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老师在《观课议课与课程建设》一书中,谈到观课议课的实践与文化,其中有七大文化图景与框架。“改善生活的实践观”“以学论教的质量观”、“促进思想的发展观”、“成长创造的幸福观”、“相互滋养的生态观”、“静脉特征的真理观”、“促进理解的对话观”。今天仔细阅读了,改善生活的质量观,这一章节,很有收获。
首先要理解要想改善教学改革,需要先改善教师生活的视角和思路。
从“把讲桌放在教室中间”这个故事说起,很多老师的惯有的生活不容易一下子改变。同样,课程和教学改进的问题也不能简单化。这种变革既有认识的提高,也有技术的改进,更有意愿和态度的调整。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我们国家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以理念启蒙为重点。要转变教师的观念,如何转变,让老师们要看到具体的途径和效益。什么是合理的,什么是不合理的,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需要追求什么,批判什么。
第二阶段就是模式摸索,增强效能为重点。这时候老师的理念已经有了,意愿也很强烈,学校需要提供技术和方法。找到具体问题,进行“庖丁解牛”一样的分析,实践。学校不要把老师当成工具性的,技术性的,要把他们当成有追求和梦想,会算计的生活的人。有了梦想的老师就会努力去想办法实现梦想。梦想其实大多是是改善生活。这就是第三个阶段了。有认识,有技术和方法,有改善生活的意愿和追求。三个条件具备,课程改革就水到渠成了。
而现阶段我们教师的教研方式是不给力的。
每个学校,每个周,每个学科组都有相关的教研活动,而且大多是听评课。在学校里老师做了多年的教研活动,改变的是什么呢?学校的多媒体改变了,那是硬件,有多少老师因为学校教研活动而提升了自己的课堂教学和专业成长呢?学校教研活动的有效性表现在哪里呢?
不忘初心,回到原点,深入想一想:“评课谁说了算”,只有说了算,才可以去用,评课后不用,能算是有效教研活动吗?不仅用,还要持续的用。怎么样才能用?授课老师要听得进去?听谁的呢?行政命令还是心服口服?行政命令是表象,心服口服才会真正的改变。
如何做到心服口服呢?这就是听评课的进一步改变。“说什么”和“怎么说”就成了需要研究的问题。大家“议”比大家“评”更容易让授课老师接收。评是一种结果,居高临下,议是一种商量,平等交流。所以观课议课似乎更能让教研活动有用。
简单的评判不能有效改善教师教学,所以很多人不愿意参与。因为做一次公开课费时费力,而且不讨好。如果你是教研组长,除非下命令,或者发证书。要不公开课没有人讲。年轻老师说:“我太年轻,没有经验,不能代表学科组水平”。老年教师说:“年纪大了,机会给年轻人,不会用电脑。”中年教师说:“上有老下有小,太忙。”
之所以不愿意参与公开课,因为评课的语言是这样的:“我认为这节课很成功……”,“这不是一节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你的课有这些优点,还存在一定的利害关系。”经过四十五分钟的忐忑不安,授课老师希望得到什么呢?很多时候会影响教师的情绪的。这样就大大影响了积极性。
在课后,不对课下结论,而是对课堂上的某一教学现象,教学情境展开讨论,以此谋求建立更加和谐的教研文化。
那么改善生活中课堂教学研究的动力是什么?
回到初心,问自己,工作是什么?
很多人说,工作是为了生活。那么为了生活,就会渴望找钱多事少的,没有实现;少干活的,例如少教一个班,不当班主任,不现实;多放假,少上班,工作积极性的不高,也不可以。如果认识就放在“工作是为了生活”的角度。那么工作就是负担,是生活的苦役。
其实,工作就是生活。上两节课,生命不会延长两节课。同样的道理,学生听两节课,这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所以要改善课堂教学,就是改善生活,改善课堂教学就需要一个有力的教研方式,而教研方式的一个工具就是观课议课。这种改变是慢的过程。
类似毛笔是写字的工具,但是写好字,画好画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这需要积淀,需要坚持,而且没有终点。
要理解出观课议课的本质,不仅仅是批评,“这不利于合作学习”是评课的结论,议课也是讨论如何做更有利于合作学习。在讨论中加强理解,而且需要发展和建设。
掩卷沉思,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是教人向善,向美的,健康的,道德的,无可非议的。教学生如此,课堂如此,引领课堂的老师也应该如此。
在观课议课的过程中,有一个最深切的体会,有爱大众之心,有对学生现有的课堂生活苦痛的深切同情和关怀,有改变现状,促进学生和自己幸福生活的使命担当。
陈老师说,一个麻木,无动于衷的人不可能对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和现象敏感,不可能在教学中获得新的发现。深以为然,任何事都是如此。
读罢,心之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