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小的时候,尽管身处江南水乡,洗浴依然是件麻烦事。
洗浴就是洗澡,江南方言保留了很多古音古词,这是证据之一。——那么为什么水乡反而洗澡麻烦呢?还是因为穷……
天热的时候好办,直接在河里洗,那时候的大江小河多还未被污染,尤其是乡下的小河,水质清冽,能够看到水中的游鱼,是可以直接饮用的,事实上农村人吃的水除了少数用井水,多数还是用河水。夏天的傍晚,暑气方收,劳累一天,去河边冲个凉是很惬意的事情。凉风习习,夏虫唧唧,河岸两边的水田里蛙语阵阵,用相机记录下来,绝对是绝美的生活画卷。天气转凉,还可以对付,拿平常洗衣服用的大盆——一般是塑料做的,少数是木制的,装了热水,躲在家中洗澡,也能对付,虽然只能屁股坐在里面,两条腿依然要岔在盆外。再冷一点,麻烦事就来了,因为实在是没有洗澡的地方了。
那会农村普遍还是比较穷的,普通人家的标配是两间黑乎乎的低矮瓦房,一间用来做厨房,并堆放着稻草——这是江南农村最常见的燃料,以及种种农具。另一间往往隔开两半,一半用来做堂屋,摆了八仙桌长条凳,讲究点的还要在墙上挂“中堂”——就是一副画,多半是猛虎下山图。另半间就是卧室了,一家三口挤在一起是常见的事——还好有计划生育。还得用布隔开一小块私密的空间放马桶。如果来了亲戚要过夜,对不起了您吶,去睡稻草窝喂跳蚤吧。这不是玩笑,是真实存在的。我家很长时间里就是这么过来的。
这样的条件下,真没地方建澡堂,我们叫浴锅。南方又不像北方,各处都有公共浴室。那怎么办?总不能一冬天都不洗澡吧?有办法:借别人家的浴锅用。
浴锅浴锅,顾名思义,就是一口用来洗澡的大锅,装满了水,锅底下烧火,把水烧热。这种锅是要砌上四面围墙遮得严实不漏风的,当然一面得开个门,一般是木门,也有用厚布帘子的。讲究一点的还要开一扇窗,接上电灯——当然大部分时候是点蜡烛,因为总停电。这就组成了完整的浴锅,一般是建在柴房,也就是堆稻草的房间。条件好的人家是和主屋分开的单独一个小屋。一个村上的,总有条件比较好的,能自己建浴锅的。提前打上招呼,借浴锅一用。稻草、水都自备——当然,得看关系。
水烧热了就脱光衣服进门洗澡,一般头汤大人都让给孩子洗。等到都洗完了,要把水舀掉。浴锅旁边会修一个小池子,接上水管,沟通屋外。用一把长柄木勺——就是农村人用来舀水浇菜的农具——把一锅水一把一把舀到小池子里,然后咕咚咕咚流到外面的野地里。舀干搽净,收拾完毕,神清气爽地回家。
洗澡总是令人高兴的,尤其是小孩子,不全是因为洗了舒服。去外面借浴锅,总得挑一个好天气。天一擦黑就过去,月朗星稀,月光如水,能见度一点不低。一家人拎着衣服水桶稻草,沿着小河边的乡间小路,去河边一户人家借浴锅。这家的浴锅修在独门独院的小屋里,又在河边,取水方便之极。河边衰草凄凄,清冷的月光洒在田间地头、河边草地,映在清粼粼的水面上,照出温柔的光芒。这样的环境,是很适合小孩子玩的。
后来家中条件好了些,自己修了浴锅,再也不用去仰人鼻息。为了节省燃料——稻草总是不够用,爸妈想到了一个好办法,白天打上满满一脚盆水放在太阳下面晒,到晚上把晒得有点温度的水倒进浴锅,只要添上一把火就热了。再后来,有了太阳能,干脆连烧火都省了。到现在,燃气、热水器、浴霸,宽敞的空间,明亮的灯光都有了。可是我还是很怀念小时候在昏暗的烛光中洗澡,爸妈在外面添着火,聊着家长里短。并不温馨,但是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