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兄弟情

提到隋朝,给人们的印象就是短命、荒淫、宫变、劳民伤财等等这些不好的词语,尤其是隋炀帝,史书中把他永远钉在了昏君的耻辱柱上。杨广最后夺嫡的成功当然离不开他的个人能力(历史的评价也都不是什么好词儿),另一方面还是依靠众人拾柴。杨老二这位仁兄的政治组织才能真不是盖的,而在他夺嫡道路上拉到的一个最有份量的政治力量当属杨素。不过我不想谈这位一字并肩王,在翻看隋书杨素传中,我找到了另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仁兄。他,就是杨素的弟弟,杨约。

杨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一个挺悲催的男人,不,从生理角度来说,他并不是一个男人。因为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没有了男性生殖器,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他的男性器官并不是别人割去的,是他自己搞没的。而搞没的方式也比较特别,他小时候爬树玩耍,结果一不小心,脚底一滑,连人带蛋一起滚了下来,结果伤了要害,从此与女人彻底say了byebye。这件事告诉我们,爬树是个技术活儿,爬之前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附件,注意人身安全。

史书上记载他“性如沉静,内多谲诈,好学强记”。用现在的话说,这是个坏到根儿上的渣男,但是绝顶聪明,让人恨的牙痒痒。不知道是他自幼就很聪明,还是爬树这件事让他变的聪明,总之,爬树这件事一定给他上了人生最重要的一堂课,就是“远离风险”。但是爬树这件事对他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冒险活动。当冒险活动和远离风险一旦结合,就会迸发出一种可怕的力量。就像是一个精明的赌徒,在盘算别人手中的筹码的时候,永远牢记自己的底线。这样的人已经让人感到害怕了。

他的兄长杨素,已经是一个且文且武的人物,但是每临大事,还要与之进行商议。隋书原文是“凡有所为,必先筹于约而后行之”。每每读到这,我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隐藏在黑暗中的身影,在摇曳的烛光中看不见他的脸庞,他坐在房间的一角,垂首静坐,修长且白皙的手指有节奏的在边桌上敲击,发出“啪啪”的脆响。屋子里落针可闻,杨素眉头微蹙,眼睛注视着那团黑影,一语不发。良久过后,那只手停止了敲击,一个阴柔的声音同时缓缓响起,语调中带着一种惊人的自信。他细细地剖析了目前面临的困难,在这团重重迷雾中拨出一条小路,告诉兄长只要谋划周全,事必成矣。

天性舒朗的杨素在大喜之下只听到了后半段,前半段被他自动过滤。而那个阴影却没有起身,加入到兄长的欢乐里。敲击桌面的脆响又响了起来,夜幕掩映下的他看起来一点也没有开心的样子。

他知道兄长的脾性,一旦认定了目标,就一定会赴汤蹈火的走下去。但兄长生性开阔,不屑于考虑那些琐细的小事,往往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才随机应变。虽然每每凭借才能让他安稳渡过,但长此以往定然不行。

杨约虽然没有兄长那样的才干,但他性格严谨,做事总是预先进行规划,在实施过程中一丝不苟的按照计划行事,每做一件事他都会反复琢磨,确保所有的细节都推敲清楚后才会动手,事后他都会回顾行事过程中的细节,并推演出可能的走向,以备日后使用。兄长经常说他操劳过度,有伤寿数。

自己童年遭遇了那一场大变,家族中几位掌事叔伯商议着把他送入皇宫,做一个宦官,也算是物尽其用。

在被族人捆绑送上入宫的辒车时,是杨素挺身而出,用自己同样稚嫩的童声大声喊出:“残身亦是大丈夫。” 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那句豪言壮语也成了自己的精神寄托。

可杨素并不知道他这么做会给自己往后带来多大的好处,是啊,作为杨府中的嫡子,家族中所有的资源都天然的倾向他。他是高高在上的凤雏,怎么会在意笼中的小鸡。作为庶子出身的杨约自然远离家族的重视。当兄长受教西堂,与国中大儒请教时,杨约俯在书堂窗外,一遍遍默记先生所言。当兄长在校场弯弓射箭换汗如雨时,杨约就在场边精研兵法。或许因为残身的缘故,杨约的生活里少了很多浪费精力的事情。

日复一日的用功,让他在兄长心里的地位慢慢提升,每次闲暇时和兄长的寥寥谈话,都会让兄长刮目相看。慢慢地,兄弟俩也走在了一起。或许是从小就受那些老儒的影响,杨素在外人面前总是一副严肃地表情,给人拒之千里之外的感觉。杨约之前也是这么认为,但是相处下来才发现自己的这位兄长是位霁月清风的才士,谈吐有趣,气质高雅,不郁于物,高下在心。
同样,杨素也发现自己的这位族弟沉稳练达,谋划周祥。对细节的把控更是让人发指,但恰好与自己舒朗开阔,天马行空的性格相互弥补。在意识到这一点后,兄弟俩人开启了属于他们自己的荣耀。

淮南水乡的奔驰、灵州塞外的追逐,大江之上的飞渡,建康城外的流矢,每一次胜利与荣耀的背后,都有杨约深沉的谋划。看着自己的兄长在自己的帮助下一步一步踏上人臣的顶峰,我想杨约的心中是无比的高兴,“幼时兄救我于水火,今日我助兄登极位”,可能这才是杨约心中真实所想。

不谋一域者不足谋一时,不谋一时者不足谋万世。在这一点上,杨约的格局远比其兄看得更加长远,相比杨素,他的表现更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族长。作为一个没有子嗣的男人,他考虑的却是整个家族的延续,当他敏锐的感觉到位极人臣的兄长已有功高震主的嫌隙,皇太子与晋王的夺嫡之争渐渐浮于水面时,力劝兄长选择晋王。按照他对朝堂政治的分析,此时皇太子已渐渐失爱于皇后,而作为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妒妇独孤皇后,其对杨坚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但是废一太子的力量需要多方位的,后宫与权臣的结合才是压垮杨坚心中废立的最后一根稻草。独孤把自己看重的老二扶上了东宫,她满意的笑了,殊不知,最大的政治利益攫取者是杨素。

自古以来除了从龙开国的功勋以外,就是拥立大功了。杨约以一残身,竟然敢踏足这天字第一号的大事,他所谋的不是自身的荣华,因为他在这世界上孤身一人。不,他还有一个自幼友爱他的兄长,为了哥哥,他愿意以身犯险。在仁寿宫变的重要关头,从外地赶来的杨约,做了别人不敢做,不愿做的事情,他缢死了废太子杨勇。这件事另杨广都感到震惊,发出“令兄之弟,果堪大任”的感慨。在得到先皇爱妃宣华夫人的数日后,杨广就将杨约从地方官吏(当时杨约为伊州刺史)一举拔擢为内史令(中央政治机构之一的主官)。

不过杨广是一位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的主儿。在杨素帮他彻底荡平了朝堂内的反对势力后,他动起了收拾功臣的念头。什么魇镇、赐药的龌龊事儿都办出来了。这时候的杨素如同早已熬干的药渣儿,心灰意冷的他不再爱惜自己的身体,也不再吃药。哥哥的死一定深深刺痛了杨约的心,当杨素在病榻之上满含悲愤的对他说出:“我岂须更活耶?”的时候,我相信杨约的心一定也是冷的。

以上的故事有虚构的成分,但我更愿意相信冰冷的历史里也有温情的存在。至少我在读杨素传的时候我是相信这兄弟俩的真情,因为“素友爱之”,“见其兄墓,遂枉道拜哭,为宪司所劾”。前者是两人幼年之时的描述,后者是杨约出差路过哥哥坟墓时的真情流露。为宪司所劾的后果竟然是免官,我想杨约这个官场老油条不会不知道。
历史的有趣往往就在这种微言大义之中。

对了,杨素的孩子们应当非常尊敬这位不是男人的叔叔,杨素的一子杨玄挺在杨约死后过继给了杨约。而杨素的长子杨玄感“与约恩义甚笃”。在叔叔被黜,与之分别之际,怆然之色浮于面容,被杨广察觉。目睹父亲与叔叔这两位最让他敬重的亲人的离世,后来杨玄感发动兵变,我想这一定也是一方面的原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