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的到来也预示着炎热的来临。刚入伏,就能听见不远处树林里蝉的叫声,愈热愈响亮。这歌声也激发了孩子抓蝉的兴趣。我们这里也管蝉叫作爬叉。略述一下今年第一次我和女儿摸爬叉的经过。
应女儿要求,晚饭后带她去逮爬叉。拿上早早充满电的手电筒及一个带盖的瓶子便踏上了寻找爬叉的旅途。
女儿拿着瓶子,我挎着手电筒并牵着她的小手,兴致勃勃地大步走出家门。刚出门不久,就在一颗树上找到了一只。这让她很兴奋,无疑也给不擅长逮爬叉的我增加了自信。我们首先来到村上出没爬叉最多的地方——长坑。还没到地方,就听见孩子们的一片笑声,欢呼声,此起彼伏。再走近一瞧,长坑两岸灯火通明,如灯会一般热闹。心中不免一凉,这么多人恐怕难找到了。人比黄花瘦,人比爬叉多。在岸上转了一圈果然没有收获。我对女儿说我们继续前行。女儿也若有所思地说道:妈妈,我们应该去人少树多的地方找。真是个小机灵鬼,一语道破“天机”。
终于来到一个人少树多的地方。然而并不尽人意,这里爬叉也少,还是一无所获。我们又索性来到村南的一片树林,那里也是每年爬叉最多的地方。但今年这里行情也不景气,一年又一年的逮捕,爬叉越来越少;好多树又被砍伐,树林变稀林;加上找寻的人有多,这更加大了寻找的难度。当然人依旧很多。这片树林离家最近,寻了一圈没有收获,时间也不早了,我们便要回家。
回去的路上,我有点失落。女儿看了看瓶子里的爬叉便说:妈妈,我们很幸运,因为它看起来很大,不然真的很无趣。一句话暖化了我,朝着家的方向前行。
回到家,女儿就迫不及待地放爬叉出来。小心翼翼地倒在桌子上,开始仔细观察:原来它的眼睛是黑色的,有六条腿,它也是夜行动物,它不动了是不是要脱壳了……观察完之后又是各种考验,立一个长棍子让它爬;让它钻山洞;翻越障碍...考核通过以后,夸它本领很强,碎碎念叨说就它一个就够了...很满足的样子
如果把蝉的一生分成两个部分,分界线很明显,脱壳蜕变那一刻是它的临界点,出壳前是前世,出壳后今生,将迎来人生的高光时刻:飞黄腾达,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 ,传宗接代...
然而,这只蝉没有那么幸运,突破了长长的黑暗钻出地面,落到了我们的手里,最后变成了餐桌上的美食,好多和它一样的同胞们一样,难逃命运的魔掌,只迎来了它们的前世,未看到今生...
最后也希望人们能适可而止,多给它们一些生存空间,让其繁衍生息,这样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体会一把抓蝉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