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丨《集腋集》2022年

《自卑与超越》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曾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之一,后因分歧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创立个体心理学,另建立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

一、生命的意义

1.论“人生的三大任务”

个体心理学发现人类生活中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为以下三个基本问题:职业、社交和两性关系问题。人们正是在回答这三个问题的过程中,坚定地表达出自己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


2.论“童年经历对人生的影响”

有三种儿童在建立生活意义时,常常会犯下严重的错误,并导致他们在日后面临许多失败:

第一种是先天不足的儿童,包括存在器官缺陷、患有先天疾病或是身体虚弱的儿童。此类儿童自幼就承受了比同龄人更重的生活负担,他们很难会体会到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当他们长大后,他们难免会与周围的人形成比较,这会让他们感到气馁。他们变得失去希望,不再盼望自己能够为人们的共同利益发挥作用,并且认为自己被这个世界羞辱了。

第二种是娇生惯养的儿童。过度骄纵常常导致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出现错误,以为自己的愿望会被别人当作金科玉律来对待。因此,当他们发现自己并不是众人关注的中心时,他们就会不知所措,觉得世界辜负了他们。当娇生惯养的孩子长大后,也许会成为社会中最危险的群体。其中的一部分人可能会很擅长向别人表达自己的善意,但这是他们试图控制他人的手段。还有一些娇生惯养的儿童则会更加直接地做出反抗,当他们认为社会对自己充满威胁,并试图对所有人进行报复。

第三种是被习惯性忽视的儿童。他们从来不知道什么是爱和合作,他们对生活的理解中不包含这些友善的力量。因此,当他们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他们会高估困难程度,而低估自己借助他人的帮助和善意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会明白,他们可以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情,来赢得别人的喜爱和尊重。于是,他们会怀疑别人,也怀疑自己。


每个人都拥有关心他人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必须经过训练和锻炼才能持续发展,否则它就会夭折。


一旦我们能够发现并理解某个人赋予生活的意义,我们就拥有了开启他整个人格的钥匙。


只有当一个人懂得“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的时候,他才能勇敢地面对困难,走上成功之路。


当一个人无法为生活赋予恰当的意义时,他就可能会犯错。


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其对应的情绪风格都会持续影响他的身体发展。如果儿童能够很早就明确地建立起自己的生活方式,那么只要我们有足够的经验,或许就能够预测他以后的身体发展。


在一个人生命的前四五年中,他会整合自己的思维方向,并在自己的思维和身体之间建立起根本的联系。他会形成固定的生活方式,以及相应的情感趋向和身体习惯。在他发展自己的生活方式时,他既需要进行较大程度的合作,也需要进行较小程度的合作,通过这些不同程度的合作,他将学会如何评判和理解其他人。在所有失败者的人生中,最常见的特点就是合作能力欠佳。


个体心理学从教育和临床治疗的角度提供了一个特别提示:我们永远无法纠正一个人的某种姿势或某个表情,只能去探索他的生活方式中存在什么样的错误。


到目前为止,我们认为,要想理解个体的心理差异,最佳的方式就是研究个体合作能力的发展水平。


二、自卑与超越

1.论“自卑情结”

当一个人面对自己无法适应的环境或不能妥善解决的问题时,明确表示自己无能为力,此时出现的情绪即为自卑情结。自卑情结可以有许多表现形式,包括愤怒、哭泣、愧疚等。因为自卑总是会让人处于紧张状态,所以人们会做出一些补偿行为,试图获得优越感,但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解决问题,只是让我们对真正的问题视而不见或是避而不谈。


事实上,我们之所以热爱生活,正是因为它充满了不确定性。如果我们什么都能肯定,什么都已了解,就不会有新的讨论和发现。科学会走到尽头,浩瀚的宇宙只不过是个一讲再讲的故事。作为一种向往,鼓舞我们追求远方的艺术和宗教,也都将失去意义。


幸运的是,我们的生活没有那么容易走到完美的尽头。人类的奋斗之路无穷无尽,我们总能不断地发现新的问题,创造新的合作机会。


2.论“追求优越”

每个人的优越目标都是独一无二的,它取决于一个人为自己的生活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并且重要的不是他如何宣称,而是他如何践行。


3.论“设立有意义的目标”

至今为止,所有的治疗方法都追求对症下药,医学和教育领域都是如此。个体心理学完全反对这种态度。对于一个学习很差的孩子,我们如果过于关注他,着眼于问题本身,努力帮他提高成绩,只会白费力气。也许他就是为了给老师惹麻烦,甚至想让学校干脆开除他。就算我们帮他提高了成绩,他也还是会找到其他方法来实现他的目标。


其实,很多孩子偷窃或捣乱,都是为了报复父母。


当我们发现孩子总是说谎时,我们必须看看孩子的父母是否非常严厉。除非说实话会带来危险,否则谎言毫无意义。


面对那些选错了追求优越之路的人,我们要怎样做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呢?首先,我们要明白,追求优越是所有人的共性。接下来我们才能将心比心,去感受他们内心的挣扎。他们唯一犯的错误是,他们建立了错误的目标,于是所有的努力都注定是徒劳的。


三、梦境

1.个体心理学对梦的研究

做梦是为了巩固一种有悖常理要求的生活方式。


人与人在合作中,往往需要遵循常规和常理。不喜欢遵循常理的人往往也不喜欢合作。这些人常常会做梦。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受抨击,希望逃避现实中的挑战。


我们认为,梦是人想在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当前面临的问题之间建立联系,而又不愿对生活方式进行改变的一种企图。


在梦里,我们欺骗着自己。每个梦都是一种自我麻痹、自我催眠。做梦唯一的目的就是激发我们的情绪,让我们觉得自己已经做好解决问题的准备。


梦就是我们用来欺骗、麻痹自己的,所以它们势必会难以理解。如果我们能够了解我们的梦,它就无法再欺骗我们,也无法再唤起我们的情绪。


个体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性格的发展本身并没有任何理由,但人们会为了自己的目标,利用自己的经历来作为理由。也就是说,我们并不能说“营养不良的孩子会成为罪犯”,我们得看看他们如何看待自己营养不良这件事。


四、家庭的影响

1.论“母亲的角色”——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就在努力和自己的母亲建立联系,这就是婴儿做各种动作的目的。

母亲是否掌握养育孩子的技巧,会极大地影响孩子能力的发展。


要想做一位合格的母亲没有什么捷径,只能经年累月地关爱孩子、付出辛劳。


在一个社会中,如果人们不能正确地衡量女性的价值,那么就无法拥有和谐的婚姻生活。如果一个女人认为照顾孩子是下等人的任务,那她就不可能努力锻炼自己掌握养育孩子的技能,不会关心、理解和疼爱孩子,但对孩子来说,生命之初能否得到母亲的照顾是至关重要的。


2.论“父亲的角色”——最开始,父亲和孩子的关系通常不那么亲密,不过随着孩子的成长,他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孩子人生中第一次建立合作的概念,就来源于体会父母之间的合作,如果父母之间的合作存在问题,孩子就无法知道该如何合作。


孩子通过父母的婚姻开始对人生伴侣产生概念。如果一个孩子看到父母的婚姻不幸福,而他也没有机会来纠正这一印象,那么他就会对婚姻持悲观的态度。


父亲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对许多孩子来说,父亲要么是他们一生中最崇拜的偶像,要么是最大的敌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任何惩罚(尤其是体罚)对孩子来说都有害无益。父母只有先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再去教育他们,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


3.论“家庭成员的顺位”

一个家庭中只要有两个及以上的孩子,孩子所处的情境就会不一样。每个孩子都会努力适应自己生长的独特环境,并且将这个适应过程通过自己的生活方式表现出来。


根据我在欧洲和美国的亲身经历,我发现问题儿童大多是家中最大的孩子,否则就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最大的和最小的这样特殊的家庭地位都会产生特殊的成长问题。而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教育方法还无法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异性子女之间的竞争远比两个同性子女之间的竞争要激烈。


要想避免孩子走上歧途,父母必须要建立一个人人平等、合作氛围浓郁的家庭,化解所有过于激烈的竞争,让孩子感受到家中没有敌人会威胁他们的地位。这样,孩子才不会浪费时间去跟谁做斗争。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我们的社会生活,思考一下,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激烈的斗争和竞争(事实上,不仅仅是社会生活,甚至整个世界都是如此),那么我们就会认识到,全世界所有人的目标都是征服他人、超越他人。这个目标和人们的童年经历密切相关,绝大多数孩子都认为自己在家中的地位与其他成员不平等,于是产生了竞争心理,并为此付出了努力,进而建立了征服他人、超越他人的生活目标。


五、学校的影响

1.论“教育中的变革”

当孩子第一次上学时,他们面临着社会生活给出的新考验,这些考验将会反映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所有错误和问题。


对于问题儿童,他们的父母经常告诉我们,孩子并不会在家里惹麻烦,这些问题只出现在学校。我们猜测,这些孩子可能觉得自己在家中一直十分讨人喜欢。在家里,他们不必接受学校里的各种考验,其成长过程中的错误也不会特别明显地表现出来。然而,一到学校之后,就没有人纵容他们了,这让他们感觉自己遭遇了打击。


2.论“教师的角色”

关注孩子遇到的困难,纠正家长的错误,这是学校老师的任务。


老师要做的事情必须和母亲应该做的事情一样——与孩子建立联系,并对孩子产生兴趣。孩子对未来的规划应基于他们自身的兴趣,而不是通过老师的训导与鞭策。


大多数人都对那些逃学的坏学生嗤之以鼻,觉得他们又笨又不服从管教。但是,他们并不是真正的愚蠢。在编造逃学理由或伪造父母的笔迹方面,他们常常表现出极高的创造性。在学校外面,他们会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就是那些同样在逃学的其他孩子。从这些同伴身上,他们得到的欣赏和认同比在学校得到的更多,因此对这个圈子产生了兴趣。这个圈子给了他们证明自己价值的机会——问题是,这个圈子不是学校的班级,而是学校外面的问题少年团伙。


3.论“学校里的合作与竞争”

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我们发现:在孩子刚入学时,他们为竞争所做的准备远远比为合作所做的准备充足。此外,老师对孩子的竞争训练也贯串他们的整个学生时代。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不幸。如果一个孩子一心只想在学业上超过他人,成为所谓的佼佼者,那他的不幸不见得比那些因为落后于人而万念俱灰的孩子少。在这两种情况下,孩子都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他们的目的不在于做出贡献或者帮助别人,而在于为自己争取所能得到的东西。


对于加强班级团结与合作,有一个建议常常出现,即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但是,在这种尝试中,我们必须谨慎行事。这种尝试需要老师的指导,并确保孩子已经做好相应准备。如果不能做到上述两点,孩子就不会认真地对待自我管理这件事,而是把它看作一种游戏。


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永远无法准确预测一个孩子未来成长的上限。


教育中最大的困难,不是来自孩子本身的限制,而是来自他们自认为的限制和期待。如果一个孩子知道他的智商很低,他就可能对未来不抱希望,并认为成功遥不可及。因此,在教育中,我们应该致力于增强孩子的勇气和信心,并消除他们因对生活的误解而为自己设定的限制。


孩子们应该意识到为自身发展设限所犯的错误,老师和同学也应该摆脱这样一种迷信:儿童的进步取决于天赋。


4.论“先天因素与后天培养”

在教育中,人们难免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其中最糟糕的便是认为遗传会限制孩子的发展。这为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管教无方提供了借口,他们把孩子的问题都归结在遗传上而认为他们不必为自己对儿童的影响负任何责任。


如果一个教育工作者把孩子的性格和智力发展全部归因于遗传,那么他未来的工作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相反,如果他看到通过自己的态度和努力可以对孩子产生积极影响,那么他就不会把遗传当作逃避责任的理由。


性格取决于遗传因素这一说法是存在了几千年的迷信。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人们希望逃避责任,就会对自身行为采取宿命论的观点,遗传决定性格这一说法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这种观点最简单的表现形式是“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恶”的想法。


如果一个老师相信孩子的发展有固定限制,那么他就不可能成功地消除孩子为自己的发展设置的限制。如果他对一个孩子说“你没有数学天赋”,他的处境确实轻松多了,但这会让孩子泄气,丧失继续学习数学的动力。


如果在几年时间里是同一个老师在教育同一群孩子,那么这将大有益处。如果一个老师能够和同一群孩子相处三四年,他会更容易发现并纠正孩子生活方式中的错误,并将班级建设为一个乐于合作的集体。


5.论“认识孩子的个性”

孩子的合作程度可以从他们的姿势、视听方式、与其他孩子保持的距离、交朋友的放松程度以及集中注意力的能力等方面看出来。


①娇养型儿童:只有在受到表扬和赞赏的情况下才肯学习,如果失去这个特权,他们就会开始制造麻烦。如果没有人关注他们,他们的兴趣就会就此终止。

②捣乱型儿童:想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为了达到目的,他们会故意捣乱,扰乱班级秩序,带坏其他孩子,成为大家口中的讨厌鬼。他们沉醉其中,责备和惩罚都不能改变他们。

③懒惰型儿童:当他们面对问题时,他们会选择逃避,因为他们不喜欢和别人进行比较。懒惰的孩子不愿改变的另一个原因是,哪怕他只做了一小部分工作,他也会因此受到表扬。

④控制型儿童:大多数扮演领袖角色的孩子只是喜欢控制和支配别人,并且只有这种需求获得满足时,他才会加入同伴的活动中。


童年的错误和成年的失败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6.论“重视孩子的心理问题”

老师见过各种类型的孩子,如果他们经验丰富,他们会和所有孩子都建立亲密的关系。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所犯的错误是持续下去还是得到纠正,这完全取决于老师。就像母亲一样,老师是人类未来的守护者,他们做出的贡献不可估量。


六、青春期的引导

1.论“青春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

几乎对每个孩子来说,青春期都是极为关键的时期:他们认为自己必须证明自己不再是个孩子。


很多青春期的孩子都渴望变得独立、与成年人平等、有男子气概或女人气质等。这些行为表现的方向取决于他们对“成人”的理解。如果他们认为“成人”意味着不受控制,那么就很可能变得叛逆,反抗之前受到的限制。


在很大程度上,孩子在青春期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独立。父母不再有监护他们的权利,如果父母试图继续监督孩子,孩子就会更加努力地逃脱控制。父母越想证明到了青春期的孩子仍然还不成熟,他们就越会反抗。


2.论“青春期的挑战”

如果一个孩子还没有为成年生活做好充分准备,他就会对职业、社交、爱情和婚姻等问题的来临感到恐慌。


实际上,青春期的所有危机都源于孩子对人生三大问题(职业、社交、两性关系)缺乏适当的了解和练习。如果孩子害怕未来,他们就会倾向于付出最少的努力来处理问题。然而,这些简单方法都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


一个人在没有做好准备,又想以一种不符合社会要求的方式处理遇到的社会问题时,就会出现神经症症状。


3.论“青春期的性意识”

首先,不应该对孩子进行身体刺激。父母往往对孩子很慈爱,孩子也对他们非常喜欢。为了培养与孩子的感情,父母总是拥抱他们,亲吻他们。父母需要知道这不是正确的方式,不应该刺激孩子的感情,因为这很残忍。


另一种形式的刺激,就是向孩子灌输不必要和不适当的性知识。性教育的最佳时机是等孩子自己感到好奇,真正想知道一些事情的时候。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照顾足够细心,那么即使孩子不说,他们也会感受到孩子的好奇。如果孩子把父母视作好朋友,他们就会直接说出心中的困惑,这时父母就应该以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诚实地回答他们。


另外,父母应该避免在孩子面前过于亲密地互表爱意。如果可能的话,孩子尽量不要和父母睡在同一个房间或同一张床上,更理想的是,也不要和兄弟姐妹睡在同一个房间。


七、犯罪及其预防

1.论“了解犯罪心理”

罪犯的目标总是为了获取个人优越感。他们所努力追求的东西对他人毫无用处,他们也不参与人们之间的合作。


犯罪是懦弱者模仿英雄行径的表现。他们在为自己幻想出的个人优越感而奋斗,自认为是英雄。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是缺乏常识的表现。


犯罪的产生原因:①缺乏社会情感;②缺乏合作能力;③误解社会生活的需求


2.论“罪犯的类型”

犯罪分子有两种类型:

第一种不知道这个世界上存在友情,也从来没有体验过。他们敌视他人,表情凶恶,视所有人为敌人,当然也从未得到过他人的赏识。

第二种是娇生惯养的孩子。这类罪犯经常抱怨:“我之所以走上犯罪的道路,都是因为我母亲对我太溺爱了。”


罪犯在实施计划时,总会为自己的行为找到看似合理的依据。


事实上,每个罪犯都知道怎么做有利于社会,也知道做什么会损害社会。然而,出于懦弱,他们选择了不利于社会的道路。他们之所以懦弱,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没有走向成功的能力。生活的问题都需要通过合作来解决,而他们没有接受过相关方面的训练。真正作案以后,罪犯会找一些借口来掩饰自己的罪行,以减轻自己的心理负罪感,比如疾病、没有工作等。


罪犯的共性:他们缺乏对社会利益的感知,没有受过合作训练,却在为一种幻想的个人优越感而奋斗。


人们性格的主要特征在四五岁的时候就已经固定下来,所以对一个罪犯来说,他扭曲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也是在这时形成的。我们必须找到并纠正这些原始错误,把握他性格最初的发展情况。因为在这之后,他会用他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解释自己的所作所为。如果事情与他的这些观念不太相符,他就会反复思考这些经历,直到它们在他的脑海中面目全非。


我一直坚持的是,防止犯罪产生的最有效方式就是教人们学会合作。


在社会中,没有人可以是一座孤岛,不管是什么事情,都需要与他人合作。


如果我们可以训练孩子正确地参与合作,让他们具备良好的合作能力,那么我们消除犯罪的愿望便会在不久的将来一步步实现。这些孩子将不再那么容易被他人煽动或利用,即使在生活中遇到什么问题或困难,他们也不会轻易丧失对别人的兴趣。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将高于我们这一代人。


不仅如此,我相信,如果教育孩子的方法正确,他们也会对父母以及老师产生积极的影响。独立、高瞻远瞩、乐观向上且发展良好的孩子,对父母来说是最大的安慰和帮手。合作的精神很快就会传遍全世界,人类的整个社会风气也会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我们可以训练老师来纠正孩子在家中养成的错误,并引导他们对他人产生兴趣以及学会合作。这是一个正常学校应有的模样。因为在家庭中,孩子无法学会适应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各种能力,人类才建立了学校作为家庭的延伸。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学校使孩子变得更友善,更乐于合作,更关注全人类的利益。


八、职业

1.论“平衡人生的三大任务”

人类生活受到三个约束条件(职业、社交、两性关系)的限制,并引出了所有人都无法回避的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是无法单独解决的,要解决其中任何一个都需要建立在解决其他两个问题的基础上。


限制人类的第一个约束条件构成了职业问题。(职业)

限制人类的第二个约束条件是,所有人都属于同一个整体,没有人能够脱离他人而生活。(合作、社交)

限制人类的第三个约束条件是,人类分为男女两种性别。(两性)


母亲是第一个对孩子职业兴趣的发展产生影响的人。对孩子来说,在生命开始的四五年中所受到的教育和训练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方向。


孩子接受职业培训的第二个阶段发生在学校。


2.论“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

有些人,不管选择什么职业都不会感到满足。他们真正想要的不是一份职业,而是保证其优越地位的方法。


3.论“对待职业的态度”

父母、教师以及所有关心人类未来发展的先进个人都应该努力,让所有儿童得到更好的训练,使他们在进入成年生活以后,能够很好地理解社会分工,并有更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个体与社会

1.论“人类需要团结”

人类最古老的奋斗方式就是与同伴联合起来,共同战斗。因为我们与同伴之间相互关心,对彼此感兴趣,所以促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我们人类也因此一直在进步。


原始部落通过共同的符号标志把自己的同伴凝聚在一起,而符号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将人们和同伴团结起来。人类社会最简单的原始宗教是图腾崇拜。


我们必须反对那种不愿付出只想索取,视个人利益为最高价值的人生观,这是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大障碍。


最好的教育方式是让孩子在家中感到平等,并且关心其他家人。父母应该是彼此的好朋友,具有良好和亲密的关系,对外界态度友善。这样,他们的孩子就会觉得在家庭之外也存在着值得信赖的人。在学校里,孩子会感到自己是班级的一部分,是其他孩子的朋友,能够信任他们的友谊。


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都是在为孩子进入社会做准备,目的是教育孩子成为良好的公民,成为全人类平等的一分子。


承担起自己的任务,就是要以合作的方式解决人生的三个问题。我们对一个人的所有要求,以及我们能给予他的最高赞美,就是他应该是一个好的工作伙伴,是其他所有人的朋友,是爱情和婚姻中真正的伴侣。总而言之,他应该证明自己是一个具有合作能力的人,是人类的好朋友。


十、爱情和婚姻

1.论“爱、合作与社会兴趣”

在婚姻中,如果双方都想着去诚心地奉献自己,那么任何一方都不会感到压抑或不安全。只有双方都持有这种态度,两个人才会有平等的可能。双方都应该努力使对方的生活更安逸和丰富,这样两个人才会体会到安全感,觉得自己是值得的,是被需要的。


在合作任务中,不可能让伴侣接受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如果其中一个人想要统治并强迫另一个人服从,那么两个人就不能在一起幸福地生活。


2.论“为结婚做准备”

当一个孩子很早就表明他对异性的兴趣,并为自己选择喜欢的伴侣时,我们绝不应该把它理解为一种错误、胡闹或者性早熟。我们更不应该嘲笑它,或拿它开玩笑。我们应该把它看作他为爱情和婚姻做准备的一个步骤。


与其小题大做,我们不如认同孩子对爱情的看法:爱是一项非凡的任务,一项他们应该为之做好准备的任务,一项全人类都需要参与的任务。


我们不该让父母过早地向孩子解释肉体上的性关系,或者向他们解释太多他们无法理解的东西。孩子看待婚姻问题的方式很重要,如果他们被错误地教导,他们会把它看作一种危险或完全无法掌控的东西。


帮助孩子的关键是永远不要对他们撒谎,不要回避他们的问题,要理解他们提出这一问题背后的原因。在向他们解释时,我们应该只回答他们想知道的内容,以及我们确信他们能理解的内容。如果向他们提供一些额外信息,反而可能会造成伤害。


在爱情中,我们不可能拥有绝对自由,因为我们需要与对方合作,所以我们要考虑对方的利益,并受其约束。


3.论“婚姻观与人生观”

爱情本身并不能解决一切。爱情有很多种,如果想要维系婚姻,最好是把重心放在工作、兴趣和合作上面。


如果女人总是无可逃避地被轻视,并且认为自己只是男人的附庸,或者认为男人不忠是正常现象,那么我们也无法解决爱情和婚姻问题。



《儿童教育心理学》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一、写在前面的话

1.论“认识儿童”

关于人的发展有一个基本现实,那就是人总是动态地、有目的地在追求一些东西。人自出生起,就在不断地追求发展。这与人无意识形成的一个目标有关,那就是追求伟大、完美和优越。正是这种有目的的追求主宰了人一生的具体行为,甚至还决定了人的思想。


在考察人格的构建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个体的整体人格及其生活目标、生活方式并不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个体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看法的基础之上。因此,尽管人类生活在同一个现实世界中,却在以不同的方式塑造自身。每个个体都会根据他对客观事物的看法来调节自己,有时他的看法是正确的,有时却是错误的。


我们有必要全面观察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和障碍,尤其是童年时期出现的,因为这些心理问题和障碍会影响他日后的人生轨迹。


个体的追求或有目的的活动是基于人的自卑感而产生的。所有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这不仅会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还会激励他们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来缓和或消除这种自卑感,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心理补偿”。


自卑感及其心理补偿机制之所以很重要,是因为它们开启了人们犯错的无限可能。


在这里,我们把那些明显表现出补偿性心理特征的儿童分为三类:①生来就体质较差或有生理缺陷的儿童;②曾经受到严厉教育或没有父母疼爱的儿童;③以及成长于溺爱环境中的儿童。


“自卑感”和“对优越的追求”是同一事实的两种状态,二者不可分割。


过度的自卑感会激发儿童膨胀的欲望,而这种欲望有时又会毒害他们的灵魂,让他们永不知足。而且,受不合理的欲望影响,这种不满足感并不会导致有意义的行为。


2.论“儿童的社会情感需求”

心理学家和家长应该密切关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情感的发展程度。因为社会情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晴雨表,对儿童的正常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任何干扰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情况都会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极坏的影响。


可以通过观察儿童入学时的表现来很好地了解他们社会情感的发展程度。


理想的学校可以充当家庭和现实世界之间的桥梁,它不仅是传授书本知识的地方,还是一个传授生活知识和生活艺术的场所。


如果儿童在入学时遭遇失败,那显然是个危险的信号。遭遇失败的儿童会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甚至一蹶不振。一旦儿童陷入这样的处境,他们就会回避对社会有益的活动和任务,转而去寻找通往自由和成功的捷径。他们抛弃社会普遍认可的道路,而选择通过获得某种优越感来对自己的自卑进行补偿。在他们看来,比起社会普遍认可的道路,置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于不顾更能让他们获得关注和征服感。但是,无论他们外在的行为表现得多么勇敢,这种对捷径的追求都暴露了他们内心深处的软弱。他们只会做轻而易举就会成功的事情,以便来炫耀自己的优越感。


个体心理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必须重点强调一点,那就是不能将理论框架和概念系统死板、机械地应用于被调查的个体。全面地研究个体是重中之重,不可能仅仅通过个体的一两个表现来得出具有深远影响的结论,而应该尽可能多地考虑支撑结论的方方面面。


人们对下面三个关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的问题的基本态度能表现出其真实自我:

第一个基本问题涉及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包括诸如友谊、情谊、真诚和忠诚这样的抽象观念。一个人对社会关系的回答反映了他对所有这些抽象观念的认识。

第二个基本问题涉及个体想如何利用自己的生命,即他想在普遍的社会分工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基于此,个体对职业活动问题的回答及其回答的方式就高度反映了他的人格及生活态度。

第三个基本问题源自人类分为两性的事实。如果个体不能正确地处理爱情和婚姻问题,那么他的人格就可能存在缺陷。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根据个体对以上三个基本问题(社交、职业和两性关系问题)的回答,发现他大致的生活风格和独特目标。


只要一个孩子在生活中遇到了难题,他就会在具体情境的考验下向我们表现出他是否已经做好准备。换句话说,我们可以看出他是否具备社会情感、勇气、理解力,以及是否追求对社会普遍有益的目标。随后,我们还可以发现他向上努力的形式和节奏,看出他自卑感的程度和社会情感的发展程度。


二、人格的统一性

1.论“儿童的人格统一性”

如果我们想要了解儿童的某一特定行为,就必须先了解其整体的生活画卷。儿童的所有行为都会展现他们的整体人格,如果对隐藏其中的背景信息没有了解,就很难理解这些行为,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人格的统一性”。


我们需要特别强调一点,当儿童的行为开始变坏,或者表现出令人不快的现象时,我们不仅要注意这种转变出现的时间,还要注意促使它出现的原因。


我们应该牢记这一点的重要性:儿童的成长取决于他们对事物的个体性的理解。此外,只要在新情境中遇到困难,儿童就可能会因为受制于自己已经形成的错误观念而犯错。


2.论“行为模式”

我们对事实的看法,而非事实本身,决定了我们的行动方向。


三、追求优越及其教育意义

1.论“自卑与超越”

在讨论完人格的统一性之后,人性的另一个重要的心理事实就是个体对优越和成功的追求。这种追求与自卑直接相关,因为如果我们感觉不到自卑,那么我们就没有改变现状的意愿。对优越的渴望和自卑感是同一种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


在人的身上有一种不能长期忍受屈服状态的天性,被侮辱和被蔑视的感觉、安全感的缺失、内心深处的自卑,总会让人产生一种想要进步的愿望,从而获得补偿,然后臻于完美。


2.论“身体的平衡感”

左利手儿童的例子告诉我们,我们应该给予孩子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否则我们就无法判断他们的能力与潜力。如果我们吓唬他们,甚至把他们对美好未来的希望夺走,他们可能就只能勉强生活下去而已。但是,如果我们鼓励他们,他们也许就会取得更高的成就。


个体心理学的基本思想是,每个人的人格都是一个统一体,它的表现形式通常会与个体逐渐建立起来的行为模式相一致。


学校教育位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它有可能纠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帮助儿童为适应社会生活做好准备,以确保他们能够在社会这个集体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3.论“学校教育”

无论是什么样的学校,它们都是根据时代的要求来教育儿童的。


善于观察的老师会在儿童入学的第一天发现很多事情。在面对学校这个新情境时,很多被惯坏的儿童会迅速地表现出异常,他们认为学校是最让人难受、最不友善的地方。这类儿童没有练习过如何与人交往,他们不愿或不能与人交朋友。


我们不能指望被家长惯坏的孩子在一入学时就能够立刻专注于学校的学习。事实上,这类孩子不太关心学校生活,比起去学校,他们更愿意待在家里,也就是说,他们根本没有培养出“上学意识”。我们很容易发现这种厌学的信号:家长不得不在早上哄着他们起床,催他们吃饭……这类儿童的身前似乎存在一道难以翻越的篱笆,阻碍他们取得任何进步。


我们必须让这类儿童有充分的时间来学习,绝对不能在他们上学迟到的时候惩罚他们,因为这样做只会增加他们在学校的不快,让他们确信自己不属于学校。


通常情况下,错误一旦发生,就很难被纠正。尽管这些儿童付出了明显的努力,但是他们仍然比别人落后,因此他们很快就会放弃继续努力,并将自己的注意力转向编造那些让自己远离学校的理由。逃学,是这种情况最危险的表现之一。


人们通常认为逃学是最恶劣的行为之一,因此人们对它的惩罚也相当严厉。由此导致的结果是,这些儿童认为自己只能被迫通过变得狡猾和歪曲事实来蒙混过关。他们甚至可能会伪造请假条或者窜改成绩单,以此让家人觉得自己在学校的表现还不错,但实际上他们已经逃学很长时间。逃学的时候,他们需要找个地方藏身,而他们发现的地方往往也藏着其他逃学的儿童。于是,他们拉帮结派,开始盗窃,并进一步误入歧途。他们越陷越深,并错误地认为这样做自己就是大人了,最终甚至走向犯罪道路。


一旦迈出犯罪的第一步,他们就会继续通过类似的错误行为来满足自己的野心。只要还没有被别人察觉,他们就会认为自己可以犯下更严重的罪行。


四、正确引导儿童追求优越

1.论“积极正向的标准”

众所周知,所有儿童都会对优越展开追求。引导儿童通过富有成效的、对社会有益的渠道去实现自己对优越的追求是所有家长和老师的责任。家长和老师应当确保一点,那就是这种追求能够使儿童实现心理健康和幸福,而非精神疾病和不幸。


那么,该如何实现这一点呢?那些儿童为了追求优越而从事的活动,有益处和无益处的区别又是什么呢?标准就在于是否符合社会利益


如果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与社会没有任何关系,那么我们不可能认为他所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那些在我们看来高尚的、忠诚的、有价值的壮举,既对完成这一壮举的个人有价值,也对社会有价值。因此我们对儿童的教育应该重视一点,那就是让他们认可社会情感,或者说认可与社会团结一致的观念。否则,他们就可能会变成问题儿童,他们对优越的追求也很难通过对社会有益的活动展现出来。


2.论“懒惰的孩子”

乍一看,懒惰似乎与“所有儿童生来就有对优越进行追求的心理”这一观点是矛盾的。不过,当我们更仔细地观察懒惰儿童的处境时,我们就会发现这种很普遍的看法有多么错误。对懒惰儿童来说,表现出懒惰是有好处的。他们不会因为别人对自己的期望而感到有压力;尽管他们没有取得很多成就,但是人们会在某种程度上宽容地对待他们;他们自己不努力,并表现出一种粗心大意、无所谓的懒散态度。不过,他们经常由于懒惰而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至少他们的父母会觉得自己有必要为他们忙前忙后。


很多儿童之所以表现出懒惰的态度,是因为他们将其作为让自己的处境变得更轻松的手段。他们常常将自己表现出来的无能和无所成就归咎于懒惰,人们也很少责备他们能力不够。这种想法可以保护这些对自己没有多少信心的孩子的自尊心。不仅是儿童,对成年人来说,同样如此。


当一向懒惰的儿童真的取得了一些成就,他们的成就就与他们此前的碌碌无为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受到人们的极大赞扬。与他们形成对比的是,一向勤奋的儿童哪怕取得了更大的成就,通常也不会因此得到更多的表扬。


简而言之,懒惰是那些缺乏自信的孩子保护自己的一道屏障,也阻碍了他们努力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懒惰儿童身上发生转变往往是由情境的变化引起的,比如这些儿童获得了意料之外的成功。当原本严厉的老师换成温和的老师时,懒惰儿童身上也可能出现转变,因为温和的老师理解他们,诚挚地与他们交流,并赋予了他们新的勇气,而非削弱他们身上所剩无几的信心。


3.论“矫枉过正的恶果”

儿童尤其能够从对他人的依赖中获得满足感,并通过明显的劣势来保持自己的优势。


五、儿童的自卑情结

1.论“自卑情结的恶性循环”

在每个人的身上,都同时存在着自卑感和对优越的追求。我们之所以奋斗,是因为感觉自卑,希望通过努力和成功来克服这种自卑。只有当自卑感阻碍了对成功的追求,或者当自卑感因为人的生理缺陷而加剧到不可忍受的程度时,它才会衍变成自卑情结,进而成为一种心理问题。(自卑感≠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是一种不正常的情绪,它会让人们试图通过找到捷径来获得补偿,并寻求特殊的满足,同时它还会通过放大困难和消解勇气来阻碍人们走向成功。


要治疗像这样的儿童,我们只能鼓励他们,让他们相信自己的力量和能力。我们可以以富有同情心的态度同他们建立起友善的关系,并且不让他们因为严厉的措施而受到惊吓。但是仅仅如此还不够,我们必须借助友善的关系来鼓励他们持续进步。我们还必须让他们变得更加独立,让他们对自己的精神和身体力量感到自信,并且让他们确信,他们没有达成的目标可以通过勤奋、坚持不懈、练习和勇气来实现。


2.论“恶意嘲弄会加剧孩子的怯懦”

关于儿童教育的一个最大错误在于,一旦儿童偏离正常的轨道就对他们做出恶毒的评价。如此愚蠢的评价对情形的好转没有任何帮助,反而加重了儿童的怯懦。我们需要反着来,用鼓励来帮助儿童。正如诗人维吉尔所说:“我能,是因为我相信。”


怯懦是一种会摧毁人际关系的性格特征。怯懦的儿童过分专注于自己,甚至到了完全不能顾及他人的程度。他们往往会为了获取声望而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显然,怯懦是一种个人主义的、好斗的态度,它会破坏社会情感,并且它根本消除不了个体对他人看法的恐惧。


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当儿童对他人表现出敌意时,及时采取措施帮助他们摆脱这种态度。


当儿童失去对未来的信心时,他们就会回避现实,转而追求对生活没有益处的一面来作为补偿。教育者最重要的任务,或者说神圣使命就是,培养儿童让他们每个人都能拥有对抗困难的勇气。


3.论“自卑的表现形式”

眼神交流

走路姿态

说话声音


六、避免儿童产生自卑情结

1.论“儿童对外在环境的评价”

儿童的发展既不是由自己的天赋决定,也不是由客观环境决定,而是由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解释,以及客观现实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决定。


我们不能期望儿童的行为不会出错,不能假设儿童的行为会符合成年人的逻辑常识。我们必须承认一点,那就是儿童在理解自己的处境时会出错。我们确实应该牢记一点:要不是因为儿童会犯错,我们就不可能对他们进行教育。


2.论“社交中儿童的心理状态”

在阅读关于医生的传记时,我们经常会发现一种现象,那就是很多人之所以从医,是因为他们经历过某人的突然离世,这也证明,他人的死亡会对儿童产生深刻的影响。


父母既要避免用过分美好的词语来描绘世界,也要避免用过分消极的词语来描绘世界。父母的任务是让儿童尽量为将来的生活做好准备,从而使得儿童能够照顾好自己。那些没有学过该如何面对困难的儿童会尽量回避一切艰难困苦,这会导致他们的活动圈不断缩小。


教育儿童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他们通过经验进行学习,这样一来,他们就不是在他人的限制或强迫下采取行动,而是遵循客观的事实逻辑。


七、社会情感及其发展的阻碍

1.论“社会情感会影响儿童的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人们普遍认为,有些儿童之所以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是因为他们比其他儿童更有语言天分。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那些在通过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方面存在困难的儿童,通常不具备强烈的社会情感。被过分宠爱的儿童通常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语言障碍,因为在他们开口提要求之前,他们的母亲就已经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失去了与别人交流的机会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因为他们根本就不需要语言。也有一些儿童之所以不愿意说话,是因为他们的父母没给他们完整地说完一句话或者回答问题的机会。此外,还有一些儿童则在自己说话时被嘲笑,因此变得十分沮丧,失去了说话的信心。


如果没有社会情感,人类其他能力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比如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一方面,一个与世隔绝的人不需要逻辑,即使需要也不会比动物多。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经常与他人接触,就必须使用语言、逻辑和常识,让自己的社会情感得到发展。


实际问题来了,我们如何知道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程度?我们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儿童特定的行为表现来知道这一点。例如,那些在追求优越的过程中,为了保持领先而丝毫不考虑他人的孩子,通常比那些不这样做的孩子更缺乏社会情感。


在现代社会中,儿童多少都有一些追求个人优越感的愿望,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他们的社会情感得不到充分的发展。人类社会的批判者,即古往今来的道德家,一直在批判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人类习性。


对于一些思想混乱,甚至已经有犯罪倾向的儿童,我们必须意识到,道德说教起不到任何效果。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进行更深入的调查,根除他们恶性的心理因素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换句话说,我们不要把自己当作道德的法官,而要扮演朋友或者医生的角色。


2.论“家庭环境会影响孩子的性格”

个体心理学试图向我们展现一点,那就是我们可以在儿童犯的错误中发现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邋遢的儿童背后通常都有一个愿意为其把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的家长;撒谎成性的儿童总是深受专横跋扈的家长的影响,这些家长企图通过严厉的方式来纠正儿童撒谎的坏毛病。我们甚至能在儿童的自我吹嘘中发现环境因素的影响。这样的儿童认为表扬是必需品,而不是在成功完成某项任务后才能得到的奖励。他们在追求优越的过程中,总是会寻求得到家人的肯定。


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个孩子在家庭中所处的位置,因为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彻底地了解他。


由于儿童在家庭中所处的位置不同,他们会相应地表现出不同的性格,关于这一点还有很多内容值得书写。


我们必须将一个事实考虑在内,那就是儿童通常在四五岁就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一定要在这一阶段培养他们的社会情感,以及日后在适应社会方面所需要的灵活性。到五岁的时候,儿童对外部环境的观念通常已经形成并固定下来,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有太大变化。他们受到这些观念的束缚,不停地重复他们最初的心理机能和基于这些心理机能产生的行为。


八、儿童在家庭中的位置:情境和补偿心理

1.论“儿童的自我定位”

众所周知,儿童的发展会符合他们对自己在环境中所处位置的无意识理解。

我们也知道,处于家庭结构不同位置的儿童,其发展往往会有不同的特点。


随着儿童慢慢长大,他们会逐渐发展出一套规则和程式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以及对不同情境进行反应。


在儿童的发展中总会有一些主观和独特的东西。教育者必须要了解儿童独特的个性。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因此在教育的时候,不能用千篇一律的方法和规则来要求所有孩子。


2.论“儿童行为与内心的背离”

如果儿童仅仅通过良好的行为来满足自己对优越的追求,并不能保证这样的良好行为在情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仍然能够继续。


我们不能忘记一点,那就是儿童和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并不一样,他们似乎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非黑即白的。尤其是当我们试图理解儿童时,我们必须将儿童身上这种把一切划分为对立概念的强烈倾向牢记于心,比如上或下,全好或全坏,聪明或愚蠢,优越或自卑,全或无。


3.论“理想化的思维方式”

内心过分敏感的儿童通常不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他们常常回避现实,躲入自己创造出的幻想世界,因为这样能够让他们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


一定不能通过片面的信息武断地论定儿童的发展,而是要一直鼓励他们,向他们解释现实生活的重要性,从而不断缩小他们幻想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距离。


九、作为儿童准备性测试的新情境

1.论“儿童的对抗行为”

当父母因为儿童表现得不好而惩罚他们时,这种惩罚就成了儿童继续反抗行为的绝佳理由。


我们认为,儿童所犯的错误是他们对环境进行反抗的结果,是他们在面对一个自己没有为之做好准备的新情境时所做出的反应。尽管这些错误很幼稚,但是我们不应该感到大惊小怪。


我们很难从常识的角度对儿童的行为进行是非对错的判断。一个孩子之所以犯错误,是因为他为自己设置了错误的目标,由此导致朝着这个错误目标而进行的奋斗也是错误的。


2.论“对新环境是否适应”

我们可以将新情境作为一项测试,以此来检查儿童在社会情感方面的准备程度。如果一个孩子的准备是充分的,那么他就会自信地面对新情境;如果他欠缺准备,那么新情境就会让他紧张,从而让他产生自卑感。这种自卑的感觉会扭曲他的判断,导致他对新情境的反应也会是不正确的。


3.论“性别不平等带来的伤害”

如果通过教育让儿童能够以一种自然而然的方式了解男女之间的不同,并且意识到两种性别同样有价值时,就可以避免不幸情况的发生。


十、儿童在学校中的表现

1.论“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一个孩子是否愿意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老师的喜爱程度。


能够判断孩子是否专注于学习以及能否保持专注是老师的教学艺术的一部分。


仅凭儿童的学习成绩来对其进行评价的做法就显得很愚蠢。我们更应该把学习成绩看作反映儿童当前心理状态的指标之一。重点不在于儿童考了多少分,而在于分数反映出的情况,包括智力、兴趣和注意力等方面。


2.论“智力测试”

虽然我们不想低估智力测验或者智商的作用,但是我们想强调一点,那就是如果我们要对儿童进行智力测验,那么家长和儿童都不应该知道测验的结果。否则,他们可能会认为智力测验的结果代表了最终的、完整的观点,它宣告了儿童的命运并决定了儿童的未来。


事实上,人们应该鲜明地反对这种把测试结果绝对化的做法。一方面,在智力测验中得高分的孩子不见得前程远大;另一方面,有些在未来取得成功的孩子在当初的智力测验中得分并不高。


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授儿童学科知识是可以与培育儿童的人格结合在一起的。


3.论“适当的竞争”

教育者千万不能忽视一点,那就是在学校中儿童会感觉自己处于激烈的竞争中。


理想的班级应该是一个集体,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认为自己是整体的一部分。


建立适当的学生自我管理机制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儿童教育方面,人们犯过的最大错误,即相信智力是遗传的。遗传因素太容易成为父母、老师和儿童的借口了。当个体面临需要付出努力才能解决的困难时,他们就会把遗传因素当作挡箭牌,从而逃避责任。


4.论“遗传会影响孩子成绩的好坏吗”

如果儿童考不出好成绩,他们往往会受到惩罚,这对他们来说是很大的麻烦。


老师应该清楚糟糕的成绩单会带来的后果。有些老师坚信,如果让儿童把糟糕的成绩单带回家,就会刺激他们更加用功。但是这样的老师忽略了一些特殊的家庭环境:在有些家庭中,父母教育孩子的手段十分严苛,这使得这些孩子根本不敢把一塌糊涂的成绩单带回家,他们势必对此犹豫不决。


虽然老师不应该为学校制度负责,但是他们可以在必要的时候,通过人性化的手段来缓和教育系统中非人性化的、过于严苛的那一面。比如,老师可以给予那些家庭情况特殊的学生更多的温柔,这种温柔能够对他们起到鼓励的作用,而不是把他们逼疯。


十一、外界环境的影响

1.论“环境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肩负教育责任的人或老师不能认为儿童只能从自己这里得到教育。外界因素会像流入江河的溪流一样波及儿童心理,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儿童。


教育者首先要考虑经济情况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儿童生活中另一个潜藏的危险就是与陌生人、泛泛之交或者家人的朋友进行会面。这些会面之所以可能会对儿童造成不良影响,是因为这些人并不是真正对儿童感兴趣。这些人喜欢逗儿童开心,会高度赞扬、纵容儿童,从而让儿童迅速相信他们,并变得自负起来。这给儿童的正常教育带来了麻烦。


2.论“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

家庭氛围有其天然的重要性,因为透过家庭,儿童可以了解家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程度有多深。换句话说就是,家庭会带给儿童关于合作的第一印象。如果儿童成长于不怎么参与社会生活的家庭,他们就会在家人和外人之间划出明显的界限。他们感到家庭和外部世界之间仿佛存在一条鸿沟,从而对外部世界抱有敌意。一个不怎么参与社会生活的家庭无法促进社会关系的发展,其所培养出来的儿童通常也不信任他人,只顾追求自己的利益。这显然阻碍了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


3.论“家庭成员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不仅有责任教育儿童学习阅读、写字和算术,也有责任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健康的心理环境,从而使他们不用承受比别人更多的困难。


老师一定要让儿童明白战争的真相,不要让儿童通过舞刀弄枪来展现自己对优越的追求。这是没有为文明生活做好准备的表现。


父母应该避免让儿童接触武器、战争游戏,以及崇尚战斗英雄和战斗行为的图书。


说起动物,我们不应该引导儿童把动物当作玩具或游戏,而应该当作人类的朋友。人类既不应该害怕动物,也不应该虐待动物。一旦某个孩子虐待动物,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他有可能支配和霸凌比自己弱小的人。


儿童的生活往往不可避免地要接触亲戚。首先,对儿童影响很大的人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其他对儿童有重要影响的亲戚就是“聪明的堂亲或表亲”。


十二、青春期和性教育

1.论“青春期——成长关键期”

我们通过一个人在青春期的表现能更好地理解他的生活方式,因为青春期比童年更接近真正的成人。我们可以在这一时期看出他对待生活的方式,也可以看出他是否能够很容易地交到朋友,以及他是否能够成为一个具有社会兴趣的人。


要想避免青春期的孩子出现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帮助他们培养友谊。孩子应多结交良师益友,家庭成员之间也应互相信任。事实上,只有那些都像朋友一样理解青春期的孩子的父母和老师,才能继续引导他们。如果家长和老师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他们就会被孩子拒之门外:孩子不仅不会信任他们,还会把他们当作外人,甚至是敌人。


2.论“正确的性教育”

说起性教育,现在许多人把它夸大了,甚至到了丧失理智的地步。他们希望对所有年龄段的儿童进行性教育,并大肆宣扬不这样做的危害。但是,我们认为危害没有严重到那种程度。


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在孩子两岁时就告诉他们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我们还应该告诉他们,性别是不会改变的,男孩会成长为男人,女孩会成长为女人。如果我们这么做了,那么即使他们缺乏其他方面的知识,后果也不会特别严重。


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让孩子接触贬低女性和鼓吹男性优越的论调,并让孩子意识到男女是平等的。


真正的性教育不仅包括和性相关的生理知识,还包括帮助孩子培养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这和孩子的社会情感紧密相关。


至于性教育中关于生理变化的内容,我们没有必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教给他们。当孩子特别好奇,并且特别想了解这方面的某些内容时,我们再告诉他们也不迟。如果孩子因为害羞而没有向大人提问,那么关心孩子的父母就会很清楚该在何时主动告诉他们这些内容。


最重要的一点是,如果想要留住儿童对我们的信任,我们就绝对不能对他们撒谎。可能有百分之九十的孩子是从同伴那里了解性知识的。因此,如果信任父母,那么他们在听到同伴关于性知识的解释时就不会全盘接受,而是会选择相信父母的解释。为了使孩子更好地接受父母传授的性方面的知识,彼此之间培养起合作默契和情谊比任何花招都管用。


十三、教育的失误

1.论“了解孩子的压力”

在对儿童进行培养的过程中,父母或老师不能灰心丧气。不能因为所采取的措施没有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就感到绝望;不能因为儿童表现得无精打采、冷漠或者非常消极就笃定他们是不可教养的;不能受那些毫无事实根据的观点影响。


按照个体心理学的观点,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儿童的精神意志,给予他们更多勇气与信任等,让他们意识到,困难不是不可逾越的,而是可以积极面对和努力克服的。


当一个孩子因为过度沮丧而对未来失去信心时,他真是太可怜了。


2.论“重建孩子的人格系统”

首先,接受个体心理学帮助。

其次,改变生活环境,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重新开始。


十四、对父母的教育

1.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合作”

在让儿童为未来做好准备方面,个体心理学主要寄希望于老师和学校进行观念上的转变,当然也并不排斥父母的配合。


在关于儿童的教育方面,老师和家长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冲突。原因在于,老师对儿童的纠正通常都缘于家庭教育的不成功,在某种程度上家长会觉得这是老师对自己的控诉。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该怎么办呢?


很多老师说,和问题儿童的父母沟通通常比和问题儿童沟通更难。这也说明,老师有必要采取合适的措施和这些家长进行有效沟通。


我们在和他们对话时不能是居高临下的姿态,即便是提建议,也应该多用“或许”“很可能”“有可能”“你可以尝试一下这种方式”等委婉的句式。即使我们清楚地知道错误出在哪里,以及该如何对其进行纠正,我们也不能直言不讳,因为这样做会显得我们是在强迫他们。


※附录1:个体心理问卷

1.引起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从何时出现的?最初发现问题时,孩子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情境中(心理状态或者其他)?

2.在出现问题前,孩子是否存在心理或者生理方面的缺陷?

3.孩子是否制造了很多麻烦?孩子最怕的东西是什么?最怕的人是谁?孩子会在晚上睡觉时哭喊吗?会尿床吗?

4.孩子能够轻而易举地交到朋友吗?对人和动物是满怀爱心和宽容,还是会骚扰和折磨他们/它们?喜欢收集和囤积物品吗?贪婪吗?喜欢领导他人吗?会自我孤立吗?

5.结合对以上所有问题的回答,考察孩子目前的状况: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如何?喜欢上学吗?会迟到吗?在上学前会紧张吗?是不是总是很仓促?会丢失书本、书包或者练习册吗?

6.还应该了解孩子家庭环境的准确信息,包括家庭成员的患病情况,酗酒情况,犯罪倾向,是否受到神经症、衰弱、梅毒、癫痫等疾病的困扰,以及家庭的生活水平等。

7.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是怎样的?是家里最大的孩子,还是最小的孩子,抑或是独生子女?孩子之间存在激烈竞争的情况吗?是不是经常哭闹?有嘲笑、贬损他人的强烈倾向吗?

8.孩子对职业选择有概念吗?对婚姻有自己的看法吗?其他家庭成员是从事什么职业的?父母的婚姻生活幸福吗?

9.孩子最喜欢的体育项目是什么?最喜欢的故事、历史人物或虚构人物呢?会破坏他人的游戏吗?想象力怎么样?是否喜欢冷静思考?会沉溺于做白日梦吗?

10.孩子有哪些早期记忆?是不是对飞翔、坠落、无能为力、赶不上火车、焦虑等相关的梦境印象深刻,并多次做过类似的梦?是不是还会做一些与性相关的梦?

11.孩子的沮丧表现在哪些方面?是否认为自己被忽略了?是否乐于回应别人的关注和表扬?有迷信观念吗?经常回避困难吗?尝试过很多事情,但是都浅尝辄止吗?对未来感迷茫吗?相信遗传因素对个体的不良影响吗?会因为周围环境而灰心丧气吗?对待生活是悲观的吗?

12.孩子是不是爱耍花招?是不是有扮鬼脸、装傻充愣、任性、出洋相等坏习惯?

13.孩子有语言障碍吗?外貌上是不是不够美观或者特别出众?有足部畸形或者罗圈腿吗?身体发育是否正常?是否过度肥胖、高大或者身材比例不够匀称?眼睛或耳朵是否存在先天障碍?智力发育是否正常?是左利手吗?晚上睡觉会打鼾吗?

14.孩子会经常说自己无能,或者缺乏读书、工作、生活方面的天赋吗?是否出现过自杀的想法?遭遇的失败和制造的麻烦之间有时间上的关联吗?是否高估了外在的成功?性格是恭顺的、偏执的,还是叛逆的?

15.孩子成功做到的事情有哪些?


※附录2:五个实例分析

心理学是什么?

心理学试图理解儿童据以行动的感知模式,理解儿童如何看待刺激,会对刺激做出什么反应,以及如何利用刺激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金伯莉•布雷恩

现在有一种科学且充满爱心的全新教育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培养出快乐、乖巧、适应能力强的孩子,让他们成人以后能够与人和谐相处,自信、果断,这就是“情感引导式教育”。“情感引导式教育”的核心,就是教孩子如何去合理地认知以及表达自己的感受。


孩子并不会因为受到威胁、惩罚,就变得更加听话、懂事。让孩子变得愿意配合家长的关键在于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孩子愿意做某件事情,是因为他能从做那件事情当中获益,而并不是出于被威胁或被强迫。


序言

研究证明,孩子在非惩罚性的环境中学习效果最好,接受能力也最强。

情感引导就是要让你的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懂得自身情感的重要意义,并能够识别和利用不同的情绪。

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是最好的教育方法。你应该时常在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中问自己: “我的教育方式是会加深我和孩子之间的感情,还是会给他们的成长带来潜在的危害呢?”


第一章  管教孩子的常见难题:情感引导能帮你做什么

一、情感引导是什么

情感引导是向孩子传授情感规则,让他们知道如何辨认情感并且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

情感引导需要时间的投入和不懈的努力。

情感引导一般不受场合限制,但在孩子情绪激动的时候,情感引导最好不要受到外界的打扰。

情感引导偶尔也会失效,但只要能够投入50%以上的努力,其结果总会是积极的。


二、父母在情感引导中的角色

作为孩子的首位教育者和引导人,父母和子女的关系至关重要。情感引导的核心就是由父母来帮助孩子认识情感、人际关系、社会行为和他们所生活的世界。


三、情感引导的基本要素

情感引导的本质就是允许孩子自由轻松地表达情感,而不受任何压抑或否定。为了促进与子女的良性沟通,父母应当:

①了解并尊重孩子。

②了解孩子的发育阶段,以避免设定不切实际或者不适当的目标。

③密切注意孩子想要表达的任何情感,并把孩子最难管教的时刻看作了解他们的良好机会。

④通过和孩子共同分担责任来建立一种“分享权力”的平等关系,但同时也要设定界限。

⑤调动孩子的内在能动性,而不是依靠外部奖励来纠正行为。

⑥避免否定、怀疑或者轻视孩子的情感。

⑦通过聆听孩子的心声并加以复述来丰富孩子的情感词汇量。

⑧提前让孩子知道应该怎样做,可以让他们更合作。


四、情感引导的常见误区

误区1:控制型父母与放任型父母

从长远角度讲,无论是威胁、惩罚还是放任自流,都不会让孩子成为有责任感的人。

那些在控制型或者强制型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由于长期受到压抑,会渴望一切可以放纵的机会。当这种机会出现的时候——通常是在少年时期——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抓住并肆意利用。相反,在“怎么都行”的放任型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则缺乏约束和规矩,而且没有群体归属感。这些孩子往往个性散漫,他们因为没有得到管教,所以不具备对人类发展至关重要的依赖感。


误区2:轻视、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

永远从同情的角度出发。作为孩子的情感引导者,你应当学会换位思考。不要贸然轻视或者低估孩子身上正在发生的事情或者他们对你说的话,你应该首先考虑: “我的孩子在想什么?”

倘若家长能够以理解和同情的态度来回应孩子的痛苦、羞耻、内疚乃至愤怒等消极情绪,他们会因此学会恰当地处理这些感情,这种能力会帮助他们在成年以后处理工作中和感情上所遇到的问题。

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他人的关怀,孩子们最早都是从家庭中学到的。我们如何对待我们的孩子,他们就将会如何对待别人。


误区3:采用外部激励和奖赏的手段

绘制光荣榜之类的方式不应该成为你的基本教育策略,用类似于贴纸这样的奖励来哄得孩子乖乖合作也不是一个好的模式。在学习、工作或者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必须按章办事。所以,我们也有责任让孩子们知道,即使没有奖励也应该去做正确的事情。


误区4:以消极后果作为惩罚

父母应当依靠共同承担的责任,而不是消极的后果,来教导孩子下次应该怎么做——或者至少应该激发他们去思考解决方案。作为情感引导者,你要跟孩子换位思考,分析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克服所有负面的情绪,然后拿出一个计划。


五、避免消极的教育方法

情感引导就是要通过观察找出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心理。孩子们不乖通常都是事出有因的。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家长未能意识到他们的这些需求,就直接施加了惩罚。暂停活动、打屁股、训斥和板起面孔都是惩罚性的消极驱动手段。

采用消极的驱动手段,意味着要让孩子受到一些打击或者教训,好让他以后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但是惩罚孩子坐在房间的角落里并不会让他吸取教训,因为感情上的折磨不会带来任何积极的结果。


六、打屁股

如果你用巴掌来惩治淘气的孩子,他迟早还是会重复犯错,因为你并没有告诉他怎么做才是对的。打屁股无法教会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只会导致他哇哇哭闹,并且从此相信谁的力气大谁就说了算。

把孩子送回房间关禁闭同样是错误的方法。家长认为是在给孩子一个教训,而所有的孩子却都在想妈妈是这么的不通人情,以及等会儿在房间里可以玩什么玩具——或者祈祷上帝给自己换个更好的妈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也是最有影响力的老师,因此要以身作则,学会尊重孩子的不同想法和感受,你可以约束和管教,但不要使用暴力。


七、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如果你把自己的问题和期望强加给你的孩子,教育子女就不再是一个有趣的过程了,你会让自己和孩子都变得焦虑。而当你面对现实的时候,会发现为人父母不是那么困难的事情,甚至是很享受的事情!


八、无视孩子的天生性格

能解决孩子的所有教育问题的万能方法是不存在的。父母必须自己判断哪种方法最适合你和孩子。如果你能意识到自己的性格和脾气也在左右你的决定和选择的话,将有益于你更好地了解孩子。

当你发现教育子女的奥秘有一半取决于孩子本身的性格的时候,你会因此而放松心态。当然,另一半则要仰赖于你的教育技巧。


※闪电妙语小贴士

当你管教孩子的时候,请自问:

一、“我有没有否定、忽视或者轻视孩子的感受?”

二、“有没有用打击孩子的方式去惩罚或者教训他们?”

三、“有没有用消极的办法去驱动他们?”


第二章  情感引导的重要性:奠定父母与孩子一生的亲密关系

一、为什么要进行情感引导?

情感引导不仅会帮助你的孩子学会认识、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还有助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掌握了丰富的情感表达词汇的孩子会较少耍脾气或者用行为来发泄情绪。

情感引导还可以促进你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加深你们之间的感情。在你的引导下,孩子将学习到宝贵的社交技能,以及如何去照顾别人的情绪,他还会学到如何结交新朋友,并和他人愉快地相处。

情感引导会为你的孩子打造一件“保护盔甲”,在逆境时庇护他——让他能够更快地从消极的情绪和经历中恢复过来。获得情感引导的儿童在学校里学习更专心,也学得更轻松。


二、建立情感的纽带

情感引导的关键在于你和孩子之间的亲密程度,这是所有互动的前提条件。

父母与孩子的每一次互动都会对彼此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不是加深就是削弱。互动的过程也是家庭中权利和责任进行分配的过程,不是一方被另一方所制伏就是亲子之间分享权利,不是父母来承担全部的责任就是允许孩子也分担责任。总而言之,父母要重视沟通的艺术,寻找良好的互动方式。

孩子在不乖的时候更需要父母的指导和支持。正在耍脾气的孩子的确非常棘手,但是如果家长也因一时冲动而大发雷霆的话,就会伤害到亲子关系。其实,我们只需花上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弄清楚孩子真正的要求。

父母应当事先种下正确的种子,换句话说,就是提前告诉孩子你的期望是什么,这样可以帮助孩子调节和控制某些情绪,起到预防针的作用。当孩子情绪激动的时候,家长最好正视他们的感受,忽视或者轻视都只会令孩子感到沮丧和被误解。

想要通过孩子的行为来弄清楚他们的感受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你自己也会有脾气。但是,倘若忽视孩子的感受,只会导致他们认为表达感情是毫无意义的。


三、陪孩子一起玩的重要性

父母和子女相处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最好的一种就是陪孩子一起玩。因为玩耍不仅可以释放孩子的能量,还为父母提供了走进孩子世界的契机。儿童通过玩耍来排遣内在情感和处理他们小小世界里的各种烦恼。花时间和孩子们一起玩,父母将会加深对孩子情感世界的了解。

给孩子表达自己情绪的权利,会让他们感觉自己受到了重视,而一个受到重视的孩子更愿意与人和睦相处。


四、提供选择

适当赋予孩子选择的权利,能够训练他们的独立性,以便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他们能自己做决定。给孩子选择的机会等于在对孩子说你重视他们的意见,这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与其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威胁或者拒绝他们,不如把这当作和他们拉近距离和增进了解的好机会。学习调节情绪对孩子来说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们需要依靠你来引导他们化解各种不愉快的情绪。


五、同情的力量

课程核心和情感引导的成功基础都是同情。同情其实很简单,就是感受孩子的感受。情感引导就是让家长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去感同身受,然后再做出恰当的反应。


六、了解孩子的性格

在展开情感引导之前,父母首先要认识和了解孩子的个性和他们在平日里的正常表现。有些孩子天生比较活泼和喜爱自由,有些则害羞和内向一些。一个孩子的异常行为,换成是其他孩子可能就是正常行为。作为家长,你是最了解孩子的人,应该根据孩子的特点来调整你进行情感引导的方式。

成功的情感引导也意味着你要处理自己的情绪。了解什么样的情况容易挑起你的愤怒,可以帮助你提前做好准备,避免让自己的情绪成为教育的障碍。


七、要认识不同的发育阶段

了解孩子所处的发育阶段也是情感引导的一个重要前提,它能让你避免设定不切实际的期望


八、情感引导的关键步骤

(一)播下种子

播下种子是要提前让孩子知道,在特定的情况下会发生什么事情,以及你对他的要求是什么。如果事先知道要求是怎样的,孩子就更有可能合作。


(二)观察和判断

观察和判断的本质是关注。你需要关注孩子的行为——观察他在什么情况下最容易烦躁、吵闹或者沮丧?孩子的个性是怎样的?什么样的事情最让他不满?当然,这些诱因会随着孩子的长大而改变。


(三)聆听

聆听的能力对于情感引导而言至关重要。听年幼的孩子说话和听成人说话有所不同,你需要同时用你的眼睛和耳朵去关注他。你甚至可能需要蹲下来和他的视线齐平,以便能直接和他进行眼神的交流,让他知道你确实在专心致志地关注着他。此外,良好的聆听不仅意味着要注意孩子所说的话,也包括观察他的肢体语言。


九、体察并理解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遇到让他情绪激动的状况时,或者在他表现不好的时候,他最需要你去接受并回应他的感受。


十、同情

同情的力量是惊人的,特别是当孩子经历消极情绪的时候。如果你能把自己放在他的角度上去思考,而不是轻视他的感受或者试图转移他的注意力,孩子的消极情绪会更快地消失。


十一、情感引导的其他注意事项

(一)让你的言行保持一致

情感引导最关键的事情之一就是要注意让你的肢体语言和你的话语保持统一。当孩子把牛奶洒在地板上的时候,如果你一边叹气一边言不由衷地说“没什么大不了的”,同时却又带着怒气擦拭地板的话,你的口气和肢体语言显然和你的语义不一致,孩子会觉察出你言行之间的矛盾,并为之困惑。为了有效地进行情感引导,你的言行必须是和谐统一的。


(二)让孩子知道大人会帮助他们

教会孩子们说“帮助”这个词,可以大大地减少尖叫和牢骚的次数。对于年纪太小还不具备必要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孩子来说,尖叫是获得大人注意的首选方式。通过教你的孩子说“帮助”,他会用这个新词来取代尖叫。


十二、该认错时就认错

在你“扮演榜样”的过程中,要牢记你自己首先是一个正常人,其次才是一位家长,所以难免也会偶尔倒退到过时和无效的教育手段上去。只要能够及时地终止自己的错误行为,并马上修复你与孩子的关系,你的一时不慎和缺点反而会激励你成为更好的榜样。在这种情况下,“低头认错”格外有用。认错意味着你真诚地为自己所犯的错误向孩子道歉。道歉的内容一定要具体,要点明自己的错误所在,并和孩子分享你当时的心理状态和之后的感受。这样,你也向孩子证明了自己并不是十全十美的。

你要让孩子知道,不完美并不是错误,所有的人都会犯错。父母勇于承认错误,就是在用自然和健康的方式来帮助孩子去面对世界的不完美,并指导他们去建立和维持与他人的关系。


※闪电妙语小贴士

当孩子情绪激动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为他们提供解决方案或者加以管教。但是在这种时候,你更应该除了给予同情之外什么都不做。最好等到每个人都平静下来之后,再和孩子一起去探讨解决的方法。


第三章  婴儿期:开始种下亲密基因

1.你开始影响发育的进程

你在孩子生命的前两年里所做的一切不仅会影响到他现阶段的状况,也将决定他在未来的发展,这是你和孩子建立情感纽带的最关键时期。当你抱起正在哭泣的孩子的时候,他会因此而知道有你在照顾着他;当你抱着他轻轻摇晃哄他入睡的时候,他会因此而感到安全和平静;当你在他遇到挫折和困难后来到他身边的时候,他会因此而知道你对他的重视和关心;当你爱他并珍惜他的时候,他也会因此而学会去同样对待别人。


2.婴儿是如何学习的

婴儿的大脑拥有比成人更多的神经联结,却远不如成人的大脑那么有效率。随着宝宝大脑的发育,一些没有用处的神经联结会慢慢消失,余下的逐渐稳定下来并开始自动运转。大脑具有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如果孩子在一个充满敌意和混乱的家庭环境中生活,他们就会优先发展那些有助于适应这种环境的技能;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只有少量的或者根本没有互动的环境里,他们就无法掌握在成年以后所必须具备的社交能力;如果我们能给予孩子一个充满爱、平静和安全的环境,他们也会把这些特质融入自身的性格当中并进一步强化。


3.婴儿不需要智力卡片或者电视节目——他们需要的是你

婴儿最需要的是你的时间和精力、一个安定的环境和不间断的呵护。

孩子是最了不起的模仿者,所以我们一定要随时随地表现良好。

孩子自己没有判断能力,只会效仿他们生活中最信赖的人——他们的父母。


4.引导和转移注意力

不要轻易说“不行”,只有在孩子抓你的热咖啡或者进入了危险区域之类的危急时刻才能使用。如果你过度地使用“不行”的命令,孩子迟早会不再理睬你。总之,允许孩子做可以做的事情,否则就转移他的注意力。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088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715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361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099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0,987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63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486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175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40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18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05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190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50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80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52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51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37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是与弗洛伊德同时代的精神分析学家、个体心理学...
    一枚冰儿阅读 1,796评论 1 3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语文课程致力于 P1 ①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小烛阅读 971评论 0 0
  • 一、 自卑情结的来源 1. 你如何解读自己的生命意义? 2. 易引发自卑的童年经验 3. 家庭的影响 4. 学校的...
    萧筱068阅读 622评论 0 10
  •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影响甚广,有些现代教育思想也深受其影响,例如德雷克斯的实践派儿童心理学,进而又直接影响了“正面管...
    汪运果阅读 1,375评论 0 2
  • 作者:【奥地利】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译者:曹晚红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内容简介:阿德勒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学。本...
    凌越_a353阅读 914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