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遇到叔本华之前,我以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感同身受我的痛苦。
人们总是劝我,你瞧,有蓝天白云,有那么多好吃的,还有那么多人爱你,你要多想想那些快乐的事啊。
我可以刻意去感知快乐,但我的痛苦却无法消失,它一直都在那里,像影子一样如影随形。
在人人都寻找快乐的时代里,我不能接受自己的痛苦。但叔本华却说,痛苦就像是“一条航船”的“压舱物”,没有它,你的生命之船“就不能保持平稳,因而不能照直行驶。”
这句话像一束来自外星球的光线,穿越时空照亮我黑暗的心灵。
是啊,正是痛苦,把我们牢牢地压在地面之上;也正是痛苦的存在,才不至于让我们的人生之船被大浪掀翻。
之前我看到一个国外的新闻,说是一位小朋友因基因突变感受不到焦虑、害怕和痛苦,他一直活得很快乐,但后来他兴奋过头,直接从二十几层楼上跳了下去,年轻的生命嘎然而止。
我想,这便是痛苦的积极意义吧,它并没有很好,但也不算很坏。
还有很多人对我说,人生本来就很痛苦了,能不能不要再谈痛苦的事?好像痛苦是一个很负能量的东西,谈了只会让人不开心。
每次听到这样的言论,我只觉得不舒服,却不知如何回应。
但叔本华直接地指出:常人不懂痛苦,而且还总是想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扭过头、遮起眼睛不去直面痛苦,这才是最荒谬的。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的自我欺骗,明明世界的本质和真相就是痛苦,但我们还要闭起眼睛不去看这个世界的真相。
我们以为不去谈它,它就会不见吗?这只是典型的掩耳盗铃而已。痛苦就像扎进肉里的小刺,虽然可以对它视而不见,但隐痛是存在的,它影响我们的生命质量,一直影响。唯有直视它,面对它,研究它,才有可能超越痛苦。
我对痛苦的态度从来如此,我要做那个皇帝新衣里的小孩,把人们最不愿意面对的东西拉到台面上大声表达。
也正是因为痛苦,我才去研究痛苦的成因,从生理到心理,再到身心灵,到信仰,进而现在又遇到叔本华。
这算是痛苦带给我的力量吧。
而叔本华曾写下这样一段文字:“在我十七岁时,只受过最基本的学校教育,就同古代印度的佛陀在他年青的时候一样,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病、痛、老、死的悲苦。”
原来我们都因痛苦,追到了佛陀。最后他上升到哲学,而我一切未可知。
叔本华在对痛苦上的成果是,
他将痛苦的根源归因于人有肉体。而人的肉体有两个基本的特征,一是它要活下去,就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欲望。光是吃喝拉撒这些肉体的欲望就已经够多够烦的了,更别说高级的精神欲望。
第二个特征,就是它总是有限的,无论从时间、空间还是能力上来说都受到各种各样的明显的限制。
人不能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也不能想活多少岁就活多少岁。所以这也就决定了人没有办法一劳永逸地满足所有的欲望,因而注定要在追求欲望的无尽炼狱之中不断挣扎。
读完《世界作为意志与表象》,你才会明白叔本华想要表达的便是:“万事万物皆苦,无时无刻不苦。痛苦才是世界的真相,痛苦才是生命的真义,因为这世界本就是一股盲目的意志。”
多么痛的领悟!
我曾说生命如此痛苦,就像那个小女孩问杀手里昂一样:“世界总是如此痛苦吗?”“是的,总是如此。”所以我要追寻快乐。
但叔本华却又毫不留情的拆穿我:“一旦我们到达我们的目的地,我们就将远离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正如我们发现的那样,是愚蠢和邪恶的。”
这一句话几乎道尽了痛苦的真相。
生命最大的荒谬性莫过如此:一边追寻,一边远离。
一切都回不去了。
这是我常常有所感悟的一句话。就像我追到了哲学,心灵并没有更清明,反而世界在我眼前越来越庞大,越深邃。
我对世界的感觉,再也回不到从前。我也再也不是那个遇到小事还可以傻乐傻乐的人了。
更重要的是,当我在追寻快乐的时候,我已经在远离快乐了。
快乐是不需要追寻的,它需要感知。
叔本华说:“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 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老师说他这话说得过于自负了,我倒觉得,是这个时代配不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