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区不是种桑养蚕区,没有大规模的桑树林,也不会各家各户都有蚕房。到了江苏盛泽一带那就不同,田野一片片都是桑树林,春天来临就可以看到忙着摘桑叶的大姑娘小媳妇。
虽然不是养蚕区,小时候也曾养过蚕宝宝。每年刚过三月,就有同学拿着附有蚕种的纸片在班上炫耀。幸运的小孩总会拿到一小片纸张,上面带有几枚蚕种。
因为还没孵化,一般都放在贴身的内衣口袋,每天还时不时拿出来看看,有无蚕宝宝孵出。毕竟内衣口袋温暖,过不了一个星期,就可以发现有黑色的小细线在纸上蠕动。头部稍微大一点,不停的左右摇晃着找东西吃。
蚕宝宝孵出了,要给它安个家。找出家里现成的空纸盒,最常用的是鞋盒,有盖子的鞋盒。养了蚕宝宝还得要关照一下父母,生怕他们把鞋盒当成垃圾扔了。
有了蚕宝宝,小孩子就开始忙碌。村里为数不多的几棵桑树下总有他们的影子。刚开始孵出的蚕宝宝胃口不大,一天也吃不了几片桑叶,这桑叶还得是嫩叶。每次清晨摘回家,早春的桑叶上还有露水。听大人说,带露水的桑叶直接喂蚕宝宝容易拉稀生病。所以,小孩子们都很勤快,先用井水清洗,再用毛巾擦干。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把桑叶放进鞋盒。每天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看一眼蚕宝宝,它们有没有长大?皮肤颜色变了没有。
等蚕宝宝褪过几次皮,长成小手指粗细时胃口明显增大。还好一般小孩子不会养很多,有4-5条差不多,本来就是养着玩,谁也不会真的去抽丝剥茧。此时就要多放点桑叶,但也不能一下放那么多,吃剩下或多余的桑叶,蚕宝宝也不会吃。所以就需要多餐分吃。还好那时的小学都是走读,上午出门前喂一次,中午回家还没吃饭就急着去看它们,临走也不会忘记喂蚕宝宝。晚上放学回家,把书包一放,背上小口袋,到离家最近的桑树摘桑叶去。时间一长,桑树下面的叶子已经被摘秃,只能往高处摘。当年我家后面荷花沟水桥边就有一棵大桑树。每次都是胆战心惊地爬树,生怕自己一失足掉到河里。
过了2-3个月左右,蚕宝宝也褪了四次皮,它们开始不吃不喝,要“上山”作茧了。用麦秸切成几段,中间用绳子一扎,用手把两头捻开。做成两头大中间细的样子,有点像朝鲜族敲的那个鼓的形状。
不久,蚕宝宝就会钻入这些“假山”中,在麦秸中吐丝作茧。只见它们在麦秸秆中间,摇晃着脑袋,它们原来圆滚滚银白色的身体逐渐变得灰暗。过不了几天,一个个椭圆形的茧就在麦秸中点缀着,有白色,有黄色。
对于小孩来说,一年的养蚕就到此结束。明年春天,自己的蚕茧在哪里都不知道,也看不到破茧而出的蚕蛾。只能再一次问有蚕种的同学要,循环往复。
儿子读了小学,也养过一次蚕宝宝,班上老师要求它们养蚕宝宝。拿回来的蚕宝宝已经孵出,放在火柴盒里的小精灵。
找个不大不小的盒子做窝,采摘桑叶可成了大难题!在市区,哪里有桑树啊??为了这桑树,我们在附近小区寻找着,观察者。来来往往的行人还以为我们丢了什么东西,东张西望的样子。曾有一天晚上,临时断粮,到楼下小区里去找,实在没有啊。摘了几片和桑叶很像的苏子叶想蒙混过关,可蚕宝宝就是不领情!第二天,好不容易得到其他家长的消息,在离开我家5公里外的小区有一棵大桑树。我们立马坐车过去,其实就在离开儿子小学不远的小区内。
树不是很大,但是树底下的人可真不少,估计都是和儿子同校的。用手够得着的地方,早就被摘得一干二净。只能爬树,老胳膊老腿的,为了那几张桑叶也是拼了。摘了不少,原先儿子着急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拿回家放在冰箱里囤积着。
就是因为有了蚕宝宝,市区养蚕宝宝,找棵桑树真不容易。在养蚕宝宝的日子里,每次外出逛街,徒步都留意着哪里有桑树,顺手摘点回来,以便不时之需。好不容易养到蚕宝宝上山作茧,长出一口气,如释重负!
今天问起儿子是否还记得养蚕宝宝的事情,他竟然也记忆犹新,娓娓道来。
2019.3.10初稿
2019.3.12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