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醉吟先生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盛情邀请;是一代枭雄曹孟德觉时间易逝“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长叹;是无数人“只是,那一叶小小的扁舟,怎能载得动,载得动我如许多的愁?”的思乡感慨…我们通过这样的表达方式,提出疑惑,寄托思绪。
有些是自己问自己,却从别人那里得到了答案。
第一问:我们从哪里来?
少时读书我们曾认真严肃地对待这个问题,起初打破了中国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后,眼睛化为日月,身躯化为山脉,毛发化为森林,血管和血液化为了江河,女娲捏土造人的传说。了解了西方《圣经》中,人类由上帝创造,上帝先创造了亚当,后为解决亚当孤独问题,抽出一根肋骨创造了第二个人,第一个女人——夏娃,后两人在伊甸园偷食禁果后,懂得了繁衍的故事。后来,史蒂芬霍金在万物起源中告诉我们宇宙大爆炸的过程,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告诉我们,最初的单细胞生物不断演化为猿类,猿类继而进化为人类。
第二问:人既然知道努力就可以进步,为什么还是会不努力?
这是一条在知乎软件前100位排名的问题,心理学家回答,未来需要等待,一张被称为“延时折扣”的感觉会影响人们,而现在这个鼓励“即刻享受”的时候,很多人缺乏延迟满足的能力。社会学认为,因人为社会人,受周围大的环境的影响,没有比较、没有目标和动力,还有就是方法不奏效,缺乏良性反馈。也有一小部分人对这个问题嗤之以鼻“努力就可以进步”这个信念本身就是很沉重的,因它有一句潜台词:现在,我不满意自己。
第三问:这样做值得吗?
你可能无数次的问过自己这个问题,现实生活中人们做一件事大抵都是会计较时间、精力、金钱等成本的,那不计后果满腔热血的孤勇可能会在青少年前屡试不爽,但一次次的挫败与为之所偿付的代价使你有了顾忌,你懂得了两害相交取其轻,懂得了沙盘模拟,懂得了执行前的方案评审。我们反复问这个问题既是希冀不走弯路,也是期望一击即中。
有些是别人问自己的,可能是想更了解你,可能是需要你的同意。
第四问:你叫什么名字?你的梦想是什么?
这个在中国好声音节目中被汪峰问到烂梗的问题,细想下来,我们被别人用不同的方式问过无数次,入学自我介绍时,班主任曾温柔亲切的问我们,当时我们带着稚气的嗓音,或许低声呢喃或许高亢激昂,或许简洁明了或许别出心裁,最终以自己的方式加入同行者的旅途。关于梦想,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被无数次的提及,你可能曾有过长大做一名科学家、老师、医生的梦想,可能曾立志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可能处于迷茫仍为区别于咸鱼而一直寻找,寻找自己的方向标。
第五问:你可以做我女/男朋友吗?你愿意嫁给/娶我吗?
如陶杰在《杀鹌鹑的少女》一文所写“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作出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这个关于爱情的问题基本无解却又令人心向往之,吴三桂曾冲冠一怒为红颜致使明朝灭亡;钱钟书称杨绛先生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先生朴实无华的《我们仨》细数了他们的爱情;爱斯梅哈儿达与撞钟人紧紧抱在一起的两具尸体让人们刷新了对爱与被爱的权利认知,而这个问题及它的回答就是对爱情最美的誓言。
第六问:吃过了没有?/How’s the weather today?
这两个问题引入眼帘时,脑海中出现的字眼是寒暄,但这样的寒暄温暖亲切且易打开话题。如此别致的中式招呼语起因于中国民以食为天的文化,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方面有自己的体系,仅烹饪方法就有煮、烧、炖、烤、烹、煎、炒、炸、烩、爆、溜、卤,还有各有千秋的中国八大菜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美食为入口,人文情感为出口,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人民对美食的热爱。而位于大西洋东岸的英国,受盛行西风的影响,天气多变,一日内时晴时雨,于是多了沉默寡言之人,当提起天气时竟侃侃而谈;骤降小雨时,伦敦圣保罗大街上行人不慌不急仍迈着从容步伐的景象。
有些是我们虚心请教别人的,这个时候的我们和他们都是最可爱的。
第七问:这道题怎么做?
我们都曾为莘莘学子,在有一支粉笔三尺讲台的教室里听着班主任的谆谆教诲,掌握各个代课老师提出的重点难点易错点,与同桌划着扭曲的三八线,与前后桌嬉笑打闹,受“不学不成,不问不知”、“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的熏陶,曾有无数人为我们传道受业解惑,不仅有可爱的老师、前辈,还有可爱的同学予以援手,有时候做条辅助线给你灵感,有时候整理语法理清你的思路,有时候扔给你化学方程式配比原则,甚至有时候一道题给你几种解题方式,开拓你的思维,令你顿时豁然开朗。
第八问:如何高效做出有质量的PPT/Excel,如何发出一封言简意赅的邮件?
后来我们步入职场,很多事情不再有正确答案,职场小白们跌跌撞撞,有时会撞得头破血流,得幸于在此期间带我们的领导、师傅,因为有他们,我们有问题可以请教,有困难可以求助,有拿不准的主意可以请示,在这样不断请教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提升自己各个办公软件的熟练程度及操作应用,不断处理面临到的奇性怪异的工作异常事件,不断提升自己的沟通表达能力,代替作业与考卷,邮件成为了我们的日常,PPT成为了我们的成绩单。
第九问:是否应该选择创业?
与日复一日,朝九晚五“搬砖”的格子间人相比,还存在一部分商业嗅觉敏锐,行动能力强,对能够拥有/已经拥有资源最大化利用的人在创造着巨大的价值。他们或许通过淘宝、微店、直播间刷流量销售商品,或许走向易入但有“三月死”魔咒的餐饮业,或许选择娱乐行业供人们享乐游戏,或许凭借创意拿到天使轮,或许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进行迭代变革….创业者可以参与,但决定权归市场,大浪淘沙,洗金铅华无数。
这些问题使我们对未曾涉足的领域思考,探索,对现有的状态理论质疑自省,也让我们与身边人分享彼此心之所想,更加了解彼此。在《纽约时报》上有过这样一个专栏文章,《只要你这么做,想爱上任何人都可以》(To Fall in Love With Anyone, Do This)高居其网站当周点击量首尾,做的这件事便为两个人通过互相询问3组共36个问题,实验的结果令人思之甚远,30%的人在聊完这些问题后立即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已经比他们人生中其他任何一段关系还要深。而在隔一段时间后,有37%的人在上课时坐在了一起。35%的人已经开始在约会了。
问题是我们与个体、时间、空间摩擦的衍生物,它陪伴着我们成长,我们引发新的问题,由此产生了我们的问题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