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孩子玩过“橙色犀牛”的游戏吗?

图片来自网络


今天儿子做作业效率很低,拖拖拉拉,正确率还不高,尤其数学作业被老师打回来两次,不是漏做了题目就是看错了题目,我虽然没说什么,却一直眉头紧锁。

他眼见我脸色不好看,预感要火山爆发了,赶紧问我“妈妈,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我被他问住了,忙问他是什么,他说是“国际不打小孩日”。我一听他说完就噗地一声笑出声了,随即怒气消了一大半,嘱咐他认真重写之后这事就算过去了。

忘记是从哪一年开始知道这个节日的,但我知道孩子们肯定要比家长们记得更牢,否则 今天也不会是儿子“别有用心”地提醒我,让自己成功地躲避了一次责骂。

也许有的家长会认为这个节日纯属多余。让我们来看看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吧!

“国际不打小孩日(International Spankout Day)”,最早是美国反体罚组织“有效管教中心于1998年发起。它的英文名称中spank一词俗称“打屁股”,所以有人也将它中文译“无巴掌日”或“拒绝体罚日”。全世界已有上百个国家其民间组织参与此盛事。设立“国际不打小孩日”目的是为了宣传反体罚的儿童人权观念,引起社会的重视。

对现代父母来说,“打孩子”也许是最不被认同的教育方法,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然而,从没打过孩子的父母恐怕很少,只有“十全十美”的父母才能做到绝对不打孩子,可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的父母呢?

毕竟大多数的父母都只是普通人,情绪激动之后,被怒气冲昏头脑,什么理智和道理都会暂时被抛到脑后,用冲动和暴力简单粗暴地对孩子进行所谓的批评教育。

网络上家长虐待孩子、暴打孩子甚至失手将亲生孩子打死的案例更是屡见不鲜。可见,家庭教育中的暴力问题其实还是颇为严重的。

当然,管教孩子的过程中,绝对的好家长也是不存在的。孩子做错事情,言语上的批评和行动上的惩罚在某种情况下甚至是必须的。家长的目的是要正确对待孩子的错误,更要清楚自己要如何引导孩子正确认识错误,并找到合理恰当的方式,让孩子知道纠错的方向和努力的意义。

在儿子幼儿园大班的时候,我在表姐的带领下听过一次家庭教育讲座,里面提到了一个“橙色犀牛”的游戏,就是当妈妈们要对孩子发脾气,而孩子已经觉察到妈妈的情绪变化时,赶紧对着妈妈喊“橙色犀牛”,这是孩子对妈妈发出的讯号,告诉妈妈他已经知道错了,请让妈妈冷静,不要生气,不要发火。

这个行动是美国一位妈妈茜拉·麦克瑞斯提出来的,她有四个孩子,养育四个孩子的压力让她在家里经常大吼大叫,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她认为要改变这种局面,于是对自己提出了一项挑战活动,那就是一年之内不许对孩子吼叫,她还给这个挑战取名为“橙色犀牛”。

犀牛是一种天生沉静和安详的动物,但是当受到挑衅的时候,犀牛会表现出攻击行为并猛地冲出,这就是灰色犀牛,是动物。而橙色犀牛是意志坚定且充满活力的人,当受到挑衅或被激怒时,不会选择用言语指责,而是保持冷静、关心和温和。

“橙色”代表能量和意志力,而“犀牛”代表沉着和镇静。回到家后我跟儿子说了这个游戏,他乐不可支地说要和我多玩这个游戏。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他一天中要说上好几次“橙色犀牛”,我也在儿子一次次的喊停中学会了慢慢地调整自己的情绪,脾气真的越来越好了。

后来儿子喊的机会越来越少了,我和他的对话和交流基本都是在平等和平和的气氛中进行,偶尔也会争吵,但都没到冲突和激烈的程度。

心理学专家分析,那些对孩子怒吼的父母其实缺乏了一种觉察和整理自己情绪的能力。不管是言语惩罚还是体罚孩子,在那么说和做的时候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个情绪失控的孩子。他们不知道此刻自己内心发生了什么,只觉得“嗡”的一声,自己的大脑就被一种叫“情绪”的东西完全占据了。

换言之,这种父母有一个“没有理智的身体”,其实也不想打孩子,但是情绪来了就是控制不住,或是找借口为自己的情绪开脱,这无疑会换来孩子更多的委屈和愤怒,使亲子冲突进一步升级。

我觉得“橙色犀牛”的口号正是孩子和家长之间开启新的沟通模式的开关,家长们不妨和孩子一起试一试,当亲子沟通受阻和不顺时,当对话情况不妙时,确实需要点什么来缓和改善一下局面,那就让孩子大声地喊出“橙色犀牛”吧!

每一天都可以是“不打小孩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