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了一篇心理学的文章,标题叫做《有一种母爱叫做吞噬》整篇文章围绕电影《黑天鹅》和在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耶利内克的小说同名电影《钢琴教师》讲述的一系列的心理分析。
电影《黑天鹅》中女主角Nina的母亲一个曾经辉煌的芭蕾舞演员,因为意外怀孕生下Nina,从而断送了自己的舞蹈生涯。她将自己未完成的舞蹈梦寄托在女儿身上,希望女儿有一天替自己登上职业的巅峰。《钢琴教师》中,严苛而控制的母爱走向一种极其变态畸形的极端。女主人公Erika已过而立之年却仍然单生,和母亲甚至睡在一张床上。
这两部电影的女主人公都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同样都是母女关系而产生的恶性效果。
我相信生活中肯定是有很多和她们一样被困在母爱的爱抚中而无法挣脱的人。
文中说了一个来访者的比喻:
“我需要的苹果,她却总给我梨,我不要还应硬塞给我,如果我还不要我就要被惩罚。可是我从没想要梨,她非要给我梨对我而言就是一种伤害。”
这种强制性、控制性的母爱的孩子,甚至没有反抗的机会,这种被冠以“最无私、最忘我”的标签,被一大推母亲挂在嘴边。
以前我有一个朋友,每次见她都能感受到她心理严重的压抑,和对母亲的反感。她的行为和自由被严格受到控制,她母亲的管辖范围涉及到了她的出行、言行举止、服饰及涂手指甲的颜色。我很难理解这种母爱的行为,近乎暴力。
台湾文学家蒋勋讲“孤独六讲”,他认为人生第一个孤独就是“伦理孤独”,建立在儒家伦理基础上的“爱”与关系,实际上给予成长中的少年很多束缚。蒋勋自认为和母亲关系很亲,但在少年时,但是在日记本上记下“母亲有的时候真是暴力”这样的句子。在他看来,人有两次脐带的剪短,一次是出生时第二次是你发育的时候,孩子希望跟母亲脱离一个关系,因为只有脱离才能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到底是什么时候。爱应该是给孩子最大的自由,然后祝福他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