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到访苏州是十多年前的十一月底,这次故地重游竟又逢深秋时节。记得那时候老城区的青瓦白墙间飘来评弹声,软软的苏州话伴着三弦琴音,透出江南水乡特有的韵味。再次走过平江路,听到河道里传来的摇橹声,总让我想起那天的情景。
到苏州就想要感受慢时光。上午阳光斜照在章太炎故居的砖墙上时,我走进了这座老宅改造的书店。前厅摆满苏州文化相关的书籍,随手翻了几本昆曲画册、刺绣图鉴,还有介绍本地美食的《吴门饮膳志》,光是讲苏帮菜的书就有好几排。
转到后院茶室,要了壶玫瑰花茶。邻桌三位穿着得体的本地阿姨围炉煮茶,轻声细语中分切米糕样的点心。我旁边的木桌上,两个年轻的姑娘对着笔记本电脑低声讨论着,断续听见她们说"评弹传承""语音采样"之类的词。
在茶香里坐了半个多钟头,起身时在前院遇见个短视频拍摄团队。穿一件灰色大衣的女子对拿着摄影器材的同伴说:"看这月洞门的花窗,檐角线条和青苔的搭配,就是老宅子独有的空间美学......"身后拿补光灯的姑娘正调整角度,让冬阳恰好斜斜切过半面砖墙。
第二天清晨踏入寒山寺,晨光正将黄墙照得通亮。风过时银杏枝在墙面洒下跳动的光斑,惹得拍照的游客挤成一团。
转到古钟亭,屋檐阴影把黄墙切成两半,明暗交界处粘着片蜷曲的银杏叶,像夹在旧书里的干花。遇见位摄影大叔猫着腰拍墙皮裂纹,经他提醒才看出那些斑驳竟似水墨山水。
晌午在斋堂要了碗素面。香菇笋片卧在琥珀色汤底,素面也能这么美味。廊下两位学生正对着墙脚临摹,铅笔画出的水渍纹路竟比实物还鲜活。
从寒山寺到西园寺,进门先看到一列长长的队从山门一直排到放生池。这是吃素面的队伍。不远处还有一列买素包子的队伍。排队的人安静地往前挪,从侧面经过听见"要双拼"的低声嘱咐。
放生池边的石栏静静地伫立着,池水清澈见底,几尾锦鲤在水中悠然游动,偶尔激起一圈圈涟漪。秋风拂过,水面泛起细碎的波纹,倒映着池边的银杏树和寺院的飞檐。
最后一缕夕照投射在“离垢地”的匾额上,光影斑驳,仿佛为这静谧的寺院增添了一层朦胧的诗意。银杏叶在秋风中轻轻摇曳,金色的叶片缓缓飘落,与寺院的宁静融为一体,勾勒出一幅秋日禅意的画卷。
傍晚在三塘街被挤的挪不动脚步,听到一位父亲对孩子说:“苏州已经没有山塘街了,现在这里就是一条商业街。”心中不禁感慨,十多年前那古朴的街道风貌已荡然无存。如今的三塘街,与我们走过的许多商业街并无二致,虽是与时俱进的产物,却也失去了独特的风格。
第三天特意穿上旗袍到留园,留园的假山石最适合当拍照背景。站在卅六鸳鸯馆的雕花门边,衣摆被穿堂风掀起一角,竟与廊下漏窗投来的竹影构成一图。留园的假山石是最好的向导,那雕花门窗,水里的倒影每一步都能构图,在苏州园林穿旗袍与景致最相契。
苏州的旅游热度从未减退。尤其是在著名的“三大街”——山塘街、平江路和观前街,人潮涌动,摩肩接踵,几乎迈不开脚步。山塘街的古桥流水、平江路的石板小巷、观前街的繁华市井,依然是游客们争相打卡的热门景点。苏州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古韵,更在于苏州的历史文化的沉淀,以及水与山精巧设计的园林。园林主人对私家宅院的打造,以及体现个人审美,喜好的独有风格,使园林各有千秋。
暮色中的双塔寺褪去游人,银杏叶落入八百岁的地砖缝里。拐进十全街时,赤豆糊甜香勾着人走,寻了两圈没找见藏书羊肉,倒被支硎山房的焖肉面治愈——肥瘦相间的浇头,配着姜丝吃出了陆文夫笔下的旧姑苏。
走了一天也该歇歇脚,随便进入一茶馆,茶室里正放着刀郎的《花妖》,外头屋檐下的铁皮风铃叮叮当当。这大概就是苏州的好——再热闹的地方,总藏着些没被游客占领的角落。就像园林里那些故意修得弯弯绕绕的回廊,非得慢悠悠地逛,才能发现墙角那株结满红果果的南天竹枝子,活像谁撒了一把珊瑚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