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孝经》每天一篇之三二(诸侯13)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周末只要是有空闲时间,就抢着先完成属于自己的“日行一善”旅行,读书学习并翻译一段古文句子,力争多多实现每天进步一点点的诺言。

学生曾子问:“关于诸如慈爱、恭敬、安亲、扬名方面的道理,我们已经听您讲过了。请问您为人子女的一切都得听从父亲的命令,这就可以说是真正地孝吗?”孔子先生回答说:“你这是什么话!你这是什么话!在古代的时候,主张的是做天子的若是有七位直言谏诤的臣属,即便他是不懂得君道,也不会失掉他的天下;做诸侯王的若是有五位直言谏诤的臣属,即便诸侯他不懂得王道,也不会失掉他的国家;做官卿大夫的若是有三位直言谏诤的家臣,即便大夫本人不懂得官道,也还不会失掉他的职位;普通的士人身边若是有直言规劝的朋友,那么他自己也不会失掉美好的名声的;如果一个家庭里做父母的能够坚持真理、劝谏父母改过的儿女,那么他们就不会做出不道义的行为的。假如父母有不义的行为,为人儿女的不能够不做劝谏。如果一味地只是顺从,这就是陷父母于不义之地了。如果我们的父母、领导、朋友有不道义的行为、不正确的观念,我们就当然要劝谏。所以说一味地盲从父母的号令,怎么能够称为是真正地孝呢?”

这段话宛如一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我们对“孝道”的刻板认知。它清晰地告诉我们,真正的孝顺绝非盲目地服从长辈,而是一场饱含敬意的守护之旅。在该劝谏的时候,我们必须鼓起勇气,提出正确的建议。

孔子接连两次发出“是何言与”的强烈反问,这声音如同一记响亮的警钟,振聋发聩。倘若仅仅把孝简单等同于听话,那无疑是对孝道真谛的严重误解。他逐一列举天子、诸侯、大夫、士人各个阶层都需要“争臣”“争友”,其深刻用意在于表明,无论地位高低,每个人都需要有能直言不讳指出自己错误的诤友。

其中,“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这句话尤为深刻。它将子女的角色从被动的接受者,提升到了主动的守护者高度。我们不妨想象这样一幅画面:当父母即将踏入错误的深渊时,那个勇敢站出来,以温柔方式进行劝诫的子女,并非是在与父母对抗,而是在用心守护他们的名誉与品德。这种“劝谏之孝”,既需要过人的智慧,又需要非凡的勇气,它要求我们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始终保持对父母的尊重。

即便在当今时代,这种理念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真正的孝,不是对父母的话言听计从,而是在充分尊重的基础上,帮助父母避免做出错误的决定。这,恰恰是一种更为高级、深沉的爱。这就好比给心爱的汽车,不仅要安装强劲的油门,更要配备灵敏的刹车。适时劝阻的孝道,就是守护家庭平稳前行、不偏离正轨的重要安全装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
    小隐居士阅读 33评论 0 1
  •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 恭敬 安亲 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
    5731df060699阅读 10,795评论 0 0
  • 第一章:开宗明义[https://xiaojing.5000yan.com/xj1368.html] 仲尼居,曾子...
    安负卿阅读 1,040评论 0 1
  •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
    云手a阅读 5,610评论 0 14
  • 谏诤章第十五 【原文】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
    星星点灯_cym阅读 4,292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