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到小广场散步,发现那里已经聚集了不少人。朋友老刘也早到了,他已经摆好音箱,正从琴盒里拿二胡。
这时有人提议让我唱首歌,我忙说不唱了不唱了,我只会那一首还唱不好,就别让各位耳朵受罪了。有人就问:“不可能吧,只会一首?”我说:“真的只会一首。不过这已经不错了,还有只唱一句的呢。”
看着大家疑惑的表情,我讲了个“一句歌词”的故事。
农业合作社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民为提高生产效率,自发组建了许多小型的互助组织。当时最主要的生产力就是耕牛了,耕地一般需要两头牛拉一张犁,两头牛拉一张犁叫做“一犋”。当然也有一头牛拉一张犁的,那叫“拉独犁”,除非耕牛强壮且土壤疏松,一般的牛是拉不动的。可是受条件限制,不可能每家每户都养两头耕牛,多数农户只养一头,不养牛的农户也不少。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农业合作社最主要的互助合作形式,那就是农户自由结对子(一般是兄弟之间、亲戚之间组合),各出一头牛组成一犋牛,两家共同使用,这样就能基本满足耕耙、播种等农事活动需要了。
我要讲的故事从这里正式开始。
有这么一位老哥,自家养了一头牛,他的二哥家也有一头牛,于是兄弟俩自然而然就进行了合作,组成了一犋牛。这老哥性格开朗,喜欢热闹,尤其爱唱歌。不光是爱唱,人家也确实有唱歌的天赋,嗓音响亮而浑厚,富有感染力,相当于现在很火的“大衣哥”的初级版本吧。他一嗓子吼出来,能叫半个村子的大姑娘小媳妇立马竖起耳朵,忘了手里的活计。
老哥白天唱了晚上唱,闲的时候唱忙的时候也唱,但就是有个时候不能唱,想唱也唱不好,那就是耕地的时候。老哥说他试过很多回,不行。为什么不行呢?去过山区的人都知道,山岭地分散、不成片,一亩二亩的地块就算大的了,多数是几分几厘。那么问题来了,老哥耕地的时候,这里犁头刚插进土里不一会儿,两头牛很快就把犁拉到了地的另一头。到了地头就得吆喝着牲口调过头来,再往回拉。所以一旦耕起地来就手脚不停,很是忙乱。
可就是这极短的间隙,老哥也不愿浪费,也想亮亮嗓吼上几句,所以唱出来就这味了:“解放区呀么嗬嗨!啪!(挥动牛鞭)大生产呀么嗬嗨!……嗷来回呀!(吆喝牛调过头来,继续唱)解放区呀么嗬嗨!啪!大生产呀么嗬嗨!……嗷来回呀!……”就这样翻来覆去唱着这一句歌词,耕着他的地。
这边正唱着,那边走过来一中年妇女,好奇地问道:“大哥,你怎么就这一句呀?”老哥这样回答:“一犋还少呀?就这一犋,还是和他二大爷合起来的呢。”
“句”非“犋”也,“句”“犋”不同。一“句”一“犋”,缀而成文。
现在镜头切换到小广场。
故事讲完,引起笑声一片。我问:“和老哥那一句歌词相比,我这一首歌不算少吧?”大家异口同声:“不少——!”
我一挥手:“开唱!有劳琴师,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