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教:会意字,从爻从子从攵(pu),繁体字把“爻”去掉下半部写成“敎”,简化字写成“教”,很容易让人误认为“教”字从孝从攵,其实“教”和“孝”没有任何关系,所以“教”是个失败的简化字。
爻是《周易》中组成卦的符号。 “—”为阳爻,“--”为阴爻。每三爻合成一卦,可得八卦;两卦(六爻)相重则得六十四卦,称为别卦。爻后延伸为交错和变化之意,也指事物的规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道”。爻和子结合,意为把“道”传给孩子,也就是“上行下效”。攵指教鞭,意思就是,教育可以适当体罚。
“教”字向我们透露以下信息:1,教就是传“道”,即传授正确的为人处世的方法。《中庸》曰:“修道之谓教。”2,身教重于言教。《礼记-学记》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3,教育可以适当体罚。《三字经》有言:“教不严,师之惰。”现代的教育思想是要求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成为朋友,没有尊卑之分,似乎要彻底推翻传统教育思想,效果怎样?显然是失败的。
教也指一种文体,如傅亮的《修张良庙教》。也指宗教,也延伸为“使”的意思,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曲罢才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文:主要指各种文献知识。是“孔门四科”之一,孔子教育学生的主要文献有《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内容包括了哲学、政治、历史、文艺等方面。“文”科的代表人物有:子游、子夏。
行:主要指道德实践,礼仪规范等。孔子固然重视文 ,但更重视行 ,二者相比,行比文更重要,孔子曾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化知识只有落实于道德实践,才真正起到了作用。“孔门四科”中有“德行科”,代表人物为: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忠:尽心曰忠。会意字,从中从心,会心意集中,尽心竭力。如《书·仲虺之诰》:“佐贤辅德,显忠遂良。”(帮助贤能之人,辅佐仁德之人,表彰忠诚之人,起用善良之人)。后延伸为忠厚、忠诚等意,“忠”被后来的封建帝王利用成对于自己个人的“愚忠”、“死忠”。
这里的“忠”不是愚忠,是忠于自己的良心和初心。曾子曾自省说:“与人谋而不忠乎?”每个人尤其是为政者都应该忠于自己的良心和初心,才能问心无愧,心安理得;王阳明由“忠”发展成“致良知”学说。“孔门四科”中“政事科”的代表人物有:冉有,子路。
信:指与人交往的诚信。它主要是对“言”而说的,即言而有信,指说话信实没有虚伪。这也是与人交往的一个基本原则,孔子曾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曾子也曾反省自己:“与朋友交而信乎?”“孔门四科”中“语言科”的代表人物有:自贡、宰我。
全文理解为:
孔子的教学包括四个方面:文化知识、行为道德规范、为人忠诚、说话诚信。
《中庸》开篇提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意思就是每个人天生的条件都不一样,但都有一个使命贯穿一生,正确的为人处世就叫“道”,指引人们走“正道”的行为就是“教”。
简单地说:“教”就是指引人们走“正道”,这需要四个过程,1,用文化知识来充实他。2,从道德上规范他的行为。3,学习各种生活技能。4,武装他“忠信”的思想。
如果说现在的学生文化底蕴不够深厚,综合素质差,那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如果说现在的学生不文明,不礼貌,道德缺失,那是因为现在的教育根本不重视这些。现在的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最起码的生活技能,因为他们只需要考试成绩好。现在的人不忠不信,是因为连教育部门都在为了生源,为了成绩进行坑蒙拐骗,怎么可能教出忠信的学生呢?这就是现代教育的悲哀。
说不清的吴起
三国时期,曹操说了这么一段话:“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曹操把吴起的一生总结得非常到位。大意就是吴起这个人不忠不孝,但又能力超人,是个非常复杂,很难说清楚的人。
吴起(公元前440年-公元前381年),姜姓,吴氏,名起,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人。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吴起通晓儒家、法家、兵家三家思想,但是他品德败坏,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毫无底线。是个教育失败的典型。
吴起出生在一个“家累万金”的富有家庭。为了在政治上求得发展,曾到处奔走寻找门路,弄得倾家荡产,也没得到一官半职,遭到乡人的讥笑、诽谤。吴起竟然为这点小事痛下杀手,而且一杀就杀了诽谤他的三十多个人。
在临逃走时,吴起张开大嘴往自己手臂上狠咬一口,看着流淌的鲜血发誓道:“今日起辞别母亲,若当不上大国上卿,手持国君的符节,乘高头马车,就不回卫国来见母亲!”
吴起先去孔门弟子曾参之子曾申门下学习儒术。母亲去世后,吴起没有也不敢按照儒家忠孝的信条回家奔丧守孝。曾申认为他不孝,不配作儒家的门徒,赶走了吴起,跟吴起断绝了师生关系。此后,吴起弃儒学兵。
吴起学习勤奋,很快就表现出了自己非凡之处。齐国的大夫田居到鲁国出使的时候,闻其大名,与吴起见面交谈,就非常的看重吴起的本领,将自己的女儿也嫁给了吴起。
公元前412年,齐宣公发兵攻打鲁国。鲁穆公想任用吴起,但吴起妻子是齐国人,穆公疑。吴起渴望功成名就,竟然杀掉妻子表示不偏向齐国,如此不择手段,令人发指,史称“杀妻求将”。于是鲁穆公任命吴起为将,吴起不负众望,率军大败齐军。
后来齐国用离间计,使鲁穆公对吴起产生了怀疑,免去了吴起的官职。而吴起的主公季孙氏也因懈怠宾客被杀,经人劝说,吴起离开鲁国投奔魏国。
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任命吴起为主将,攻克秦国河西地区的临晋、元里等地。次年,吴起再次率军攻打秦国,一直打到郑县。而秦国只能退守至洛水,沿河修建防御工事加以防守。
在与秦军作战期间,吴起爱兵如子,有的士卒伤口化脓,吴起以口吮其脓血。吴起从不自视比普通士卒高人一等,夜晚就睡在不加平整的田埂上,用树叶遮盖身体来躲避霜露的侵袭。这样加上前412年被公子击占领的繁庞(今陕西省韩城市东南),魏国全部占有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地区,并在此设立西河郡。经翟璜(魏国初期贤相,狄人)推荐,由吴起担任首任郡守,此地后来更名为“吴起”县。
吴起担任西河郡守期间,向孔子高徒子夏学习儒家思想,子夏的思想有明显的法家倾向,所以吴起用法家思想改革魏国兵制,创立武卒制。吴起担任西河郡守期间,为抵御秦国的进攻,修筑了吴城(今山西省孝义市西南)。
公元前389年,秦惠公出兵五十万攻打魏国的阴晋。吴起亲自率领其中没有立过军功的五万人,外加战车五百辆、骑兵三千大败秦军,这就是著名的阴晋之战。公元前387年,魏武侯以吴起为将,率军讨伐齐国至灵丘(山东省滕县东)。
吴起仗着自己有功于魏国,开始骄傲起来了,魏国要设置丞相,却选了从齐国来的孟尝君田文。这使吴起非常不快,从此和孟尝君结怨,孟尝君死后,新相国公叔排挤吴起。
吴起本来是想在魏国待下去的,可惜小人嫉妒英雄之才,正人君子往往难防小人之暗箭,吴起离开战斗了30年的魏国,非常不甘心但又很无奈,南北朝时期的丘迟有一篇《与陈伯之书》:“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
吴起投奔楚国后,楚悼王任命吴起为宛城太守,一年后,楚国破天荒地任族外人吴起担任令尹,可见吴起的才能超群。担任令尹后的吴起在楚国国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具体措施有:
1,制定法律并将其公布于众,使官民都明白知晓。2,凡封君的贵族,已传三代的取消爵禄;3,停止对疏远贵族的按例供给。4,将国内贵族充实到地广人稀的偏远之处。5,淘汰并裁减无关紧要的官员,削减官吏俸禄,将节约的财富用于强兵。6,纠正楚国官场损公肥私、谗害忠良的不良风气,使楚国群臣不顾个人荣辱一心为国家效力。7,统一楚国风俗,禁止私人请托。8,改“两版垣”为四版筑城法,建设楚国国都郢(今湖北省江陵市西北)。
经过吴起变法后的楚国国力强大,向南攻打百越,将楚国疆域扩展到洞庭湖、苍梧郡一带。公元前381年,楚国出兵援助赵国,与曾经是自己统领的魏军大战于州西(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以西)。楚军穿越梁门(位于大梁西北的关塞),驻军林中(位于梁门以北),饮马于黄河,切断魏国河内郡与首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的联系。
赵国借助楚国的攻势,火攻棘蒲(今河北省魏县南),攻克黄城(今山东省冠县南),楚、赵两国大败魏军。此时的吴起不知是悲是喜。
诸侯都畏惧楚国的强大,如果吴起的改革继续长期地进行下去,也许统一天下的就是楚国。但吴起的变法招致了楚国贵族的怨恨,改革很快就夭折了,吴起也为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
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国贵族趁机发动兵变攻打吴起。贵族们用箭射伤吴起,吴起拔出箭逃到楚悼王停尸的地方,将箭插在楚悼王的尸体上,大喊:“群臣叛乱,谋害我王。”贵族们在射杀吴起的同时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
楚国的法律规定伤害国王的尸体属于重罪,将被诛灭三族。楚肃王继位后,命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楚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受牵连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吴起的尸身也被处以车裂肢解之刑。吴起死后,他在楚国的变法宣告失败。
吴起的一生波澜壮阔,毁誉参半,争议不断。吴起为世人留下了《吴子兵法》,和春秋末期的军事家孙武合称“孙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