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故事310
孙膑拜别鬼谷先生,跟随魏王的使者下山离去。苏秦、张仪在旁边看到了,都流露出羡慕的神色,两人商议后,也来向鬼谷先生禀告,想下山求取功名。
先生说:“天下最难得的是聪明之士,以你们二人的资质,如果肯虚心学道,可以成为神仙。何苦要在尘世中劳碌,甘愿被虚名浮利所驱使呢?”
苏秦、张仪异口同声回答说:“好的木材不会始终在山岩下腐朽,好的宝剑不会始终藏在匣中。日月如流水,光阴不复返。我们受先生的教导,也想趁此时机建功立业,以图名扬后世。”
先生问:“你们两人中能否留下一人与我做伴呢?”
苏秦、张仪执意要走,没有肯留下的。先生勉强他们不得,叹息说:“仙才如此难得啊!”于是为他们各自占卜一卦,断言说:“苏秦先吉后凶,张仪先凶后吉。我看孙膑、庞涓二人,势必不能相容,定有争斗之事。你们二人日后应该互相推举,以成就功名,不要伤害同学之情!”二人叩头接受教诲。
先生又取出两本书,分别赠给他们。苏秦、张仪一看,原来是姜太公的《阴符篇》。苏秦、张仪说:“这本书弟子早已熟读,先生今天赐给我们,有什么用处呢?”
先生说:“你们虽然熟读,却未得其精髓。这次离去如果不能施展抱负,就用这本书钻研探讨,自然会有进步。我也从此逍遥海外,不再留在这个山谷了。”
苏秦、张仪辞别鬼谷下山后,张仪前往魏国,苏秦回到洛阳家中。苏秦的老母亲还健在,他有一个哥哥和两个弟弟,哥哥已经去世,只有寡嫂在,两个弟弟是苏代、苏厉。数年分别,一朝重逢,全家人欢欢喜喜自不必说。
过了几天,苏秦想要出游列国,于是向母亲请求变卖家产,作为立身的费用。母亲、嫂子和妻子都极力阻止他说:“你不从事耕种求取收成,不致力于工商求取收益,却想着用口舌求取富贵。抛弃现有的家业,图谋还未获得的利益,一旦将来生计无着,难道不会后悔吗?”
苏代、苏厉也说:“哥哥如果擅长游说之术,为什么不就近游说周王?在本地也可成名,何必远游呢?”苏秦被一家人阻挡,于是求见周显王,想游说强国之术。
周显王留下他,让他住在馆舍。左右的人早就知道苏秦出身于农民和商人的家庭,怀疑他的学说空洞无用,不肯在周显王面前保举他。
苏秦在馆舍滞留了一年多,未能谋取到进身之阶,一怒之下回了家,倾尽家产,换得两千两黄金,让人缝制了黑貂裘,置办了车马仆从,遨游列国。一路上,他遍历山川地形、风土民情,全盘掌握了诸侯各国的详细情况。这样持续了几年,一直没有遇到合适的机会,听说卫鞅被封为商君,很得秦孝公的欢心,便向西而行,来到咸阳。这时,秦孝公已经去世,商君也死了,苏秦便求见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宣他到殿上,问道:“先生不远千里来到我国,有什么教诲?”
苏秦上奏说:“我听说大王谋求让诸侯主动割地,想必是希望安坐朝堂而兼并天下吧?”
秦惠文王说:“是的。”
苏秦说:“大王东有关河(函谷关与黄河),西有汉中(今陕西南郑市),南有巴蜀(巴国与蜀国),北有胡貉(泛指北方少数民族),四面都是险要之塞。还有沃野千里,百万雄师,以大王的贤明,士民的众多,我请求为您效力,出谋划策,那么兼并诸侯,吞并周室,称帝一统天下,易如反掌。哪有安坐就能成事的呢?”
秦惠文王刚杀了商鞅,心里厌恶游说之士,于是推辞说:“我听说羽翼未丰,不能高飞。先生所说的,我虽有志向,但目前还无法做到。姑且等上几年,等我的兵力稍强些,然后再商议。”
苏秦于是退下,将古代三王五霸攻战而得天下的方法,汇集成一本书,共十多万字,几天后献给秦王。秦王虽然留下书来翻阅了一下,但丝毫没有任用苏秦的意思。苏秦又去拜见秦国的相国公孙衍,公孙衍嫉妒他的才能,不为他引荐。
苏秦留在秦国又是一年多,两千两黄金都已用尽,黑貂裘也破旧了,毫无办法。于是卖掉自己的车马仆从做路费,挑着行囊,徒步回家。母亲见他一副狼狈相,开口责骂。妻子正在织布,见苏秦回来,不肯走下织机与他相见。苏秦腹中饥饿,向嫂子讨要一顿饭,嫂子以没有柴火为借口,不肯做饭。
苏秦不觉落泪,叹息说:“我一身贫贱,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母亲不把我当儿子,都是我的罪过啊!”
他在书箱中找到了姜太公的《阴符》一书,忽然想起鬼谷先生曾说,如果游说不能成功,只需熟读这本书,自然会有进步。于是闭门钻研,日夜苦读,悉心探究书中的意趣。夜晚疲倦犯困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一直流到脚上。不久,他对《阴符》有所领悟,又细细揣摩各国的形势,一年下来,天下大势已了然于胸。
苏秦意气风发,对自己说:“我有这样的学问,去游说君王,何愁荣华富贵和卿相之位呢?”又对弟弟苏代、苏厉说:“我学业已成,获得富贵如探囊取物一般,希望弟弟能资助我出行的费用。我出去游说列国,如果有出人头地之日,一定会引荐你们。”他给两个弟弟讲解《阴符》。苏代与苏厉也有所领悟,心悦诚服,各自拿出钱财给他做盘缠。
苏秦辞别一家老小,本打算再去秦国,转念一想:“当今七国之中,只有秦国最强,可以辅佐秦王成就帝业,无奈他不肯任用我。我现在去了,如果又像以前一样,还有什么脸面再回故乡呢?”于是想出来一个对抗秦国的策略,必须使诸侯列国同心协力,孤立秦国的势力,才能自立。
苏秦于是向东而去,投奔赵国。这时赵肃侯在位,他的弟弟公子成担任相国,号称奉阳君。苏秦先游说奉阳君,奉阳君不欣赏苏秦。苏秦只好离开赵国,向北游历,到燕国求见燕文公,但左右没有人替他通报。过了一年多,盘缠已经用尽,苏秦在旅店中挨饿,店主可怜他,借给他一百钱,苏秦靠此渡过难关。恰好燕文公出游,他就跪在道路的左边请求拜见。
燕文公询问姓名,知道是苏秦,高兴地说:“听说先生当年用十万言进献给秦王,我心里很仰慕,遗憾的是,我没能读到先生的书。现在先生有幸赐教于我,这是燕国的幸运啊。”便调转马车入朝,召苏秦进见,恭敬地向他请教。
苏秦上奏说:“燕国东有朝鲜和辽东,北有林胡和楼烦,西有云中和九原,南有呼沱河和易水。国土纵横两千多里,战士好几十万,战车七百辆,战马六千匹,储存的粮食足够几年之用。南面可从碣石山、雁门山输入丰富的物资,北边可以种植枣栗获得很大的利益。即使百姓不耕种田地,单是枣栗的收入也就够富裕了。这真是天然的府库啊!安居乐业,没有战争,见不到将士死亡的危险,这点没有谁比得上燕国。大王您明白这是什么原因吗?”
燕文公说:“我不知道。”
苏秦又说:“燕国之所以没有遭受战争,是因为赵国充当了南方的屏障。如果秦国和赵国打五次仗,秦国胜两次而赵国胜三次,秦、赵两国互相消耗,大王就可以用毫发无损的燕国从后面控制它们,这就是燕国不受敌国侵害的原因。而且,秦国如想攻打燕国,要越过云中、九原,经过代郡、上谷,穿行几千里,即使能攻下燕国都城,秦国也会考虑到没法守住。秦国不能加害燕国,这是明摆着的事情。现在赵国如果要进攻燕国,发布号令,不到十天,就会有几十万军队进驻到边境的东垣一带。接着,赵军再渡过呼沱和易水,不到四五天,便能直抵燕国的都城了。因此,秦国进攻燕国,是到千里之外去作战;赵国攻打燕国,是在百里之内作战。不知道与近邻赵国结好,反而想割地讨好远方的秦国,没有比这更错误的政策了。”
燕文公问:“那该怎么办呢?”
苏秦回答说:“依我之见,不如与赵国联合,进而与诸侯列国结盟,天下成为一体,共同协力抵御秦国,这是百世的安定之策。”
燕文公说:“先生合纵的策略可以安定燕国,这正是我所希望的,但恐怕诸侯不肯合纵啊。”
苏秦说:“我虽然不才,但也愿意前去面见赵侯,与他确定合纵之约。”燕文公大喜,资助他金帛路费,派壮士驾着驷马高车送苏秦到赵国。
恰好奉阳君赵成已去世,赵肃侯听说燕国送客人来到,便走下台阶迎接说:“贵客远来,有何指教?”
苏秦上奏说:“我听说天下的布衣贤士,无不推崇赵君的品行道义,都愿在您面前表述忠心,无奈奉阳君妒才嫉能,所以游说之士裹足不前,闭口不言。现在奉阳君去世,我才有机会进言。保卫国家不如安定百姓,安定百姓不如选择邦交。当今崤山以东各国,只有赵国最强。赵国地方二千多里,士兵数十万,战车千辆,战马万匹,粮食可支撑数年。秦国最忌惮的,莫过于赵国。然而,秦国不敢举兵攻打赵国,是因为害怕韩、魏在后面偷袭。所以赵国南面的屏障是韩、魏两国。韩、魏没有名山大川的险阻,一旦秦国大举出兵,蚕食两国,那么灾祸就会降临到赵国了。我曾考察地图,列国的土地,加起来比秦国多万里,诸侯的兵力,加起来比秦国多十倍。如果六国联合起来,协力向西,何愁不能攻破秦国?现在为秦国出谋划策的人,用秦国来恐吓诸侯,迫使诸侯必须割地求和。无缘无故割地,这是自我残害。被别人打败和打败别人,两者哪个更好呢?依我之见,不如约定列国君主在洹水会盟,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互为唇齿。秦国攻打一国,则五国共同救援,如果有违背盟约的,诸侯共同讨伐。秦国虽然强暴,难道敢以一国与天下之众争胜负吗?”
赵肃侯说:“我年纪轻,治国的时间短,没听过这么好的计策。现在贵客想纠合诸侯来抗拒秦国,我怎敢不恭敬听从!”于是授予苏秦相印,赐给他大宅,又给了他装饰华丽的马车百辆,黄金万两,白璧百双,锦绣千匹,让他担任“从约长”。
本故事基于《东周列国志》进行编写,原创作品,持续推出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