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微博上看到这样一条消息:樊胜美、苏明玉、房似锦被电视剧最苦三大女儿。
很惊讶也很疑惑对吧?
但细细想来,这三个女儿所演的角色从热播到现在离不开的一个话题都与“原生家庭”相关。
原生家庭这四个字也在一次次的讨论当中,从一个专业的心理学用词变为人人都可拿来讨论的大众词汇。
那原生家庭到底是什么?百度是这样解释的:
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这家庭的气氛,传统习惯,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学效对象,家人互动的关系等,都影响子女日后在自己新家庭中的表现。人要认识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才不致将原生家庭一些负面的元素带到新家庭去。
回想电视剧三大苦女的共同点,皆是有一个把她当提款机的父母。不论如何拼命努力,爬的多高,都会被原生家庭所剥削,造就了三个女主生活一直过的不够如意。
同时也发现樊胜美和明玉以及房似锦又是不一样的,都有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但樊胜美却得过且过,想依靠婚姻来脱贫,日常生活依旧是护肤美容参加party;而明玉和房似锦却通过对自己正确的认识,而亲手打拼属于自己的一切。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原生家庭,但仍旧可以通过靠自己而争取。
想想身边是否有过这样的场景出现:
很多人会抱怨为什么我们的父母不是大人物、不是一流精英?为什么朋友能够得到父母的支持?又为什么没有给我们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
你会因为这种差别而产生抱怨或者委屈吗?
因为我们对父母的期望过高,小时候对父母的认知过高,当长大之后有自己的思考之后,对外界的事物有深度的思考,反而对父母会感到失望。
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产生这种差别,是因为你在和一小部分人作比较,而不是绝大部分人。
如果你很清楚这些事实,却依然会被相对剥夺感折磨的话 ,那我们一起想想这个问题:到底得到什么程度的经济帮助才是得当的?如果不对此制定标准,你就会没完没了的怨恨父母,所以一定要找到答案。为此,你首先得看清自己缺失什么。
从大的角度看,缺失分两种:一种是任何人都该享受的基本支持的缺失,另一种是得到更好,得不到也无所谓的二级支持的缺失。
当了解自己真正缺失的是哪种缺失,就会发现与大部分人相比,自己还是处于相当不错的境地。也就不会承受“剥夺感”所带来的的悲伤和痛苦。
试想下,对于不是自己亲历而为而获得的东西,我们是否更容易放弃?靠父母支持的人在失败时,会更加难以接受失败时带给自己的挫败感,因为那些曾经的辉煌和成就并不是靠自己带来的的。所以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所缺失的,这种缺失能够帮助我们早就能够忍受考验的心灵肌肉。靠自己白手起家、成就一番事业也是一番福气,所以不要自怨自艾了。
缺失的对面不是富有,而是成长和经验。失败一次得到一次成长和经验,当获得足够的成长和经验时,也会实现最终的成长。
无论我们的父母是富有还是贫穷,是否能够提供足够的资金,他们也永远是父母。
而换个角度想想,“相对缺失感”是否也是一种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