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学期,我来到了慈城中心小学上班。想到她有我母校的影子(慈城中心小学兼容了镇上的好几所小学,我的母校就是其中一所。),感觉既熟悉又陌生,既新奇又兴奋,心里有忐忑有期待还有激动。
走进校园,花草成荫,景色宜人。教学楼,食堂,操场……一切都那么井然有序,富有活力。坐在宽敞的会议室里进行暑期培训,感受着我们这个团队,有熟悉的面孔,有熟悉的名字,还有熟悉的乡音。亲切感油然升起,那些不安,激动都被冲淡了。于是很多回忆像涓涓细流,缓缓而出……
我最早就读的小学叫公有小学,学校很小,只招收1-4年级的孩子,全校共4个班级,每个班级20来名学生,总共百来个孩子。老师呢,也很少,连学前班老师在内共6个。教学楼是一排u型平房,共7间。东边是一、二年级的教室,南边依次是三年级教室,办公室,活动室,西边是四年级教室和学前班。教室前面就是一个操场,操场是原生态操场,坡度自北向南下沉。
一下课,孩子们就从各自的教室里蜂拥而出,俯冲向操场,在泥操场上玩各种游戏:尽兴地疯跑,乐此不疲地插小红旗,把弹珠弹到挖好的泥坑里。因为在泥地上插小红旗,我的手指甲里常常嵌满了泥巴,尤其到冬天的时候,手指甲就会疼得厉害。要是遇到下雨天,就去活动室玩,跳皮筋,枕柴爿,兜乒乓球是常玩的游戏。孩子们尤其喜欢在冬日的阴雨天里玩枕柴爿的游戏:一排孩子靠着刷着白石灰的墙壁,边使劲地挤向墙角边大声喊着口号--柴爿枕枕哎呦~~于是被挤出的孩子又跑到队伍最后拼命地挤向墙角。很多时候,欢快的口号声盖过了上课铃声,等到警觉的孩子惊呼起来上课了!众孩子们惊慌地如鸟兽一般解散,跑向各自的教室,来不及掸去蹭了一墙白灰的衣服,顾不上已经蹭破的衣服。
我记忆最深刻的要数二年级时的课堂。那年,因为初中的修建,一部分初中生安置到我们小学就学。于是我们和一年级合在一个教室上,老师前半节课给我们上课,后半节课就给一年级的孩子上课。我们二年级的孩子尤其喜欢看一年级孩子上课时的萌样。一次,老师指着一个鸟字让一个孩子认,这个孩子支支吾吾老是认不出,几个男孩恨不得帮他说。此时,正好有一只小鸟从窗外飞进来,一个男孩趁机说,就是这只diao。这个一年级的孩子,顺势大声说出diao。结果当然是哄堂大笑,我也笑得前仰后合。等老师斥责我们安静下来时,我才发现那个男孩红着脸不知所措地站在座位上。后来自己从教时,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总会想起那个手足无措的孩子,他低着头一脸羞红的样子让我心疼不已。
到了五年级,我们转到当时的乡中心小学读书。中心小学比村小大了点,最显眼的是有了一幢两层楼的建筑。一层是礼堂,二层是老师办公室,其他和村小相差无几。但乡中心小学在另外一个村庄,离家比较远。于是,一帮孩子踩着24寸的自行车,颤颤巍巍地行驶在乡间的小路上。小路有泥路,也有石子小路。我最怕石子路了,一不小心,车胎就会疲倒,我就连车带人猛摔在石子上。好多次,坚硬的石子磕破皮肉,嵌到肉里。如今回想起来,都能感觉到钻心的疼痛。
……
记忆的阀门一旦打开,收也收不住。我还记得很多零星的片段:老师们是怎样各自带着饭在办公室里匆匆解决午餐问题的,启蒙方老师是怎样批评和表扬孩子们的,徐老师是怎样用乡音教孩子们唱歌的,老师们又是怎样带领孩子们乘坐火车去余姚,绍兴春游的……
九月一日后,我正式接了一年级的班级。看着这些软萌的可爱的孩子,我仿佛又看到了32年前的自己。我带着孩子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带着他们怎样做好课前准备,怎样遵守课堂纪律,怎样排好书桌,怎样利用和整理储藏柜;我带着孩子们整队,领着他们怎样在红绿相间的操场上站位,怎样做操,做游戏;带着他们在食堂里如何取菜,如何享受自助餐……看着孩子们着整齐的校服大口咀嚼着学校自助餐样子,不禁感慨万千。尤其看着老家的孩子开心地乘上校车回家时,童年自己骑车的往事又浮现出来……
这一个星期下来,我仿佛做了一个梦,一个甜蜜美好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