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阅读了几篇对教师褒贬不一的文章,心中感慨万千。
二十多年前,一位退休教师的追悼会上,一幅挽联令我至今记忆犹新。那副挽联是那个年代教师的真实写照:“一支粉笔播撒雨露于后世,两袖清风留得清白在人间。”这位曾当选为县人民代表、赢得上下一致好评的优秀教师,却因家庭成分是地主、丈夫曾就读于黄埔军校,无法与丈夫共处一地工作,分别被安排在麒麟乡的两个山头——海纳、隐龙。执教几十年,退休后他们甚至没有属于自己的安身之所,只能像“吉普赛人”一样四处迁徙,退休五年内竟搬了五次家。幸好家中只有一张用学校烂课桌材料做的饭桌,其他家具一概没有,搬起来倒也简单。他们的生活,正是当时千千万万教师生活的缩影。
物质生活贫寒的教师在社会上常遭人轻视,很多人不愿与他们打交道。最常听到的不屑之词是:“小教,小教。”教师若买东西时讨价还价,商家得知其身份后,必定会在其离开后嗤之以鼻:“小教,小教。”为人处世若不那么“大气”,也会被人指责“小教,小教”。捉襟见肘的生活让他们不敢大手大脚花钱,自然更是“小教,小教”……因此,教师的身份最好不要轻易暴露,以免自讨没趣。
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质第一,精神第二。然而,对于教师而言,“精神”似乎成了第一,物质则被置于次要地位。教师赢得了无数桂冠和赞美,精神世界饱满而充实。对教师最崇高的赞誉莫过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是对他们无私奉献精神和高贵品质的高度评价。人们赞美教师像春蚕一样“吐尽心中万缕丝,奉献人生无限爱,默默无闻无所图,织就锦绣满人间”。鲁迅有诗云:“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教师又被誉为“孺子牛”,心甘情愿做出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些溢美之词,似乎将人们的思维定格在教师只能当“春蚕”、做“蜡烛”、“孺子牛”上。
对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崇高职业,国家在形式上给予了高度重视,设
师节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什么呢?不过是那几天电视上多宣传一些教师的事迹,或某位领导发表几句尊师重教的讲话罢了。《教师法》中规定的教师的权利,又真正享受了多少呢?《教师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如果这些规定真正落实到了实处,怎么会有那么多教师要去考公务员、转行呢?又怎会从未见公务员或其他行业的人转行当教师呢?
因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所以要用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规范教师行为。这里,我择取《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一两条,让大家看看教师是否还是凡人。第二条:“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第五条:“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这些“规范”从衣着、语言、举止、思想、作风等方面对教师实行高标准严要求,俨然将教师塑造成了整个社会的道德楷模、高大上形象的标兵。当了几十年教师,我一直不太明白“职务之便”能谋取到什么私利,是带几支粉笔回家,还是让自己的孩子选个好座位?诸如此类的法律法规数不胜数,主管部门更是随时出台新文件,七不准八不准,这规定那规定,弄得教师战战兢兢,惶惶不可终日。记得学校曾经组织人挨家挨户调查有无学生在老师家吃饭、借宿、补课(不管什么关系,即使亲侄子也不行)。很多老师把自己的亲朋好友的孩子都叫回家去了,实在无法回家的要教他们撒谎应对检查,弄得教师学生像做地下工作似的东躲西藏,贼眉鼠眼。领导语重心长地教育大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试问,教师除工资外还能通过什么“道”去求财呢?贪官们贪个十万八万轻而易举,教师卖苦力挣点血汗钱居然被视为取之无道。既然教师这个职业那么崇高,怎么不让待遇也“高”起来呢?如果待遇提高了,谁还愿意辛辛苦苦地去挣那个钱呢?
不可否认,教师队伍中也有败类,做了一些有辱教师形象的事,虽然这只是极个别现象,但有人却发出“现在的教师怎么了?”这样的质问。而优秀教师的事迹却如昙花一现,没人会说:“现在的教师真了不起!”这样的话。《一个现代学生的日记》真实地反映了当今教师的困境。教育主管部门曾经要求教师不能给学生做错的题打叉,不能在试卷上打分等,怕伤了学生自尊。但教师的自尊谁来尊重呢?学校组织学生、家长给老师打分,弄得老师前怕狼后怕虎,该批评时怕掌握不好分寸,该教育时又怕学生记恨、家长护短。就连调个座位都有家长到领导那儿反应,不是孩子坐远了,就是调位置间隔时间太长了,要求每个星期都调。如果学生离家出走,家长和社会总会转弯抹角地找是不是老师哪句话说重了,哪个问题没处理恰当。学生犯了错,总听到:“哪个老师教的?”……
想聊的太多太多,当教师的难处,只有教师自己知道。如果每个人都能设身处地地为教师着想,多一分包容、理解,少一分责备、刁难,恐怕转行的人会少一些吧。
哎,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