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十八岁之前我是讨厌看书的,为了高考,学着不喜欢的语文、英语,讨厌一切文科的东西,需要背的东西,喜欢理科,短时间的努力就可以看到成绩。本以为上了大学真好,再也不用读书了,心里高兴得乐出了花。
上了大学第一期学期,忙着玩,被禁锢了十八年的玩心终于释放出来,也是玩的很充实。第一期学期结束,玩的东西也就那么几样,再也提不起兴趣,期末结束一个人背着包去了青岛参加了英语夏令营,跟着一群疯子一起早上五点起来读英语,跟着外教不停的练习发音,再跟着一群疯子晚上背单词到半夜,充实了许多,第一次觉得英语这么可爱。
夏令营结束,不想回家,买了车票去北京。大学之前,几乎没离开过我生活了十八年的城市,有了暑假,想去首都看看,看看首都人民的生活是怎样的,妄想着自己可以四处逛逛。到了北京,住在小姨家里,七八月的北京,像个蒸笼一样,自己好像是一个待蒸的包子,一步都不想出门。
小姨总劝我出去逛逛,奈何拗不过小姨,每日出去的活动就成了逛西单的北方图书城,既有空调凉快,也可以看看小说,准备重拾初中的旧业,看看言情小说。真正到了北方图书城,吸引我的却不是言情小说,而是《藏地密码》,以前总是梦想着可以去西藏流浪,既然去不了,看看也是好的。
十本《藏地密码》,兜里没有那么多银子,只好整日早出晚归泡在北方图书城里,谁知道《藏地密码》有着如此的魔力,让我一个讨厌看书的姑娘,从此爱上了看书。到现在书架上已经有了十本《藏地密码》,每次朋友让我推荐书籍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是推荐《藏地密码》,因为它让我爱上了读书。
后来上大学时,遇到不喜欢的课,就捧着本书去上课,每个月总要买几本给自己看才不会有不安感,渐渐我看了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也买了三毛全集,喜欢小说,又把辛夷坞的小说一本一本买回来仔细品味,时间久了看的书就越来越多,《遇见未知的自己》,《不念过去,不畏将来》,《自由呼吸》,到现在书架上已经摆满了书。
有时候朋友会问我,你以前那么讨厌看书,现在为什么要读书。这种问题我是回答不出来的,因为我也不知道自己读书的原因是什么,读书也是从没什么目的开使的,更不想说读书丰富了我的生活之类的话,因为很多书读过了,真的是过眼云烟,看到书名,内容都记不得了也是有的。
上班之后,每日空闲时间很多,身边总是要放几本书才能安心,最怕身边没有要看的书,只剩下手机的时候,我会不安焦躁,好像被谁抛弃了一样。出去旅游时,不管背包沉不沉,也是要背上一两本书,用读书来打发在路上的无聊时间最好了。
同事总会问我,你看书那么快,你记住了么?听到这种问题我也是比较尴尬的,因为大部分的书看过了当时留下深刻的印象,久了我是记不住了,看书有时候对我来说是一种快餐文化,一本吸引我的书,我会一直坐着看完。很多书我都不会再看第二次,到现在为止,我看的好几次的书只剩下《简爱》和《藏地密码》,里面的情节记忆也最为清晰。
刚开始读书时,觉得很是快乐,读了就学到了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渐渐看的多了一点,我就成了第二种人,看到了不再是明媚的阳光,而是乌云密布的天空,也成读书不多,想的太多那种人,知道现在还是处于这种阶段,但是似乎找到了读书的意义。
我读书不是为了记住什么,不是为了去体验没见过的世界,而是在寻找一种共鸣,想要在别人的文字里寻找共鸣,让自己觉得我不是最特别的那个人,有人跟我有着相同的经历,经历过相同的苦恼,在别人的世界里得到精神的慰借。
这也只是我现在的想法,不知道读的再多一点,会不会遇见不一样的自己,会不会有不同的答案,但至少我会继续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