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题:麦琪的礼物
文章链接:麦琪的礼物-点击阅读
文章分析:
文章的第一句话是这样的:“一块八毛七分钱。全在这儿了。”虽然是很生活化的语言,但是交代了一件事——有人在数钱,钱少,穷。一句话,就让读者下意识的思考,谁在数钱呢?而且钱这么少是怎么回事?接下来文章的第一段交代了一个人物——抠门的Della,和一个时间——第二天就是圣诞节。窘迫、无奈、悲伤,作者没有这么说,但是我们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感就是如此。如果让我写,可能会是“圣诞节快到了,可是Della口袋里只剩下一块八毛七分钱,她非常郁闷。”这样虽然交代清楚了事情,但是人物的情感就显得没那么强烈了。
接下来的第二段,“除了倒在那张破旧的小榻上号哭之外,显然没有别的办法。德拉就那样做了。”Della哭了,痛苦,无助。作者没有直接说Della哭了,而是说除了哭,现在也没有别的办法了。这种写作手法可以在表现人物行为的同时,更好的突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带给读者感同身受的感觉。
之后的文章,逐步揭开了Della所处的生活环境——和平民窟差不多的居所、永远不会有信件的信箱。可以看出,作者从一点少得可怜的钱币下笔,引出了主要人物Della,进而将视野扩大到Della的生活,这种由小到大的写作顺序,可以很好的引导阅读者的思维,在脑海中完整的勾勒出Della这个人物形象。如果平铺直叙的话,Della难免会显得比较平面,没有原文那样立体丰满了。
再之后,文章描写了Della家里最引以为傲的两样东西——她丈夫Jim的金表,和Della的长发。可是Della却毅然决然地找到收买头发的人,卖掉了她的头发。文中有这样几处描写,“她踌躇了一会儿,静静地站着,有一两滴泪水溅落在破旧的红地毯上”,“她眼睛里还留着晶莹的泪光,裙子一摆,就飘然走出房门,下楼跑到街上”,“‘赶快把钱给我。’Della说”。说真的,这样的描写让我心疼,Della究竟是在心里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能如此坚强的面对失去最珍贵的东西这件事。难道还有什么比她美丽的长发更珍贵的事情吗?
是的,有。接下来Della花光了几乎所有的钱,为丈夫Jim买了一根白金表链,这是丈夫一直都想要的。我想读到这里的每一位读者,都会为Jim感到幸福,因为他有这么一位爱他胜过自己一切的妻子。而Della并没觉得自己的行为有多伟大,她因为剪短了头发,十分担心丈夫觉得她不好看。
接下来,在Della忐忑的心情中,Jim回到了家里,没有想象中的热情拥抱,Jim“在门内站住,象一条猎狗嗅到鹌鹑气味似的纹丝不动。他的眼睛盯着Della,所含的神情是她所不能理解的”。如果说有什么事情会让人急切的想要知道答案,那么——美丽的女人用头发为她的丈夫换回最喜欢的表链,而他丈夫却在痴呆般的看着她——这个绝对算一件了。文章非常巧妙的打破了读者的想象,原本应该是丈夫感动地向妻子表达感谢,然而他却是一副百思不得其解的表情。这样的悬念设置,充分的勾起了读者的好奇心,却又不显得突兀,做作。
Jim从恍惚中回过神来,他拥抱了Della,然后告诉后者不论她变成什么样子,自己都会一样的爱她。而自己之所以发愣的原因,在于他带回来的东西——专门为Della买的全套的发梳。可惜,Della已经没有了长发。Della看到丈夫为自己买来了向往已久的东西,感动得热泪盈眶,又叫又跳。她把发梳抱在怀里不放,同时急切地想要丈夫拿出金表,试试配上自己买的白金表链是否好看。
接下来的最后一段,则是典型的欧·亨利式的结尾。考虑到可能还有同学没有读过这篇文章,我就不写出来了。想要知道的话,不妨亲自去读一下。总而言之,这里是文章最让人感动的情节设置。不得不说,文章最让人钦佩的,是作者发现平凡生活表象下最能打动人心的细节的能力。出色的结尾设计完美的放大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同时也给阅读者带来了奇妙的阅读体验,仿佛在文章中看到了一个个宝箱,而打开所有宝箱的钥匙,就在文章的最后。
推荐理由:第一次因为优秀的文章结构而读到头皮发麻,就是初次阅读《麦琪的礼物》这篇文章。对当时还是初中生的我来说,爱情绝对是一个美好而又令人遐思的词汇,而在身边的小伙伴们传着纸条“互诉衷肠”的时候,我有幸读到了《麦琪的礼物》。我必须得说,这篇文章重塑了我的爱情观。这个世界上的爱情有千百种表现,我认为Jim和Della这样的,是最美好的。哪怕是现在我有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我仍然渴望着“真正把对方放在自己心中最重要的位置”的那种感情,并以此为标准来判定我对于妻子所做的是否足够。如果你也喜欢读书,而且还没有读过欧·亨利的作品,那么我非常推荐你把这篇《麦琪的礼物》作为阅读他众多短篇小说的开始。抛开学习写作手法和行文构思这方面的理由,单单是品味“欧·亨利式的结尾”,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如果你曾经读过这篇文章,那么不妨再去重温一遍,也许在经历了更多的人生之后,再次阅读的你又会有新的体会。
本文系全栈新媒体微专业-新媒体创意写作课程讨论内容。
附:文章分析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