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放学和往常没有什么不同,校园里依然是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井然有序地向门口涌动,嘴里念诵着那激昂高调且早已熟记于心的诗词似乎就像一个个凯旋而归的小战士。学校大门口依旧是我们的礼仪小标兵认真执勤的身影。
走出校门口都会收到孩子们礼貌地问好,我也自然回个微笑表示收到。骑车刚出校门拐弯处,又听到一个单薄且清亮的“老师好”的声音传入耳中。
循声望去,原来是我所一直关注的一个小男孩,每次到班上见到他我都会有一种莫名的心酸和疼惜。此时他正恭恭敬敬的站在离我车一米以外的地方,且九十度标准鞠躬礼,态度认真且诚恳,惊喜之余我向他点头微笑,我能感受到当时路过的几个行人都以欣赏的眼光打量这个九岁左右的孩子。
第一次到这个班上课时,当其他同学都正在安静的做作业,我就注意到了他,桌子上竟没放一本书,而且不停地在桌前晃来晃去。
我就走上前问他:“你的书呢?”还没等他开口,班里就像炸开了锅,有的说“老师别管他,他还骂老师了!”“老师,他脑子却根筋”等等,孩子们变得口无遮拦,童稚的声音却未能体会到对他人心灵的伤害,小男孩努力争辩着什么,可他的势单力薄瞬间被淹没于这片集体声讨声中。
场景真的另我触目惊心,随之我立即制止了其他同学的行为,待事情平息之后,我带着重重疑惑和他进行了交流,问起父母时,他却轻描淡写的说了句:“我妈不要我了,我都跟爷爷奶奶。”
在无数人听后都会震惊的同时在他内心似乎就激不起一丝涟漪,淡漠的表情、不以为然的语言都难以让我们与一个只有9岁的孩子联系在一起。同学们告诉我他住在学生,每周末才回奶奶家。又是一个留守儿童!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已经是小学三年级却大字不识几个,数学更是个位数加减法的水平,我们聊得很愉快,起码他可以和我无所顾忌的交流,他还告诉我他有一个弟弟,而且还说弟弟比他学习好。
交流的过程中他流畅的语言及其明亮双眸都让我质疑与其不相符的成绩,可事实却是他是孩子们眼中的另类,大家眼中的问题儿童。这究竟是什么造成的呢?
后来的几次上课,他都表现很安静,他会像其他同学一样认真地以他自己的方式写作业,还不时地拿来让我看,虽然都是错的,有进步总是好的,一经鼓励他就更加积极地去完成下一个作业任务。期间还总是画画送给我,拙劣的作品下却饱含一个孩童一颗天真诚挚的一颗心啊!
在这个大家都怕孩子输在起跑线而疯狂赛跑的热潮中,在这个热烈呼吁有效陪伴孩子的群呼声中,孩子的这种境况确实令人匪夷所思,可他就存在于千千万万的留守儿童之中,只是差别有所不同而已。
他们默默地忍受着他人异样的眼光,偶尔戏虐般的嘲讽足以压垮他们心底还不够坚固的防线,随之自卑消极的思想悄无声息地在他的身上滋生蔓延。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个又一个问题,一个又一个梦想都会因无人启迪而化为泡影,儿时父母的缺席终将会是孩子一生的遗憾!
曾经一度腾讯视频一段《画个妈妈抱抱我》让人痛心流泪,孩子累的时候,受委屈的时候更需要的是爱和呵护,是多少物质条件所不能代替的,你渴望出去挣钱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却让孩子的世界从此缺失一种没有母亲在身边的安全感。
留守儿童的悲剧历历在目,心理上的不健全及缺少有效看护纵使悲剧一次次上演。
17年五月份,贵州毕节青场镇青坝村两名留守儿童丧生火灾,一名男孩3岁,另一名男孩仅56天。两名男孩的父亲是兄弟两个,两家人外出打工,留下孩子给爷爷奶奶照顾,两名男童是在家中因触电后烧死的,可能电线老化了,三岁的哥哥先触电。然后就被引燃了,最后兄弟俩都被烧死在床上,弟弟刚刚出生56天。
两个尚未懂事的幼童,以惨绝人寰的姿势,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们的死亡,大概只因为身上烙印着“留守儿童”四个字。
孩子短暂的生命在诠释着那传唱已久的歌谣:“有娘的孩子像个宝,没娘的孩子像棵草”。
前段腾讯一短视频被疯狂转载,为了联系方便,爸妈给留守儿童买了手机,谁知道孩子整天玩游戏,玩上了付费游戏,天天向爷爷奶奶要钱,当爷爷奶奶发现孩子要钱是为了玩手机上的游戏后,便不给钱,这时候孩子已完全被游戏洗了脑,歇斯底里的向爷爷奶奶大声咆哮:“不给钱就砍死你们”
过早的离开孩子,造成的恶果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孩子的心理状态映照的是成人对他们的态度,吝于爱和陪伴,只能收获冷漠——这跟你给孩子多少物质条件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