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为了让他过的更好?还是活的更好?
担心孩子在社会竞争中被淘汰,也担心孩子受到社会的冲击。
想一想:自己教育孩子的最终目的到底是什么?为啥养孩子?
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彭凯平指出:我们教育的核心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闪耀出人格的光辉,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最灿烂的生命沉淀。
我觉得:养育的核心是文化传承、经验沉淀、财富积累、要传皇位。让孩子能过的最大的手到擒来。
《儿童积极心理学》:“对孩子而言,“心理幸福感”会让他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以及自己能做什么,他可以发挥自己的潜能,积极主动地创造属于自己的多彩人生。
如何让孩子觉得幸福?以谁的观点说孩子幸福?孩子幸福是要的长远幸福还是眼下的幸福?孩子起步阶段幸福重不重要?以后自己需不需要孩子帮助?是为了民族养孩子,还是为了家庭养孩子?
我们应该主张对人性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考虑孩子如何更好地发展、生活,让人学会分享幸福、创造快乐,使其具有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保持生命的最佳状态。
在家中,积极参与体验式地陪伴与理解孩子,教会他们保持良好的状态,积极、自信、勇敢地面对生活,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一)给孩子一个无公害的生存环境
孩子重要?还是赚钱为他铺路更重要?还是两者都不兼得确不放手硬抗重要?现实总会给我们更多选择,以至于我们选择恐惧症。要知道快乐的品质通常是自幼逐渐形成的,与家庭氛围和家庭教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家庭是孩子最强大的支持系统,家庭支持系统不仅包括物质支持,还包含情感支持和信息支持。积极的支持系统能让孩子感受幸福、缓解焦虑、应对压力、发挥潜能。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孕育成功,孕育养成,与未知对抗。所以让孩子在孩童时还是孩童,就是保持了原生态无公害的生长。
(二)发现最美的一面,催眠成功放大陪增
任何一个人都有积极向上的一面,每个人都可以从另一个观点找到其超绝的潜质,每个人都有自我发展的潜能,面对逆境时也能自我恢复,即使是再令父母头疼的所谓的“问题”孩子也有闪光点。优评肯定他的努力,欣赏他的态度,鼓励他的创意,赞美他的坚韧。持续关注孩子身上正向的潜能和特质,孩子便会在心灵层面接受鼓励和认可,进而自觉成长、发生变化。
提供环境激发孩子该方面的潜能。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把一件事情做好了,家长应该及时表扬他,让他们感受到取得进步、获得赞赏的喜悦,这样就会起到强化的作用。
主角光环,无限放大,垂直发展,达成爱好习惯,持续完成微小成功,用量变策反质变。
(三)孩子家教素质
言传身教,说到做到,一言一行孩子都能复制粘贴到她的备忘录里。用实际行动激发出人性中的那些美好的品质,如宽容、责任、利他等等,人就会感受到快乐。重视孩子优良品质的培育。引导孩子从小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懂得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孩子在帮助别人、履行职责的同时,也会感受到自身价值得到实现的满足感。教会孩子如何做人,教会他老祖宗口口相传的礼仪道德,教会他们如何用心灵感受生活中的善与美,激发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一种爱的情愫,让他们在良好品格的形成中体会到快乐。
全家总动员活动,引导孩子参加家庭义务劳动、社区公益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借助感恩实践、角色互换等家庭活动营造积极的家庭文化氛围,丰富孩子积极心理品质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让他体验才能知道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教育,体验不行就换实操。
(四)告诉孩子:没事不找事,有事不怕事,来事能抗事
敢于亮剑,永争第一。拥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铸就什么样的人生。养成孩子积极心态的培养,帮助孩子多体验正面、积极的情绪,减少负面、消极情绪的体验。
给孩子贴标签,规避无意识语言。积极心理学下的社会标签论指出,社会上有一些固有化的思维模式或刻板印象,它从外界给个体贴上正向和积极的标签。该说一些话语,“如果你这次努力去做了,就不会后悔”“如果你相信自己,就一定能做成”“如果你想开心的笑就笑,因为你是一个人”。反复使用这样的正面标签,容易让孩子产生更多正向的情绪,总是对自己很满意。初生牛犊不怕虎,只有不断的亲身安全的测试才能知道教训得深刻。
其次,培养孩子逆熵,能够触底反弹,只有失望过才能勇往直前,当孩子还小的时候,他并没有多少主观能动性,一切就看父母洗脑工作做的怎么样,没空去给自己孩子灌输思想的,自然有其他思想进去,毕竟一张白纸,谁都想展示一下自己的高超画艺,可时间不允许,所以孩子成了涂鸦。
(五)别觉得你尊重他,他就懂得尊重
当家长就要有家长的样子,这是中国,别提不打他,小树不扩不直溜!只有让他知道国情家规,才能成方圆立乱世。
当然,每个孩子都希望和父母有良好沟通,父母也希望和孩子有良好的互动交流。但良好的前提是你入我心、我顺你意。不然三句话就该动家法了,实在是忍不住啊!
想着要尊重孩子,以免他在外面不知道尊重的意义。但事实上,他需要知道的是家里有老子在,他自己看着办。关注他的内心感受和内心动态,要重视他不断变换的想法,将自己的意愿用偷梁换柱、暗度陈仓、苦肉计等的方式变成他的意愿。孩子逐渐长大,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有自己的内心世界、独立的意向与做人的尊严,父母要设身处地地从孩子的立场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才能潜移默化的将意愿变为她的行动力,这样才能进入孩子的内心,从而和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才能为孩子成长营造一个舒适、和谐的氛围。
时代变迁,老子们也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顺应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教育、激励、引导孩子自主成长,既要相信和尊重孩子,又要注重建设积极氛围,让他觉得一切都是自己的决策,一切都是自己自由的选择,既要关注孩子的积极体验,又要培育孩子的积极人格,让孩子一生都可以拥有自信、勇敢、乐观生活的能力。不断的实现我希望的样子。
为了我的不设限目标的理想,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