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两拨千斤的知识

买书这个事情我向来是手起刀落,基本不看价格(其实如果是英文原版书我还是会偶尔犹豫一下的啦)。因为这永远是一个稳赚不赔的生意。我花了25.2买了Kindle版的《好好学习》,然后它为我创造的收益不单是现在,到未来都会是难以计算的。
两个星期前我做了第一篇有关《好好学习》的读书笔记(标题:别闹了,你学到的不是知识),这是第二篇,之后还有第三篇。

这是个什么样的知识时代?

成甲在《好好学习》里面提到一点,中国过去30年的社会发展,如果按认知优势来分,有三个阶段:

90年代到2000年是“知识数量构建认知优势”的时代,代表事件如广告业的发展。

2000年至今则是“知识获取速度构建认知优势”的时代,代表事件如很多国内社交、团购平台多参照美国已有的平台(如Facebook, Twitter, Groupon)。

而现在进入的是第三个阶段:“知识深度构建认知优势”。

换个角度讲,以往的社会可以依赖学历、关系、人脉获得较大发展,但在现今科技高速发展、信息爆炸、人与人之间的链接速度越来越快的时代,真正要获得持续的发展更要靠的是深度认知

“深度认知”与“临界知识”

有“深度认知”自然就有“简单认知”。

“简单认知”是根据问题的表象,依靠自己的感受、情绪和经验来分析、理解问题。

例如,

某个团队离职现象很严重,很多人把原因简单地归咎于员工报酬低、领导缺乏管理才能。

这是典型的“简单认知”。

习惯用“深度认知”思考问题的人,则会做出类似这样的思考:

从根本上讲,团队离职问题的核心是什么?影响这个核心的因素有哪些?

然后顺着获取答案:

团队离职问题的核心是成员对团队的认同感问题。

影响的因素可以有:团队的共同价值观及愿景、团队成员的个体需求、团队所处的外部环境等。

接着顺着这些因素再来分析离职问题,才能更准确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所以,“深度认知”是:

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在寻求答案的时候,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

而“通过深度认知得出结论,往往能揭示相似情景中的很多问题。在这些结论中,有些是经过了更为广泛长期的验证,也在更普遍的领域具有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这些结论就是临界知识。”

之前我在文章里提到了很多人错把“信息”当成“知识”。

当中最大的区别在于:

“信息”可能可以让你产生基本的认知,但不一定能让你产生行动。

“知识就是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

而“临界知识”则是在深度认知后,把知识又拉升了一个维度,是:

我们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

例如,斜杠青年埃隆·马斯克经常提到的“第一性原理”,就是运用临界知识思考并解决问题。在别人眼中他的不断跨界,在他看来,是用最基础的原理来改变一个行业。

查理· 芒格说的普世智慧(如:规模效应、边际效应、复利效应等),本质也是临界知识。

是什么在阻碍我们的学习?

我们对“技巧”、“方法”的过度执着在阻碍我们的学习。

李笑来老师之前讲了一个很深刻的例子。

2013年Linkedin的创始人Reid Hoffman公开了他在2004年向Greylock基金寻求B轮融资时所制作的演讲幻灯片,例如其中一张:

Paste_Image.png

有没有发觉毫无美感可言。但结果是他成功获得1,000万美元的投资。

这个例子什么意思?

比起炫酷的PPT,PPT里的内容应该更重要,而比起内容本身,讲PPT的人本身要更加重要。

也就是:

人>内容>幻灯片设计

按成甲的说法,怎么使PPT更好看,反映了我们关注的是“技术效率”。

而考虑所陈述问题的本质,并寻找其解决方案的底层规律,并正确地呈现,则反映了我们关注的是“认知效率”。

追求技术效率的游戏圈套类似于“老鼠赛道”:

我们越努力,跑得越快,要学习的新知识就越多。或者说,表面上我们在努力,其实是在原地打转。

而追求认知效率的人,则是不断运用“临界知识”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为什么“临界知识”能四两拨千斤?

换句话说就是,为什么临界知识能够实现“少即是多”的效果。

成甲在书中提到了背后的两种假设:

第一个假设:很多时候,复杂的世界是由简单的基本规律决定的。

很多人都有感知,这个世界最底层的规律与化学、物理、数学等学科密切相关。

稻盛和夫讲过:面对复杂的问题,要从简单的、基本的原则入手。

动物世界里的复杂群体行为背后也是由简单的规则来支撑。例如,大雁能快速排成“一”字,蓝竹荚鱼群能卷成一个圆环形的诱饵球来迷惑捕食者都是在个体成员遵循简单的规则后做到的。

第二个假设:复杂系统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累加,而是各因素相互影响的动态系统。

著名的管理书籍《第五项修炼》很深刻地讲述了系统思考的问题。书中提到,我们所处的世界并非线性的因果关系,而更像是网络的环形结构。在一个系统里,原因本身可能是结果,结果也可能是原因。

例如:

有的人说,我穷、没有钱的原因是:我能力不够,做不出有价值的事情。

但是更合理的说法是,做不出有价值的事情是没有钱的原因,但没有钱何尝不是做不出有价值事情的原因呢?

当中的逻辑我画了一个简单的流程图来呈现:

Paste_Image.png

这个图如果细看有点残酷,就是你“没有钱”的这个结果,同时也是你“没有钱”的原因。

有一个TED演讲《贫穷的根源》就提到了这个问题。

依赖于简单的因果关系来思考问题本质是一种线性思维,结果是容易把事物内部的各个因素孤立看待,或者简单地进行点与点的连接。这会因为把握不了事物之间各因素间的互动关系,以及抓不到核心因素、关键环节而做不好事情。

所以,查理· 芒格说:

如果只是孤立地记住一些事物,试图把它们硬凑起来,那你无法真正理解任何事物......你必须依靠模型组成的框架来安排你的经验。

什么是“低水平陷阱”?

以下场景,我相信很多人会觉得熟悉:

年初的时候,你订立了一个计划,说我要一年之内读100本书。然后你开始给自己列了一个书单,里面包含了:自己专业领域的书籍,一些通用知识的书籍如心理学、经济学,还有一些工作管理的书籍如时间管理、目标管理等等。

接着你开始有计划地一本接着一本读,而且你很认真、甚至是拼命地摘抄笔记。

年终的时候,你真的读完了100本书。你貌似觉得很有成就感,但也好像内心有一丝丝讲不清楚的空虚感。

如果你也经历过这样的场景,那我想说:恭喜你,你一点都不孤独,因为我也有。

而这就是所谓的“低水平勤奋陷阱”:

读了很多的书,而且抄了很多好的内容,貌似输入了很多知识,但实际上这只是虚假的勤奋。

除非,你在阅读的过程中,遵循了如下的大脑记忆原理:

大脑的记忆原理靠的是将信息与旧经验联系起来。

大脑的记忆原理靠的是将信息与旧经验联系起来!

大脑的记忆原理靠的是将信息与旧经验联系起来!

大脑的记忆原理靠的是将信息与旧经验联系起来!

这句话非常重要!

换句话说,我们记住新知识更好的办法是和已有知识进行联系。

光读书,光做很多的笔记,而不花时间去加工读到的信息,并跟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这就是低效的读书方式。

读书不应该是以追求数量,以读完计划读的书为目的,而应该以问题为导向,去通过读书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发现临界知识并把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

“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读书。这句话是我从《好好学习》这本书里获得的最有价值的概念,对我而言价值千金。

其实,这个概念很多人都直接或间接都提过。例如北大著名的经济学教授薛兆丰也特别强调过这个概念。

而我之前或多或少也是用这个方法来读书,而且回想起来,收获最大的读书经历就是用这种方式。但是遗憾地是,我并没有自始至终地贯彻这个思路,偶尔还是会陷入为了读完书而读书的怪圈里。

掌握临界知识的两个心态

第一个心态是:绿灯思维。

绿灯思维的反面是红灯思维,后者指的是当我们遇到与过去认知不一致的新观点时,往往会触发我们的习惯性防卫,产生的原因是:

基本归因偏差。即我们会把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质疑,理解为对我们自己的否定。

而对付习惯性防卫的最好方法就是利用绿灯思维,积极地考虑新观点里有价值的地方。

第二个心态是:以慢为快。

以慢为快要求我们做到两点:

  • “结硬寨,打呆仗”。

高效的学习是知识融会贯通的结果,而阻碍我们融会贯通的原因在于当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个个“阻塞”(尤其是底层的“阻塞”)时,没能把它们彻底打通。

  • 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

知识的学习也要遵循二八原理,即把80%的时间花在20%的重要问题上面,切忌搞平均主义。

学习的本质是什么?

成甲说:

学习本质上是一个改变我们假设的过程,因为我们的所有决策都是在自己的假设下做出的。

“我们的所有观点、结论,本质上都是一个假设。观点和结论的好坏,取决于我们的假设与事实相符的程度。”

“思考肤浅,也是在某个错误假设指导下行动的结果。”

“学习临界知识其实也就是用更合理的假设来替代我们过去相对不合理的假设,从而让我们的决策质量更高。”

例如,原来我追求的是一个月要读15本书,背后的假设是:只有把该读的书读了,我才有更好的思维跟方法去解决现实的问题。

而现在的我如果不追求一个月读多少本书,而是围绕某一个问题,去找不同的书来看,不一定要读完找到的书。背后的假设是:最关键是要解决问题,至于读多少书,是否每本都读完,这不是件重要的事情。

从另一个角度讲,真正的学习不是量的积累,不是在旧有的大脑操作系统上“打补丁”,而是彻底抛弃落后的操作系统,更换一个真正先进的操作系统。

学习临界知识是用更合理的假设来替代我们过去相对不合理的假设

这句话一个关键的对象是“我们”。

按成甲的说法是,真正的学习知识及临界知识,最方便的教材,是复盘我们每天的生活

复盘每一天的决策都是在什么样的假设下做出的,又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我们要追问问题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自己事后解释为什么。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够知道自己过去的假设是否正确,并考虑应该如何改进,以便在未来以更正确的假设指导自己的决策和行为。

也就是说:

我们当天的决策有哪些?->背后的假设是什么?->由此产生了什么后果?->过程里我到底是怎么做的?

掌握临界知识的三个方法

第一个底层方法是:反思。

反思跟总结的区别:

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

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或者:反思的实质是对假设进行校正。

反思在学习过程的作用:

  • 发现知识误区。

  • 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

也就是反思时主动进行知识的联想与联结,学会举一反三。

  • 检验学习的新知识是否用了起来。

训练反思能力的三个方法:

  • 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

  • 把生活案例化处理。

  • 培养记反思日记的习惯。

第二个底层方法是:以教为学。

所谓以教为学,就是把教别人的过程作为帮助自己学习的过程。

当中最直接的好处是:读书是一种输入方式,而教别人则是一种输出方式。只有输出知识,才有可能内化知识,从而进一步地用来解决问题。

而实际上,教别人还有三个额外价值:

  • 教别人会督促自己发现知识阻塞,进一步打通已有知识。

  • 教别人的过程,是一个强化记忆和认识的过程。

短期记忆转为为长期记忆的关键是不断重复,教别人其实是强化自身记忆神经链的过程,有利于建立长期的记忆。

  • 教别人之后,因为别人往往会提出疑问、质疑和新想法,这会增强我们的认识。

第三个底层方法是: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的误解:

很多人的理解是:刻苦地、有目的地持续训练。

背后来源于著名的:1万小时天才定律。后者来源于畅销书籍《异类》的说法:“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得超凡。”

1万小时天才定律有可能是错的。

书籍《刻意练习》的作者埃里克松提到刻意练习的核心假设是:

尽管专家级水平是逐渐训练出来的,但是关键在于受训者必须通过训练掌握更高级的心理表征,才能真正有突飞猛进的进步。

所谓心理表征,是指我们的大脑在思考问题时对应的心理结构。

其实也就是:元认知

而所谓元认知,是指对我们的思考过程的思考。

掌握临界知识的三个技巧

第一个技巧是:记录。

之所以要推崇记录这个事情,是因为我们对发生的事情是靠大脑记忆的,并不会记录下来。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旧有记忆会不断被新的记忆所覆盖,甚至在一段时间后,哪怕能记住,我们也会不自觉地扭曲解读原有的想法和行为。

例如,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是,利用做时间记录跟自我觉察记录来弥补我记忆中的不足。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已经习惯每天不定时地记录自己在面对事情时当下的情绪、身体反应、想法及相应的行为,还有是以半小时为单位记录自己每天的时间流向。好处是每当我回头翻看我的记录,总有类似这样的反应:

“哇,原来我还有过这样的复杂情绪! ”

“哇,原来我还有过这样的想法!”

“哇,我居然干过这样的蠢事!”
......

太多太多的好处。我经常会觉得,做记录这个习惯,仿佛帮我把时间进行了拉伸,我的一分钟跟别人的一分钟是不一样的概念。有时甚至有一种我把一分钟过出了一天,一月的厚度的非常爽的晕眩感。

第二个技巧是:定期回顾。

回顾的好处,成甲有一句话我很赞同:“回顾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有的人以为过去的事情就已经过去了,不会有什么价值。

但这是不对的。我们过去掉过的坑,犯过的错,如果不去回顾、反思并纠正,它们会在现在、未来再次出现。

而换个角度,对于过去的遗憾,如果我们能仔细回顾,用心对待,然后用新的方式在脑子里重演一遍:是彻底的、非常细致入微地重演每个细节。那当中的效果,难道不等同于我们把过去重新活了一遍吗?然后因为我们的现在其实源于我们的过去,我们的未来源于我们的现在。既然我们用了更好地、更正确地方式重“活”了一遍过去,那我们也必然改变了我们的现在,既然改变了现在,也必将改变了未来。

第三个技巧是:付费购买。

在讲付费购买这个事情时,成甲是这么说的:

“我们努力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增进认知深度。而影响我们提升认知效率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学习内容的数量和质量;二是用于学习的时间。”

当中的矛盾是:想要学习更多知识、包括高质量知识跟时间有限之间的矛盾。
破解的办法也很简单,通过买书来获取更多、更好的知识;通过花钱来“购买时间”。

这就是所谓的用金钱换时间。

李笑来老师有个简单直接的公式:

金钱<时间<注意力

用钱来换时间,对我来说,永远都是最划算的生意。

时间不是自己能左右的,但注意力可以。所以通过获取更多的时间,来增加自己的注意力,然后把有限的注意力放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由此来产生更多的金钱。道理何其简单,只是不是每个人都能算清这笔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254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875评论 3 38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682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896评论 1 28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015评论 6 3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152评论 1 29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208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962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388评论 1 30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700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867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551评论 4 33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186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901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142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689评论 2 36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757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在如今的工作和生活中,“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成了我们的追求目标。我们都希望在短期内速成,什么“21天成就xxx”、...
    think12阅读 2,938评论 9 38
  • 简介 因为认知的不同,人们活在各自的平行世界里! 这本书是成甲打磨三年的力作,值得一读,干货满满,刚开始豆瓣评分高...
    大雄作品阅读 1,280评论 6 11
  • 看完本书最大的惊喜是它承接了查尔斯·范多伦的《如何阅读一本书》。 理由:查尔斯·范多伦虽然也提到了阅读的深层意义:...
    品牌研究的西西阅读 4,699评论 0 13
  • 上班第二天,仿若好几天。初入社会这座大学堂,我真的是比过去20年学的都认真。若是我投的是上海的实习,或许不会见识到...
    楚门jy阅读 301评论 0 0
  • 还记得和好友去云台山,是在去年的四月初。那时候山还有点秃,人也不算太多,于我们而言实是一大幸事。晚上住的地方,是在...
    艾叶里阅读 304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