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是我在大学(2010年)时候就听到过的,以前暑期家里搬家,整理小时候的衣服书籍,发现实在舍不得扔掉,最终决定寄往灾区或者山区,就在网上搜寻得知了“大凉山”,进而寄往那个地方。
那个时候就知道,大凉山,一定是像书里写的那样,孩子们家住崇山峻岭之间,生活很艰难,更别提教育……然而我从未想过那里的孩子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我只是片面的在报纸或者电视看到,并非真切的接触到。
今天,信息如此发达的城市,智能化生活,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然而,大凉山却依旧因为地理环境、资源不均衡等各种问题陷在贫穷的泥潭,难以改观。看到各方面的信息说过,对大凉山的教育投入达到数亿元,但仍然没有大的改观。作为心生悲悯之人,我不得不感慨社会之不公。
尤其,今日在“学术中国”微信订阅号中看到的捐书活动,看到小编不测艰辛的去探访大凉山的孩子们,发起捐书活动,我的眼角湿润了。
“我最想读书,读一本像百事通一样的书,了解天下所有的事情……”
“读一本书如同交了一个益友,我想有这样的书读,什么都可以,老人与海等……”
……
小小年纪,想象力与话语间全然赤裸的真诚与渴望,让我想到小时候,在农村的时候基本没什么书可以看,最高兴的是妈妈从外面回家带来的《十万个为什么》《安徒生》等,那是当时小小世界里面最让人想象的世界了。
贫穷让他们从小生活在逆境,生活在对外界的想象中,等他们长大后,我相信他们必然会珍惜生活,用自己的努力反哺家乡,但愿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与教育的力量能够实现这样的良性循环。社会力量的扶持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愿未来的大凉山,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和影响下,受到更多关注,受到更大的扶贫改观。
又让我想到电影《风雨哈佛路》的女孩丽思,在恶劣的境遇下,多次辍学,却依然对未来保持美好的憧憬,依然不断改变自己,努力的学习,迅速的改变自己,最终以高分进入哈佛……这样的励志例子值得生活在穷困状态下的大凉山学习,值得全社会学习反思。
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成就人生!
我不想煲鸡汤,只是,大凉山让人印象深刻,让人反思。
最后,我想发起个倡议:可以通过一些公益化、有良知的组织,捐赠书籍与生活品,以慰藉大凉山孩子渴望知识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