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风气
现在这个社会是个快速发展的阶段,而中国先如今是更迅速发展,2015年全球收益达383亿美元,其中中国达68亿美元,较上一年增长了近五成;2015年中国人买走尽全球一半的奢侈品。
中国是大国,又是一个强国
(一)
文章
我现在所见的,大量转载,浏览的文章大体有以下几类。
(1) 技能,知识点
(2) 小说
(3) 生活励志实例
我刚开始接触这海量优质文章时候,深深被吸引了,我渴望学习到那所谓的管理学,心理学,时间管理学,我更是深深被那些在外打拼的同胞打动,极力奠基自己的功力,希望有一天能走向和他们一样的方向,小说更不用说,显的真实又矫情。文章真都很好。
后来我自己开始写作,每天一篇,写过风景,经历,写过梦境,类小说。大概写了有半个月后,我可以理解了,也接受了—作为一个写作之人,只要码字就会习惯性把文字绑架,细节处取巧,环境处粉饰,感情被放大。
对一个刚写作的我来说,这些细微之处的反复推敲,我是不可避免的。我只有把内容所包含的细微放大,让读者感受更深,这之后我才可以收回来,就像读英语,把音量放大把所有内敛的东西都放出去,然后再收回来才是最对的。
所以现在得以一个结论,这样的文章是写给自己看的,用来练文笔的,不可信,不可入。
理由如下:
从前没有网络这样传播如此快的工具,学者写过的文章,好的坏的都是堆积自己房门,而只有把真功夫练实在了,达到信手拈来,随时满腹经纶。这时候人们不得已只发现他更多才华,而那些藏在风霜里的文章才得以流传。
这样的才华,是实打实的。
而现在,网络传播如此之快,我也恨不得就花一周时间发表一篇反复推敲的文章。《朴槿惠》这篇文章我查过资料,记过笔记,看过传记,但也只用了一周时间。我之所以发表是因为,我需要锻炼自己的文笔,我规定自己每周发表两篇整块文章。
但是出乎我意料之外,它的浏览量达到7000多。而我完全没准备好,我甚至没来得及再看一遍朴槿惠自己写的传记。
我必须简明《朴槿惠》这篇文章,它是碎化的,没经过我再多深入的了解,没有太多扎实的认识。
(2) 技能
现在这个社会不知道怎么了,有太多人积累出来的技巧,方法,这是对的,不对的是更多人们选择看,心学但实际就只是看,不断浅尝辄止。
做事需要方法,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我承认,有时候耗时再多的无用功也比不上一个技巧来的快,我练字的时候,花了半年自己练习比不上练了一个月一个有经验人告诉我的方法,再多时间的练习演讲比不上短时间内老师亲自教导你。
是,我承认,这是对的。
那老师,那总结这些经验的人怎么来?那些古人从一无所有到滔滔绝伦怎么来?
环境太好了,总可以随手得一果子,但这果子是别人的,尝不出来味的。
所以,关于技能方面,再简明的文章对你也只是昙花一现,别收藏那么多了,别以为你看过你就拥有了。
学会,做吧。选一个你觉得能坚持下去的,能助你有心成长的方法做下去,别再问别人要怎么做了,你会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的,你会学会的。
方向给你了,时间你有了,埋头练下去,你总会有你自己的收获。
景色
前些日子,去了一趟丹东,呆了两天。正是三月寒冬的丹东,微冷干净。
(一)
到了丹东,找了一家离鸭绿江不远的旅店,行李放下我就跑出去看鸭绿江了。
中午到的丹东,吃过饭找了一家离鸭绿江不远的旅店住下,我们进到放假把行李放置好,躺了一会就往江边去了。
中午到了丹东,找了一家离鸭绿江很近的旅店住下。到旅店,办完手续把行李放下,最后躺在床上休息,等散去坐车的疲乏,就心急想去看鸭绿江。
江边的风吹起来很温柔,力度却不小,把发丝吹的凌乱,然后轻拂过脸庞。沿着鸭绿江向前走,看看对面朝鲜,看看丹东城市建筑,一个黯淡,一个繁华。天还是白朦朦的,白里透着蓝,流着丝丝的白云,空气清凉。光照在江面反在眼里,很晃眼。靠丹东的江面上,有一小群野鸭子正嘎嘎嬉戏着,灰黑灰黑的身子,用翅膀挠挠痒,动作敏捷又轻巧,有时候一扑腾冒进水里,水荡起涟漪,接着又吐出泡泡,快速向前游动去。一只、两只…野鸭子接连游走,朝着阳,向着远方,前方撒在空气里的白光晃在水里,银银闪闪,一波浪一波浪,水波粼粼,如果可以用人来形容他们,他们就好像远走的游子,活得自在潇洒,四野是他家。
等到夜晚,来到断桥下边,看看鸭绿江风景。明月高挂,透着清澈的月光,洒在大片水面上,倒影在水面,一股高处不胜寒,深凝又寂静的河流淌过心间。正是每月的十六,水里的月影像一个无线网信号的标识,一价一价白色的弧线,伴着风一闪一闪的。天亮倾洒出来的密麻光线照亮了四周,寂静不说话,此时丹东夜景正美,安详,舒心。
等到了天黑,断桥上有一段时间是亮着彩灯的。 断桥最美是彩灯的协调。
断桥的外围周边是鲜亮的黄灯照亮,桥上两旁的纹路图案建筑为黑色的,黑色的夜空,借着周遭的光线,可以看得见深邃的纹路,蕴藏着漫长岁月的历史,沉淀着故事。桥下面是横粗的柱子,连着水和桥,沿着柱子最上边,桥的下面也是连着几个小小的黄灯,叩着向里,对着灯的部分被照的发白,黄灯的余光竖竖延伸下去,光线到了柱子的3/1界限便模棱两可,就像化学中元素分析谱的线。再往下,就没了,就剩下黑色江面上看得见灰色的柱子,厚厚的灰色,有些深沉压抑,好像民国时期战争那种灰色的格调,有韵味。
(二)
丹东的城市偏古老。窄小的过道,向上的道路,往远处还看得见大山的虚影,路两旁是高大茂密的树,壮实浓密,楼房是有些残破有些古久。但这样的风情总给人一种踏实,纯朴的感觉。
走在丹东站附近,正向一个悠长的洞口里去,洞口在不远处有一个拐弯,这样就看不见洞口的尽头,只能看得见洞的墙,在胶黄胶黄的灯光下,熠熠生辉。
走到一棵树下面,左手边是车流不断的马路,阵阵嘈杂,右手边是乳白色掉了墙皮的围墙。树枝挂在我头顶上,我微微仰头,满眼看见的是层层细枝树叉的缝隙。正是冬天,枝上光秃秃的,只有一节一节的叶脉突兀出来。清晨的阳光正烈,红红的太阳照的人睁不开眼睛,只能感受到大把大把温柔的光从层层树杈缝隙,从车子马路,建筑里扯过来,罩住我,我被光围住了,除了身后微凉,剩下满是阳光。我想看一眼太阳,可是本能的举起手来,挡住睁开的眼睛,又岔开手,偷偷看着红彤的太阳,眼里是晃了眼后的晕彩… 再往前走一步,一些树枝正好挡住了好远的太阳,眼睛挣得开了,丹东全都是明亮的,清晰的树枝,建筑,车子,马路,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