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工作餐,想起十年前在上海的一段工作经历。
那是一家国内有名的服装公司,好几千人,女孩居多。每到午饭时间,通往食堂的长廊里嬉笑打骂,三五成群,听着是欢声笑语,看着是花枝招展,闻着是香气扑鼻。沸沸扬扬,莺歌燕舞,好不热闹!
特别是夏天,放眼望去,都是姑娘们飘逸的长发,扭动的腰肢,还有穿着热裤短裙而露出的大长腿,真是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遐想神游,瞬间工作的疲倦一扫而光。
这样的午餐时间,吃饭倒是成了一种陪衬,一种负担。现在想来,还不禁咂咂嘴,感叹青春真好!
美景让人心情愉悦,愉悦的心情看哪都是美景。可良辰美景毕竟稀少,犹如我那段不长的工作经历,也像我吃过的工作餐,大多不尽人意,乏善可陈,其味同嚼蜡,常使遗憾多多。
万物生来一张嘴,更有半身肥肚肠。我在想,人生在世,难道不就是为了吃么?
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研究最广的恐是锅碗瓢勺,传承最久的怕是饮食文化,专著不断,人才辈出,在食材、制作、吃法、保存等方面均有涉及。炒爆熘炸烹煎贴烧,廿四制法味香各异;鲁粤川苏闽浙湘徽,八大菜系俱领风骚。比起传于世界的“四大发明”,中国的美食佳肴似乎更吸引外邦,更具说服力。
如此丰富的品种,细分到早、中、晚、宵夜各餐,再有数不清的做法,容易使人得选择性强迫症。说中国人是吃的专家,应该不会有太大争议。
而如此璀璨的饮食文化,讲求的是“色香味”俱全,一旦用到了工作餐上,却多半是驴唇不对马嘴,技艺全无,有更差的怕是做出的东西惨不忍睹,愧对先贤。
先说“色”。
跟油画大师作画一样,菜肴烹饪也是讲究色彩美感的,有主色与副色之分,有暖色与冷色之分。颜色好看的菜品不但使人觉得赏心悦目,更能刺激食欲。比如红通通的水煮肉片,撒上些绿色的葱花和白色的芝麻,看一眼就想吃。再比如鱼头豆腐汤,汤白肉鲜,非不喝三碗不解馋。
这其实是人的一种惯性认知,是内心隐藏的渴望。而好的颜色搭配正是触发欲望的诱发剂。众所周知,鸡蛋炒出来是黄的,虾蟹煮出来是红的,这是常识。如果一道菜出现与常识相违背的颜色,必定使食客产生怀疑,不搞清楚的话,吃下去怕是需要勇气。
正如此,好的厨师必定对菜品色彩搭配大加研究,深恐食客厌恶的眼光砸了自己的金字招牌。而工作餐的厨师是没有招牌的,有时做出来的东西,让人怀疑他是否泥瓦匠出身,是否在意自己的厨子工作。大锅大勺大盆,一锅儿烩,一桶儿装,盛于餐盘之上,一坨一坨,黑白不分,黄绿难辨,认不出鸡鸭,搞不清牛羊。对有些厨师来讲,注意咸淡已然不错,颜色与造型嘛,通常不在考虑之列。
这样的东西,无型无色,所谓秀色可餐是指望不上了。
而“色”与“型”同为一体,互为依托。无色难成型,无型不托色,两者俱无的餐食,非但不吸引人,还会倒胃口。勉强吃几口,也是为了完成任务,余下倒掉丝毫不觉得可惜。餐毕,遥指厨房,一通奚落,必要时还要奉送若干特色段子。
其次说说“香”。
闻香是人的天性,因而厨师把菜做香,乃是天经地义。经过无数经验累积、沉淀,考虑食材本身香气之外,二十四种烹饪法中的炒、爆等大火重油做法最受欢迎,不为他,只为此法能出香。好食材加上好做法,再加各样香料和调味品,做出来的菜品定是色味俱佳,兼香四溢。而食客在进餐时再配以一壶香酒,用餐后再捧上一杯香茶,如此一顿完整的饭,使人幸福至极!
而工作餐既无优雅环境,也无酒茶相佐,纯粹为满足工作之余口腹定量而已。工作餐的厨师们也大多以厨为工,技艺参差不齐,因此也难得用心去做,只用些陈年土豆,过期鸡蛋,再加些枯叶大蒜,胡乱搭上,煮熟而已。
如此,当食客疲惫不堪地走进饭堂,闻着一股子酸腐味儿,排着长长的队伍,人声鼎沸,喧闹嘈杂,面对厨房师傅们稀奇古怪的“杰作”,心情可想而知。
不吃不行,肚皮会抗议。而眼前的饭食,虽是农产品,却满是“工业风”。无奈之下,只得皱起眉头,粗嚼快咽,草草了事。权当是任务,香不香什么的,已经不重要了。
无心评价,无力吐槽。
再来说说“味”。
吃饭最终吃的还是“味道”。如果说“色”与“香”只是影响到吃多吃少的话,味道怕是会关系到入不入得了口、咽不咽得下去的问题。
食物入口之后,味蕾立马给出判断,将“酸甜苦辣咸”区分出来。进而通过口腔触觉再归类,有“酥、脆、松、硬、软、嫩、韧、烂、糯、柔、滑、爽、润、绵、沙、疲、冷、凉、温、热、烫”等,即所谓的口感。这两者综合起来,就是“味道”。
通过味道,鲜不鲜,好吃不好吃,很快心里便有了数。
其实每道菜都有专属味道,一听菜名便知。糖醋鲤鱼——酸甜,麻婆豆腐——麻辣,粉蒸肉——酥软,潮汕牛肉丸——韧滑。这是历久经验累积,如果方法变掉,味道不符,恐怕食客心里会觉得这道菜做的就不那么地道了。
味道地道的菜,各方面必定是严格要求。选料上乘,清洗细心,刀功精湛,火候到位,调配合理,装盘精美。入口后咸甜适中,香鲜爽口;吃完口齿留香,回味无穷。
吃这样的美食,实在是一种享受,让人欲罢不能。
工作餐同样也是让人欲“罢”不能,不吃会饿,食之却无味。真是爱之不深,恨之不切。
首先是选料。现今工作餐供应者大多盈亏自负,为了多挣些钱,当然是能省则省,首先便是原材料的采购。鲜蔬活鱼选“尾货”,白菜土豆用库存。不挑不捡,不去不除,高级货基本不用,便宜就好。
其次是做工。选料已然不精,也别指望其会认真清洗、切削。稍微过过清水,去土去皮,然后大刀挥舞,管它大小粗细,鲜腐嫩老,往大锅一掀,几通翻炒,出锅端上,大功告成!
给厨师提要求基本不靠谱。火永远是大火,油可能是回收油,炒咸了加水,煮辣了添醋,总之是熟了就行。想要精雕细琢或者推倒重来,不大可能,哪怕是糊了,各位将就着吧!
如此之味道,食客吃了之后,只怕会骂娘。
“色香味”皆为我们理解饮食之表象。现代饮食“色香味”,逐渐重视起健康与营养来,这是根本。
当然,关于饮食健康,在中国饮食文化里一直有着重要地位。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已经有了关于“食疗”的论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经过发展,又逐步有了“药食同源”的说法。
可见,古人对饮食在调节人体机能、祛病养身、延年益寿等方面的作用一直没有停止过追求。
现在我们所说的饮食健康,大体指的是三个方面。一是食物营养,二是食品安全,三是饮食习惯。
当下科学已把我们的身体研究的透透彻彻,保持身体健康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也搞的清清楚楚。碳水化合物、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比例都有了指导定量,多了少了,身体就会出问题。
而食品安全就是为了防止有毒有害之物对人体伤害。近些年新闻常有关于过期奶、地沟油、苏丹红等方面的内容,引起民众极大担忧,实在是黑心商家利欲熏心,草菅人命所致,非大众之所愿。
对于饮食习惯,主要是因为人在种族、体质、生物钟等各方面有所不同,从而对食物的品种、做法及进餐时间等会有不同要求。饮食习惯对心情影响很大,进而能影响身体健康。照顾不同人的饮食习惯,是对人的尊重。
其实不只是饮食习惯,甚而可以说,照顾饮食,是对一切生命的尊重。
工作餐以面向群体为主,典型的如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好不好,影响一群人。表面上看,这是食客与厨子的战争。但工作餐质量不好,完全由厨师背锅有点冤,追根溯源,其主要因素还在于单位的领导。
网上有句话说的形象:你给员工吃草,你将迎来一群羊;你给员工吃肉,你将迎来一群狼。以饮食细节来关爱员工,产生吸引力与凝聚力,这点阿里巴巴和华为等公司就做的很好。其工作餐样多、质高、味美,广为传播,引得外界羡慕不已。
如所见,他们不吸引人才还有谁能吸引人才?聪明的女人尚且知道抓住心爱男人的胃呢!
不管怎么说,吃得好,心情就会好,营业均衡,健康也有了保障。再往大了说,民以食为天,人们食足饭饱,会少些怨言,社会就会稳定,文明因此才能进步。
当然,工作餐也在进步,但对比而言,除“量足”外,亮点不多,离“美食”尚有差距。就基本心理预期而言,合格的工作餐有几项要求: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定时定量、进食简便。
再者,主食之外,配些汤料水果,可矣。
后附北宋大家苏轼《老饕赋》一首。苏轼作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为世人所知,而他作为美食家,对吃也是颇有造诣。有名如东坡肉,相传为其所创。此菜肉质酥软,肥而不腻,食之令人回味无穷。流传开来,众口称颂,遂成为名菜。苏轼文学作品中关于美食的描写不胜枚举,而《老饕赋》就是其中代表之作,读之令人垂涎欲滴,浮想连连。
北宋·苏轼·《老饕赋》
庖丁鼓刀,易牙烹熬。
水欲新而釜欲洁,火恶陈而薪恶劳。
九蒸暴而日燥,百上下而汤鏖。
尝项上之一脔,嚼霜前之两螯。
烂樱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糕。
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带糟。
盖聚物之大美,以养吾之老饕。
婉彼姬姜,颜如李桃。
弹湘妃之玉瑟,鼓帝子之云璈。
命仙人之萼绿华,舞古曲之郁轮袍。
引南海之玻黎,酌凉州之蒲萄。
愿先生之耆寿,分余沥于两髦。
候红潮于玉颊,惊暖响于檀槽。
忽累珠之妙唱,抽独茧之长缲。
闵手倦而少休,疑吻燥而当膏。
倒一缸之雪乳,列百柂之琼艘。
各眼滟于秋水,咸骨醉于春醪。
美人告去已而云散,先生方兀然而禅逃。
响松风于蟹眼,浮雪花于兔毫。
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