20世纪初王力宏的广告歌《I'm lovn' it 》而彻底打开对麦当劳的认知。
《我就喜欢》选用了刚刚才开始在国内流行的hip-hop风格,富有个性却又朗朗上口的歌词,在上海街头拍摄的mv,加上当时最火的偶像王力宏加持,整个广告拿到现在看,除了mv拍摄手法有些落后,歌曲听起来还是很酷。“我就喜欢”这句广告语,也至今沿用到现在,成为麦当劳的 slogan。
十年前的广告投放渠道不像现在这么丰富,麦当劳除了投放传统电视广告外,在每个店门口无限循环广告和歌曲,放佛每个人无形中被“我就喜欢,麦当劳”洗脑啦。也就是这则广告一下子把肯德基的风头比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歌是麦当劳在全球的营销行为,如此有先锋意义的年轻人营销策略,至今看来都非常具有前瞻性。
接下来的十多年里,麦当劳中国再也没有签过全民偶像级的品牌代言人,直到今年了签约吴亦凡,并顺势加入了由吴亦凡做嘉宾的嘻哈综艺节目《中国有嘻哈》赞助行列。看起来是要表在中国市场“大干一场”的决心。
此次麦当劳在中国,重新出发,首个大动作便选择嘻哈音乐群体,赞助《中国有嘻哈》相信也是考虑到这一点。至少在我看来,这笔钱花的比吃力不讨好的“麦麦全席”项目要值多了。而重金请来的吴亦凡,在节目上显示出的嘻哈专业度,也感觉出麦当劳没有签错人。
吴亦凡对决鹿晗,麦当劳叫板肯德基
麦当劳和肯德基作为洋快餐巨头企业,打了几十年的仗,市场竞争倒是让它们各自的优势磨练到家了。对热点反映迅速,敢于推陈出新,不惧怕与新兴品牌合作以获得在年轻人中更有效的曝光,梳理多元、爱玩、年轻的品牌形象。然而在选择代言人上,肯德基显得更大方一些。光去年肯德基就签了多个大牌:李宇春、鹿晗、薛之谦…各个都是流量明星,和鹿晗打造的“鹿少校”形象更是将明星与品牌更贴切的粘合在一起,让鹿晗的几千万粉丝甘心买单。
麦当劳相较肯德基的 “豪迈” ,显得太过老实谨慎,也许麦当劳更注重产品研发和全球一体的文化营销活动,中国本土化做的的确落后一些。
此次签约吴亦凡,是麦当劳中国业务在今年独立出来后首个大投入。首个代言的产品居然不是吃的,而是麦当劳的app下单功能,不免让人想起有些效仿肯德基的app推广手段,而后者的推广方式更全面一些。
阿里巴巴数据研究院的报告表明,当下消费主力已是泛90后(85后-00前),抓住时下年轻人的消费偏好无疑是大部分品牌最想做的事儿。90后年轻人的移动互联消费偏好高,喜欢短平快、唾手可得;对“酷”、“个性化”、“有认同感”的品牌认知感更高。音乐受众相对广,感染力和影响力强,容易善生共鸣,若抓住某个领域的受众做长期影响,而不是跟随其他品牌的脚步乱打一通,可能效果更好一些。
从今年1月起,摆脱直营模式,开启特权经营的麦当劳中国已经加快了在品牌本土营销的脚步。只是相较肯德基数十年的教科书式的本土化品牌经营的积累,已经足够了解中国年青一代的消费者,麦当劳如何打出差异性且更有自己风格的营销打法,也许有更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