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太恶心了。”——罗永浩这一句话,像一勺滚油泼进热锅,“滋啦”一声,炸出了中国餐饮业最不愿面对的真相。
他刚下飞机,走进西贝,本想慰劳一下疲惫的胃,结果一餐饭吃出了“预制焦虑”:菜是热的,味是平的,心是凉的。不是味道不好,而是——这顿饭,像极了在便利店加热了一份“高端版料理包”。
于是老罗怒发微博,直指要害:不反对预制菜,但不告诉顾客,就是欺骗。
这话听着刺耳,可道理通透得像玻璃。你卖的是“现炒锅气”,收的是“匠心溢价”,端上来的却是中央厨房流水线上的“标准化复刻”——这不是欺骗,什么叫欺骗?
网友立马炸锅。有人说:“西贝挺干净的,适合孩子吃。”也有人反问:“干净≠现做,你确定你吃的不是‘加热的艺术’?”
其实早在去年,西贝合伙人就亲自下场拍视频,信誓旦旦:“只有馒头是预制的,其他全是明档现做!”画面里厨师颠勺、火焰升腾,好一派烟火人间。可问题是——镜头前的“现场感”,能代表全国几百家门店的日常吗?
今天西贝客服又出面澄清:“牛大骨是现煮的,莜面是手搓的,蔬菜是新鲜的。”听起来诚意满满,可“现煮”和“预制”之间,往往只隔着一个“半成品”的灰色地带。
比如:肉提前腌好冷冻配送,酱料工厂统一调配,大菜预煮到七八分熟再冷链运输——这些算不算“预制”?
按六部门最新定义,只要需加热或二次熟制后食用的工业化预加工菜肴,就算预制菜。而那种“切好洗好但没下锅”的净菜,不算。中央厨房配送给自家门店的半成品,也不算。好家伙,这一通操作下来,“预制菜”的边界,比川菜的火候还难掌握。
难怪有网友调侃:“照这标准,我家泡面也算预制菜,毕竟面饼是工厂做的。”可笑吗?可笑。
但正因定义模糊,才给了商家“文字游戏”的空间。你说我用预制菜?我说这是“中央厨房标准化管理,保障食品安全”。你说我不透明?我说菜单没写“现炒”,是你自己脑补的。
这就像你点了一份“手擀面”,端上来的是机器切的;点了一份“活鱼现杀”,结果是冰鲜配送的——不是违法,但总让人觉得,被聪明地绕过去了。
罗永浩要的,从来不是“禁止预制菜”,而是“明示”二字。你用可以,但请大大方方写在菜单上:“本菜品为预制复热,风味稳定,效率优先。”让消费者自己选:要锅气,就去街边小馆;要效率,就来连锁品牌。各取所需,童叟无欺。
可现实是,多少餐厅一边收着“现做溢价”,一边端着“料理包热菜”,嘴上说着“匠心”,心里算着成本。这哪是做生意,分明是拿消费者的信任当免费调料。
去年六部门已明确: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中消协也点名批评:不告知=损害知情权。可至今,有多少餐厅主动标注?凤毛麟角。法律没强制,商家就装睡,而消费者,只能靠味蕾去猜谜。
有人说,预制菜是趋势,是效率革命。没错,工业化让餐饮更稳定、更安全、更便宜。可问题是——当“工业化”悄悄替换了“烟火气”,却还打着“现做”的旗号,这就成了时代的黑色幽默。
我们不反对科技,但反对隐瞒;我们理解成本,但拒绝欺骗。
老罗这一筷子,挑开的不只是西贝的锅盖,更是整个餐饮业的“透明困境”。
未来的餐厅,或许真该有三类菜单:一类写“全程现做,慢工出细活”;一类写“部分预制,高效出品”;一类写“全链预制,风味如一”。
明码标价,明示工艺,让顾客为味道买单,而不是为“想象”买单。
毕竟,吃饭这件事,可以没有米其林的仪式感,但不能没有最基本的——知情权,和被尊重的感觉。
否则,再香的菜,也遮不住那一丝,名为“欺骗”的馊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