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隆冬时节遇见那片海
孩子般的海子曾激动地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会是怎样的一派明丽景象呢?终年深处内陆的我如何也想象不出,便开始盼望着跨越万水千山去看海。而今,我终于见到了大海,却是在这隆冬时节,小寒里的腊八粥正在飘香。
坐在这海边巨石上,我想象着曹公当年“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豪迈胸襟。白色的海浪不停地击打着岸边礁石,脑中便浮现出那个口吟“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失意才子苏东坡来。眉山的山水养人,孕育出了一个才高八斗的苏洵,又滋养出一个吐气如兰的苏东坡来,他写得妙手文章,做人却始终如那遍布眉山的竹:清雅脱俗、虚怀若谷。这也就是为何他被一贬再贬的原因,黄州惠州又儋州,官越做越小,气度却越来越洒脱,一千多年多去了,我们还在吟哦着“一蓑烟雨任平生”。庙堂那样高远,却容不下他的江山梦。闲来无事游赤壁,望着眼前涛涛而去的东流水,他对当年意气风发的公瑾充满了艳羡。他报国无门,又早生华发,而立之年的周瑜却已经是指挥了赤壁之战的东吴大都督,文采风流,江山与美人兼得,正是春风得意。这样的天差地别,让老而无为的苏轼如何能不羡慕呢。当然了,这只是苏轼对周瑜的“偏见”。否则,他为何只见少年公瑾的英姿飒爽,却不顾后来的天妒英才,“既生瑜,何生亮”是公瑾临死时凝血的叹息,分明响彻千年,东坡先生偏偏却听不到。
遥远的天边突然出现了一只海燕。其实我并不知道那是不是,只是除了这,我也想不出那是别的什么水鸟了,就姑且当它是吧。实在是小时候学过的高尔基笔下的海燕对我洗脑太深。从它一出现在我的视野里,我便目不转睛地盯着它,观察它怎样扇动翅膀,想看它是不是如高尔基所说在高傲地、勇敢地搏击海浪。盯得久了,回忆起的东西多了,我突然意识到:多年前的那个午后,在语文老师让我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地朗读《海燕》时,一只高傲的海燕就已经住进了我心的小屋。转目,海燕早已不见了踪影,我却笃定那片天空下始终有一只海燕在盘旋。微笑,则是我对它最好的注解。
正是隆冬时节,这两天很多地方又下起了雪,连南京都迎来了白雪皑皑。也是,毕竟今天都是小寒节气了,正所谓小寒胜大寒,既然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那也该下场大雪才好。于是,百花残尽,只有梅花凌寒而开,自古多情的文人骚客们自然也就奉其为花中仙:美而不妖,风骨萧然。只是,任何节气之说似乎都在岭南失效了。在岭南,一年四季都是姹紫嫣红开遍的景象,而绝不允许一枝独秀。于是,哪怕是在三九天,我这些日子所见的也是繁花似锦。
面朝大海,春未暖,花已开。在岭南,缺少的从来都不是百花争妍,而是惜花、护花的赏花人。
面朝大海,春从未离开,花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