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日读完了黑泽明的自传随笔《蛤蟆的油》,之前便听同事推荐过,但要读的书太多,无暇顾及,而今天意外想了起来,便在图书馆花了两个半小时阅完。
作为日本导演界天皇级别的人物,黑泽明算是最为广大群众熟知的日本导演之一了,他甚至被誉为“电影界的莎士比亚”。尽管很多人对他执导的电影最多也就能说得上《七武士》、《罗生门》、《乱》和《梦》这几部,但是他的名字总会在不同的电影赏析教科书中被提及。
这本自传由黑泽明亲自撰写,标题“蛤蟆的油”乍一看令人费解,但是书的扉页有一段极妙的解释:
“日本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深山里,有一种特别的蛤蟆,它和同类相比不仅外表更丑,而且还多长了几条腿。人们抓到它后,将其放在镜前或玻璃箱内,蛤蟆一看到自己丑陋不堪的真面目,不禁吓出一身油。这种油,也是民间用来治疗烧伤烫伤的珍贵药材。晚年回首往事,黑泽明自喻是站在镜前的蛤蟆,发现自己从前的种种不堪,吓出一身油......”
这段话既讲述了一个新奇的故事,点出了书名的由来,又展现出大师谦虚的人生态度,但正如蛤蟆的油是一种珍贵药材,黑泽明的导演风格和技法同样影响了无数的后来者,未尝不难能可贵。
全书共六章,黑泽明从自己幼年的经历一直讲到四十岁左右拍完《罗生门》为止,涵盖了他的大半生。
文笔朴实自然在其次,更关键的是黑泽明真实地讲述了自己这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我读完后完全看不出那位本该高高在上的大导演的影子,反而看到了一个自幼体弱的少年,一路向前,逐渐踏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看似平凡却璀璨的道路。
2.
第一章“酥糖与剑道”里,黑泽明提及自己因为从小因为柔弱爱哭而被小伙伴取了个“酥糖”的绰号。与后来在世人眼中“才华横溢”的导演身份不同,他坦诚地说到刚念小学一二年级时,自己智力发展迟于同龄人,到了五年级时还修习了剑道,并在很小时便见证了美丽姐姐的早逝。
原来,和所有的孩童一样,黑泽明的童年时代也充满了或欢乐或苦涩的记忆。
进入中学的黑泽明经历了可怕的关东大地震,他说“它(大地震)告诉我自然界拥有异乎寻常的力量,同时也使我了解了异乎寻常的人心”。我想,他晚年的拍的《梦》最能反映这两大主题:自然和人心。
黑泽明还提到了一向以严厉著称的父亲经常带他看西洋电影,后来自杀的哥哥同样对他丰富的观影体验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本书的附录中甚至列出了他在青少年时代看过的所有影片。
我仔细一看,原来从他九岁起,每年至少会看五部欧美的片子,甚至可以追溯到卓别林的《大兵日记》,由此不得不感慨他幼年时无意中培养的对电影的敏锐度。
不过,成为导演并非黑泽明从小选定的职业方向。他一向喜欢绘画,中学毕业后原本报考了美术学校,但没有考上,于是十八岁的他,“一面沉迷于绘画,一面贪婪地学习文学、戏剧、音乐和电影”。这一时期广泛的涉猎无疑为他后期的导演生涯留下了清晰可循的脉络。
接下来的几年,哥哥自杀身亡,而黑泽明日益觉得自己应当承担起作为儿子的责任,让父母放心,可那时的他却对自己是否有绘画才能产生怀疑。
这种对于未来的迷茫感,倒是像极了如今二十多岁的我们,看不清自己的实力,也不知命运之舟会将我们载向何方。
然而,冥冥之中却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推搡着我们前进。一九三六的一天,二十六岁的黑泽明无意中看到了P·C·L制片厂招聘副导演的广告。原本从未想到自己会进电影界的他竟意外地通过了重重考核,最终遇见了一生最好的导师山本嘉次郎先生,并在不断的磨砺中逐渐成就了自己一辈子的事业。
在与山本先生亦师亦友的共事中,黑泽明不断历练了自己创作剧本和剪辑的功底,还一步步掌握了导演需要的统筹和调度的能力。他在书中说:
“山顶的风终于吃到了我的脸上。我所说的山顶的风,是指长时间艰苦地走山道的人,快到山顶时能感到迎面吹来的凉爽的风。这风一吹到脸上,登山者就知道快到达山顶了。他将站在这群山之巅,极目千里,一切景物尽收眼底。”
的确如此,黑泽明终于寻觅到了他最适合的领域,并在这一领域攀上了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他在提及自己与好友植草的交情时曾坦言:
“我既不是特别强的人,也不是得天独厚的有特殊才能的人。我不过是个不愿示弱于人,不愿输给别人,因而不懈努力的人。”
看似鸡汤的话,却道出了人生的本质和奋斗的意义。虽然有过年幼的体弱和青年时代的迷茫,但是曾经潜移默化经历和学习过的一切,加之不服输的精神,成就了后来的一代大师。
3.
在本书接下的部分,黑泽明讲述了自己筹拍最初几部片子的经历,并简单提及了步入婚姻殿堂的过程,最后一篇文章则记叙了他拍《罗生门》的经过。
我一向非常喜欢芥川龙之介的作品,所以也很喜欢这部由他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它借用了《罗生门》的名字,却讲述了《筱竹丛中》的故事。
这部片子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有两处:
其一,影片采用了多角度叙事的手法,让简单的情节从不同人物的角度来还原,从而创造一种荒诞却深刻的意蕴,类似于“复调”的艺术手法;
其二,它揭示了人性的复杂面,因为人总会本能地美化自我,不管是影片中的强盗还是武士的妻子,甚至死去武士的鬼魂也不例外,他们都想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寻求最利于自身的解释。
关于第二点对于人性的探索,其实是一切伟大的导演孜孜以求的方向,也是他们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综合体现。在《蛤蟆的油》一书中,黑泽明曾不止一次在自己生命的不同阶段提到过《罗生门》中反映的主题。
譬如黑泽明的同窗在一篇文章提到了他年少时娇弱的气质,他对此的评论是:“让我感到吃惊的是,我的自我认识和别人心目中的我是截然不同的。”
另外,他说自己从山本先生那里学到了三点关于演员的关键问题,其中一点就是“人很难了解自己,不能客观地观察自己的说话方式和行为举止”。
正是因为对人心不同层面的深刻洞察和精准刻画,才最终成就了黑泽明电影的卓越之处,成就了他身前生后的名声。
在讲述完拍摄《罗生门》的经过后,本书戛然而止,在结尾处,黑泽明卖了一个小关子,他说“从《罗生门》以后的作品人物中,去认识《罗生门》以后的我,我认为这样最自然,也最合适”,因为“再没有什么能比作品更好地说明作者了”。
也是,有空的时候把黑泽明的经典电影认真看上至少一遍,自然更能体味这位大师在用巧妙的电影语言在作品中传达出的普世而隽永的理念,毕竟如他在序言中所说,“减去电影,我的人生大概就成了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