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鲜花与嘉宾,没有领导讲话和文艺演出,有的是孩子们真诚的欢呼与热烈的掌声。2018年1月21日,著名书法教育家周志伟先生以“为爱同程育新人,文化自信扬国粹”为主题的华夏巡回演讲,在北京悄然拉开序幕。会场是三河市第六小学和燕灵路小学的公益书法讲座课堂上。
选择这样的场合是周志伟先生觉得这样做有意义。因为这两所小学为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开展了公益性青少年原创诗词学习活动。通过学习,同学们能创作出几十篇甚至上百篇的诗词。尽管诗词写得还很稚嫩,但学生们兴趣十足,创作踊跃。周先生说,如果孩子们把自己写得诗词用自己写的书法展现出来,就更能提升孩子们的自信心。
周志伟先生从事书法教育已有数年。2013年3月,由他创办的九和庄公益书法讲堂成立,“广大高明,不离乎日用。”为使学员坐能论、起能行,并得到系统的、纵深的指导,周志伟先生根据学员具体情况和个人目标,设计课程和进度,帮助每位学员发现并发挥自己的书法潜力。周志伟先生说,我们书法教育的目的,不是让人当书法家--当然能当上更好,而是让整个社会,人人都能拿起毛笔书写汉字。去书法的文人化、神秘化、小众化。练习书法,首先要会写汉字。汉字,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说,是我们的文化之根,思想之本。因为每一个汉字都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更凝固了一种民族思想与精神。
一般来说,书法人才的成长须有观、临、养、悟、创的漫长过程。周志伟强调,我们重点在培养大众的书法兴趣,先要敢写,敢于拿起笔,体会书法带给我们的快乐境界,直抒胸臆,表达情怀,然后循序渐进,博取众长。那些过往的伟大书画家比如王羲之、褚遂良、颜真卿、陈继儒、唐寅、八大山人等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可观史学书,让许多人望而生畏,无从下手。唐代李世民说:“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吾之所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徐浩也说:“初学之际,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北宋黄庭坚说,肥字须要有骨,瘦字须要有肉。元代陈绎曾讲,字之骨,大指下节骨是也;字之筋,笔锋是也;字之肉,笔毫是也。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明代项穆说,人之于书,得心应手,千形万状,不过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若而书也,修短合度,轻重协衡,阴阳得宜,刚柔互济。到了清代更是人才辈出,妙语绝伦。清代王淑云:作字如人,然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备而后可为人,阕其一行尸耳。朱履贞说,书有筋骨血肉,前人论之备矣,抑更有说焉?盖分而为四,合则一焉。分而言之,则筋出臂腕,臂腕须旋,旋则筋生;骨出于指,指尖不实,则骨骼难成;血为水墨,水墨须调;肉是笔毫,笔虚圆健。血能华色,内则姿态出焉;然血肉生于筋骨,筋骨不立,则血肉不能自荣。故书以筋骨为先。
针对周志伟先生教学特点,他解释说,如今是信息化数字化时代,教学一定要有我们的时代特征。我把数字化和转换思维所得出的技巧融进书法的教学是首创的,是前人少见的。审美有层面之分,所有不同的意见都是可以理解的,但用作品说话当属千古不易。
通过多年的教学,周志伟先生已经是桃李满天下,公益讲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许多人因为参加学习而改变了生活。有鉴于此,周志伟先生在文化兴国、文化自信的强国思想引领下,决定发挥自己的特长,服务社会与大众,让更多的人爱书法、爱国粹、爱中华。(文图/刘永彬)
作者简介:刘永彬,字若愚,号福缘。曾在国企新闻处做编辑,记者,擅长写专访和人物通讯。以新闻报导《我们见到了总书记》在业界崭露头角,九十年代和同志合作的长篇通讯《直挂云帆济沧海》与人民日报,新华社文章并列获全国医药好新闻一等奖。前半生还做过职业经理人,金融投资顾问等职业。现就职于中国发布网,任副总编辑,业余研究东方文化,做自己喜欢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