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文学大家是中国课本的常客,比如柳宗元。
柳宗元留下很多文章,除了诗文,还有大量的传记,比如《童区寄传》。
1
文中的区寄当时年方11,被两个不太专业的人贩子拐走准备卖掉。
别看区寄只有11岁,对于人性的洞察相当深刻。
一开始他表现得和一般孩子一样,哭哭啼啼的。两个人贩子也没有放在心上,开怀畅饮。酒足饭饱之后,一个智商及格的去找下线,不及格那个把刀插在地上,吓唬孩子,自己却放心大胆地睡着了。
区寄一看,还挺配合,于是就趁他睡熟的时候,把绳子靠在刀刃上磨断了。
松绑后第一件事就是把睡着的那个宰了,然后赶紧逃跑。没想到今天人贩子的业务开展很顺利,智商及格的那个很快回来了。一看这场景,大吃一惊,当即就要杀掉区寄。
你看这会儿孩子的表现,让今天的某些成人都汗颜。
他跟人贩子谈条件:
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
他要是活着,卖我的钱还俩人分呢,你干嘛不独吞呢?他对我不好,你对我好,我就听你的。
人贩子事考虑了好半天,思考的结果是:杀得好,钱还是我一个人拿比较好!
藏好了同伴的尸体,人贩子把孩子绑架到自己的窝点,这次捆得相当结实。没想到这孩子半夜里背着身子,把手伸到炉膛里,用火烧绳子。我们的手被打火机熏一下还疼半天呢!
绳子烧断之后,区寄第一时间持刀宰了人贩子,然后跑出去大喊大叫,把街坊邻居都招来后,请求大家报官。
一级级上报,最后到了知府——也就是今天的市长这一级。市长一看,这孩子了不起,要不你留我身边当个小吏吧。
孩子只想回家,市长也不勉强,派人送他回家。
这之后,人贩子见了他都躲着走:“战国勇士秦舞阳13岁杀人,这孩子破记录了,11岁干掉了我们两个同行,还是躲着走吧!”
2
故事是相当精彩,但是有些细节还是让人有点细思极恐。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按照现在的理解,官府应该马上组织打拐行动啊,可以从结尾看,人贩子依然很猖獗啊?
别急,其实柳宗元的原文前面还有一段呢。
他说:越地的人刻薄少恩,生孩子都当货物看。孩子七八岁以后,父母就为几个钱把他们卖掉。要是钱还不够花,就去偷别人的子女。甚至身体弱的成年人也有被逼为奴仆的。
当时在大路上互相残杀都成了风气,而地方官吏呢?反而利用这种恶习为自己谋利,只要能得到僮仆,他们就放纵而不加追究。
因此,越地人口减少,很少有人能逃脱作僮仆的悲惨命运。
3
看到这里我想大家都明白了,区寄是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下,他其实并不是偶然遇到的绑架,而是每天都有可能遇到。
同时我们也能明白,为什么区寄没有留在官府里当小吏。
作为人贩子,他们也需要一个安全有保障的市场,而依附于权力是最好的保障。可以想见,人贩子一定是想方设法地把孩子送进官府后院,这样得钱最多而且最安全。
区寄如果是留在官府,其实和人贩子送进来结果是一样的。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出区寄的真正追求:
自由
他要的不只是身体的自由,还要心灵的自由,留在官府从此为奴为仆?如果结果是一样的,为什么当初还要抗争呢?
同时区寄展现出的胆识和果决,也是今天教育最缺乏的。当初曾有个孩子也是被人贩子拐走,结果过早暴露了自己的聪明,人贩子害怕败露,残忍的杀害了他。
后来一旦有机会,立刻除掉威胁,这是果断;敢于用火烧断绳子,这是坚韧。他用这种惨烈的方式为自己打造了一幅盔甲,捍卫自己的信念:我要自由。
我有生活在哪里的自由,我有如何生活的自由,我有不被侵害的自由。
4
时光流逝一千多年,区寄的故事还是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我们到底该怎样培育我们的下一代?我们当然希望孩子们生活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让他们无忧无虑地长大,幸福美满地过完一生,因此我们提供了不少的屏障。
然而,我们必须正视一个问题:一旦不法侵害发生、孩子身边正好没有保护的时候,他们该如何面对?他们有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应对这一切?一着不慎,代价就是年轻的生命。
也许,区寄的故事,能给我们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