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医世界首届仲景杯全球中医牛人大赛-初赛)李广茂——皮肤瘙痒症中药复合型疗法

李广茂,男,来自福建省厦门市。2007年毕业于重庆现为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2000年开始全国遍访名师至今为止拜师14位,2019年拜师国医大师李佃贵,以及陆续跟随华医世界各位老师学习经典,收获颇丰。

擅长治疗:胃肠疾病,失眠,亚健康调理,把一次脉相当于一次核磁共振

李某,男10岁

2024年7月21日就诊,因6年前服用某品牌奶制品后突发全身瘙痒,发无定时,痒剧难忍。

查体发现体无完肤:抓痕累累,全身皆有血痂,色素沉着。曾于多家医院诊疗,服用抗过敏药物及涂抹药膏均无远期疗效,屡屡复发,痛苦不堪

刻下症见:全身瘙痒不能静坐大于五分钟,严重影响学习和睡眠。面色无华,纳差便溏。脉迟缓,舌淡、苔薄。经筛查过敏源无任何过敏源物质。

这个患者用尽了无数疗法,效果一般,这个时候想到了换一种思路,另辟蹊径,发现《医宗金鉴》里面治疗蛾掌风的思路,于是对这个病例有了新的思路。

这个患者主要症状是搔痒,细问注意到了一个点就是纳差,只吃一点点肉,如果肉里面带有一点点葱花或者绿色的蔬菜,统统不吃。

《伤寒论》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这里面有一个食不下,就是指的脾虚,吃不下饭,挑食、纳差,脾虚则湿不运,寒湿内停,则大便稀溏,同时也参考了师父李佃贵的浊毒理论。师父的浊毒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浊毒分为天之浊毒,地之浊毒和人之浊毒,狭义的浊毒指湿浊毒和谷浊毒。浊毒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本案例是由食物导致的,符合地之浊毒的特性,引起了肠胃的损伤,导致了细胞和组织的形态改变,包括肥大,增生,萎缩,化生,癌变以及炎性的变性,凋亡或种种的变化。

浊毒大体治疗原则,一个是给邪气以出路,一个截断浊毒的生存。根据李佃贵的浊毒理念判断,一部分的皮肤病与肠胃有直接的关系。所以,这个病例就是以肠胃着手的。也想到用补泻和升降都有的过敏性皮肤当代经方过敏煎。

过敏煎是由祝谌予所创,祝老是施今墨第二代传人,这过敏煎方构思非常严谨,组方非常巧妙,祝老认为过敏有三种原因引起,一是饮食无节制,二是气血虚弱,三是少运动,于是,把李佃贵师父和祝老的过敏煎合在一起

诊断:皮肤瘙痒症、脾虚湿盛证、顽湿久蕴

治疗:过敏煎加味

方药:银柴胡8g、乌梅5g、防风3g、茯神5g、浮萍15g、生甘草5g、茯苓12g、炒稻芽15g 炒麦芽15g、海螵蛸8g、苦参2g、土茯苓8g、甜叶菊1g

7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原方过敏煎是:银柴胡,乌梅,防风,五味子。这里加了茯神是宁心安神,浮萍是搔痒的要药,,甘草,茯苓,稻芽,麦芽用来行气消食,健脾和中开胃,海螵蛸用来收湿敛疮,苦参用来燥湿杀虫,土茯苓用来解毒除湿,甜叶菊是用来改善口感的。特别是儿童群体和不能吃苦的人群。

过敏煎还可以用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荨麻疹,过敏性疾病。

在这里也看不到符合性的疗法,当然,单纯的汤剂有效果,于是又借鉴《医宗金鉴》里的方法,加了两个外用方,效果出奇。

外用方药:土茯苓50g、苦参50g、白鲜皮30g、黄柏30g、白芷30g、何首乌50g、当归50g、白矾50g(后入)、五倍子30g、地肤子30g 、薏苡仁30g、连翘30g 、蛇床子30g、薄荷30g(后下)

水煎5000毫升,先薰后洗一剂煎煮两次,一日薰洗两次,这个外用方的量比口服的要大,也不需要考虑寒热虚实。

外用药膏:苦参15g、土茯苓15g、白鲜皮12g、樟脑12g、凡士林150g、将前三味磨粉80至100目后过细筛去颗粒,再同樟脑共同研磨后入凡士林搅拌均匀。薰洗后涂抹一日一次。

6天后明显缓解,效不更方,坚持治疗21天后痊愈。随访3月未再复发!

学习心得:

理:来到华医世界,抄方是学习的一部分,站在巨人肩膀,知其所以然才能走得更远。

法:就诊过程漫长复杂,换一种思路找出路(不循规蹈矩)。

方:复方!!!

药:参考5种以上文献和诸多老师经验。

用药经验:

浮萍:皮肤风疹:浮萍30g、牛蒡子10g 、荆芥8g 、薄荷8g、 生地12g 、丹皮8g 、苦参6g

银柴胡:阴虚潮热;肌肤甲错,银柴胡12g、 鳖甲10g 、知母10g

海螵蛸:胃溃疡;海螵蛸20g、浙贝母15g、 甘草8g 、研磨 饭前1小时 蜂蜜水送服

土茯苓:恶疮;瘿瘤,土茯苓可用至20g--120g

痛风:土茯苓30g、萆薢20g、威灵仙18g 、益智仁10g水蛭3g

全国名老中医朱宗元《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方汇粹》的一个经验方用来治疗鼻炎的鼻炎二号方,他是由过敏煎合用桂枝加葛根汤合苍耳子散来化裁加减的。

组成:乌梅4,防风3,柴胡5、五味子4,桂枝4、葛根5,白芍4、辛夷5、苍耳子4,细辛3、白芷4、川芎5、蝉蜕3、石苇5、徐长卿7、甘草2

按语:

皮肤顽癣往往数年不愈,医者需日渐精进,多读经典,辨证思维灵活

在此抛砖引玉,希望所有的老师们加以指正,一起找到那些顽疾相对应的钥匙

附:《医宗金鉴》对蛾掌风的描述:

鹅掌风

【方歌】鹅掌风生掌心间,皮肤燥裂紫白斑,杨梅余毒血燥热,兼受风毒凝滞源。

【注】此证生于掌心,由生杨梅余毒未尽,又兼血燥,复受风毒,凝滞而成。初起紫白斑点,叠起白皮,坚硬且厚,干枯燥裂,延及遍手。外用二矾散洗之,三油膏擦之,内用袪风地黄丸料,加土茯苓、白鲜皮、当归为佐,作丸服之甚效。若年久成癣,难愈。又有不因杨梅后,无故掌心燥痒起皮,甚则枯裂微痛者,名掌心风。由脾胃有热,血燥生风,血不能荣养皮肤而成。宜服袪风地黄丸,外用润肌膏,久久擦之即愈。

方剂:袪风地黄丸

组成:生地、熟地(各四两)、白蒺藜、川牛膝(酒洗,各三两)、知母、黄柏、枸杞子(各二两)、菟丝子(酒制)、独活(各一两)

共研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黄酒送下,夏月淡盐汤送下。

【方歌】袪风地黄除血热,鹅掌风生服即瘥,知柏蒺藜牛膝菟,独杞同研炼蜜和。

又方:二矾散

组成:白矾、皂矾(各四两)、茶儿(五钱)、侧柏叶(八两)

水十碗,煎数滚听用。先以桐油搽患处,再用纸捻桐油浸透,火点向患处熏片时,次用前汤,乘热贮净木桶内,手架桶上,以布将手连桶口盖严,汤气熏手勿令泄气。待微热,将汤倾入盆内,蘸洗良久,一次即愈。

七日切不可见水。

【方歌】二矾掌起紫白斑,矾与儿茶柏叶煎,先以桐油搽患处,油捻燃熏后洗痊。

又方:三油膏

组成:牛油、柏油、香油、银朱(各一钱)、官粉、麝香(研细,各二钱)

将三油共合火化,入黄蜡一两,溶化尽,离火;再入朱、麝、官粉等末,搅匀成膏。搽患处,火烘之,以油干滋润为度。

【方歌】三油膏润鹅掌风,初斑渐裂燥痒攻,牛柏香油朱粉麝,蜡熬擦患火上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