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艺的复兴,不仅仅是衣钵的传承;更需要与时俱进,让更多人受益。
汉武帝命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可曾想到带回来的胡麻会成为人们舌尖上的美味?
唐玄宗和杨贵妃中秋吃着胡饼赏月的时候,可曾想着从此有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邵芳恭开起铺子时,可曾想着“邵永丰”这个招牌真如他所愿,开到永久永远丰收?
作为衢州麻饼的祖师爷,及其老字号品牌“邵永丰”的创始人,邵芳恭若在天有知,也许应该感谢一位后辈对这门美食手艺的传承和对品牌的坚持。
这位后辈即是本次拍摄的主人公徐成正——非遗项目“邵永丰麻饼”的第四代传承人。
1896年冬,研制出了一种独特的“炭炉吊烤”工艺来做麻饼的邵芳恭,在自家小铺子里挂出了店招牌“邵永丰”,意思是这个店要开到永久,要永远丰收。那会儿正好是瑞雪兆丰年,邵永丰麻饼也日渐成为衢州人心里的一个标志。
那么百年之后的徐成正,又是怎么与邵永丰麻饼结缘的呢?毕竟,徐、邵不同姓,徐家也非麻饼世家,更谈不上子承父业。
这事儿还得从上世纪的70年代末说起。
1979年的时候,17周岁的徐成正招工进入一家面饼店当学徒。而这家面饼店刚从一场波及全国的运动中喘过气来,被政府恢复了它原来的名字——“邵永丰”。
年少的徐成正可能怎么也没想到,从踏进店门的那一刻起,居然就和它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分。
为了恢复邵永丰麻饼的传统制作工艺,面饼店特意返聘了三位老师傅来教习。在这之后的三年里,徐成正一直在当学徒,跟着师傅们起早贪黑学习技艺,与师傅们结下了深厚感情。
看起来简简单单的麻饼,制作过程却相当复杂。
从芝麻的去皮到面团的揉制、馅料的搅拌、面饼的打麻……每一步都藏着门道,需要反复练习。
麻饼的美味秘诀乃“三分面板,七分磨”。至关重要的一步就在于最后的碳烤烘焙,对火候的掌握将最终决定麻饼出炉时的成色、口感和质量。能出色完成这一关的学徒,方可出师。
当喷香诱人的麻饼历经上百道工序摆到人们面前时,直叫人看得口水直流,食指大动。
学成后的徐成正已经可以独当一面,和师傅分班带人做了。
1987年,徐成正决定走出单位,自己开店,师傅们也跟着他一起出来闯荡。
三年后,徐成正在领导的力邀下又回到原单位,挽救颓势中的邵永丰。
这一回去,就是十年。
十年间,中国民企飞速发展,单位在改革开放大潮中面临改制,徐成正成为了下岗工人。
命运辗转,个中滋味,至今难忘。
这么多年过去,徐成正早已和“邵永丰”难舍难分。他不希望“邵永丰”这个牌子因为原单位的消失而倒下,他要重新把它恢复起来,就像当初是老师傅们唤醒了这个沉睡的老字号,而现在,他要带着师傅们的遗愿,靠自己的力量去践行这个使命。
不得不说,历史总是有着惊人的相似。
下定决心后,徐成正在衢州市区摆了一个地摊重新起步,他挂起“邵永丰”的招牌,用十多年的时间,把它从一个小小的店铺,慢慢发展成了一个现代企业。
人生就像放电影,所有的心酸、苦难、压力、挫折,一幕幕尽在眼前,说出来,都成了故事。
但有一样始终不变,那就是邵永丰麻饼自始自终都完全保存着全手工的揉面、打麻和碳烤工艺,并不因时代更迭而舍弃分毫。
我们吃的从来都不仅是一份地道的传统小食。
更是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和流传百年的故事。
松软,酥脆。
入口,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