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习中,讲到发展心理学,从狭义来说,就是研究个体一生的心理发展。它将人生分为了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和老年期七大部分。
其中婴儿期是指个体从出生到3岁的时期。更细致的研究,从受精卵就开始了。
有种说法叫,“星期日婴儿”,就是指星期假日酒后受孕,导致受精卵发育不健全,从而造成胎儿发育障碍,出生后智力低下的现象。
所以老师半开玩笑说,现在家长都要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其实,从受精卵形成那一刻,生命就已经开始了。
婴儿时期,孩子的身心发展都非常迅速,是人生发展第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
在8个月前婴儿还没有萌发自我意识。一般1岁左右,开始显示自我的认知,把自己与他人分开。
想到昕昕一岁多时,当我指着照片里的宝宝问她,这是谁呀?昕昕指着自己说,“我”。平时如果闯祸,把东西打翻了,我问是谁做的?她也积极承认,说“是我”。
现在马上要两岁了,最近发现她的词汇量开始大增,也逐渐有了更清晰的自我意识。遇到不顺心的时候,就说,不吃,不穿,不睡。。。
比如穿衣服,不能像以前那样自做主张的给她穿上,不然哭闹个不停。要挑她自己喜欢的样式,还要耐心引导她,让她自愿的穿上才可以。
孩子在这个时期也是模仿力最强的时候,因为从事瑜伽的原因,她偶尔看到我做瑜伽体式,就会跑过来和我一起练习,现在下犬式做得非常标准呢。还经常缠着我给她看瑜伽画册,跟着书里的大哥哥大姐姐学习,模仿他们的动作。
其实很多音乐世家,美术世家的形成,都是孩子从小在一个氛围里熏陶,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当然我没有刻意想让她以后从事瑜伽,不过我觉得能让孩子喜欢运动,有个健康的身体,对她以后的人生都是特别宝贵的财富。
心理学还讲到,婴儿情感社会化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依恋,即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
有三种类型:
1,安全型依恋
当孩子知道存在一个在需要时会返回的“安全基地”(就是妈妈)时,他们能够最积极地进行探索行为。
2,回避型依恋
母亲在场或离开都无所谓,自己玩自己的,实际上这类婴儿与母亲之间并未形成特别亲密的感情联结。
3,反抗型依恋
这类婴儿缺乏安全感,时刻警惕母亲离开,对母亲离开极度反抗,非常苦恼。母亲回来时,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安抚,表现出矛盾的态度。
早期的依恋关系非常重要,对孩子日后的人格特征都会有影响,安全依恋型的孩子在成人后具有高自尊,往往享有信任而持久的人际关系,善于寻求社会支持,具有良好的与他人分享感受的能力。
因为知道构建孩子的安全感,和母亲依恋关系的建立很重要。即使白天上班工作很忙,晚上仍会花时间全身心陪伴她。
有些家长可能因为一些原因,让孩子和老人一起同住。我晚上即使因为照顾孩子睡眠再不好,也不愿把她送给老人照看,而是睡前陪她玩耍,陪她读绘本,陪她入睡,虽然辛苦,内心却很幸福。
人们常说三岁以前是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我认为更重要的是父母用心的陪伴,培养孩子健康的身心。我也会不断的学习,只有了解孩子的发展特点,才能以更适合的方式陪伴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