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4日北京那场突如其来的冰雹?直径超过5厘米,如鸡蛋般大小,砸在车顶、屋顶上,发出沉闷而刺耳的声响。
2025年5月4日贵州毕节市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百里画廊景区发生游船倾覆事故吗?几分钟内从阳光明媚到暴雨雷电交加,4艘游船瞬间侧翻,10人遇难、70人受伤。
2025年5月22日安徽阜阳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特大暴雨。
不止是中国,全球都进入了暴雨、干旱、林火、地震等#极端天气。
除了#自然灾害 外,还有一些极端气象活动,如2025年5月23日傍晚,内蒙古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的蒙兀室韦苏木上演了一场震撼人心的自然奇观——“#落日彩虹”。2025年3月28日,云南多地出现了罕见的“#血色太阳”。
这些不是偶然,不是“老天爷的脾气”,而是地球病了:向我们发出的求救信号。
不是天道无情,是我们忘了“和谐共生”,忘了“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
一、极端天气背后的科学解释
• 温室气体效应与#全球变暖:工业化进程加速,温室气体(包含氯氟烃类)排放量增加,导致全球气温持续上升,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其中,臭氧层对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有极强的吸收作用,能吸收高强度紫外线的99%,从而挡住了太阳紫外线对地球上人类和生物的伤害。一旦臭氧层遭到破坏,紫外线便会增强,则全球气候会变暖。
氟利昂是臭氧层破坏的元凶。氯氟烃类化学物质在常温下都是无色气体或易挥发液体,略有香味,低毒,化学性质稳定。常被当作制冷剂、发泡剂和清洗剂,广泛用于家用电器、泡沫塑料、日用化学品、汽车、消防器材等领域。
• 海洋吸收过多能量引发厄尔尼诺现象:海洋作为最大的热库,吸收了大量热量,温度异常升高时引发周期性气候变化,导致部分地区干旱或洪涝。
• 北极变暖与极地涡旋:北极地区冰雪吸收热量就会加速融化,且研究发现北极地区变暖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倍以上,导致冷空气外溢至中纬度地区,搅乱大气环流,频繁出现极端天气。
二、极端天气背后的人文思考
很多人感叹:“天气越来越怪,地球是不是出了问题?”“老天爷在发脾气?”(言下之意,谁得罪了老天爷了。)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我们不仅要从科学角度寻找答案,还需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
• 物极必反:《道德经》中有言:“反者道之动”、“天之道,其犹张弓欤?”人类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已打破地球的自然平衡,进而引发自然灾害。
• 阴阳平衡:《易经》强调“一阴一阳之谓道”,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当阴阳失衡时,便会引发各种问题。如今,北极变暖速度远超其他地区,正是大自然阴阳失调的表现。
• 顺应自然: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提醒我们要找到产生该问题的原因,然后尊重自然规律,顺着去做事。
• 天人合一:中国哲学思想,儒、道、释等诸家各有阐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要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更长久地发展。
作为领导者,要有“天下错在予一人”的警醒,带领大家集体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怎么破解?如何防范再次发生?从而推动社会整体向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这种觉悟不仅是对自然的敬畏,更是对社会的责任感。
三、结语:回归自然,守护家园
极端天气频发不仅是科学上的挑战,更是对我们心灵的一次深刻洗礼。它提醒着每一个人: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地球!
从我们个人做起,一方面要减少奢靡的生活,减少氯氟烃类物质的使用,学会低碳减排等兼顾环境的生存方式,学会过简朴生活;另一方面,要爱护树木,加强生态修复和河流治理等;此外,还要多做“爱护地球家园”的文化宣传活动,重拾“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觉醒,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迎接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欢迎点赞与分享本文,让更多人认识到极端天气背后的意义!一起为保护地球贡献力量!
如果你认可小编,愿意加个鸡腿,那就更是锦上添花了☕️
(虽然我不卖惨,但我也想活得有点盼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