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何秀华
钟南山教授说,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当前,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的各种信息铺天盖地,真真假假,众口不一,难分难辩,心理强大的人能平静面对,而心理素质薄弱人,就会出现恐慌焦躁,心神不宁,一根针掉下来的声音,超过飞机从头顶飞过的轰鸣,这种过度反应,需要做一些适当的调整,以期达到内心的成长。面对突发事件,作为一名普通老百姓,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既科学预防疫病又缓冲压力,化解不良情绪呢?
首先是提高认知度,增强掌控感。认知模糊会使人恐惧,传染病流行有三个环节:一是传染源,目前,新冠肺炎的传染源是,已经确诊的病人,和隐性感染但还没有表现症状的人。二是传播途经,就是通过飞沫呼吸道传播,或者通过手接触病毒,经粘膜、消化道、血液等其它途径传播。三是易感人群,主要是老、弱、病、残、孕这一类抵抗力比较差的人,或者病毒高密度接触的风险人群,比如医护人员。
防控措施上,我们宅在家里不乱跑,就是隔离传染源和保护易感人群,如果自己是病人,能防止传播他人;如果自己是健康人,可以防止被别人传染。戴口罩和勤洗手,做的是切断传播途径的事,保护自己,爱护他人,利己利人。每一个人都做好自己,不成为传染者和被传染者,就是对这场战疫最大的支持。至于怎么提高治愈率,控制死亡率,那都是专业人员的事。
其次是按受正面信息,不被谣言左右。信息种类繁多,大体分为知识性和娱乐性。知识性信息比较严谨,一般要经过科学论证,或者经过时间长久考量等;娱乐性信息比较开放,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大众来说,接受娱乐性信息的量,大约达到80—90%,远远高于接收知识性信息的量。
每一个生命的个体,在面对关乎生存安危的重大疫情事件时,越不了解真相,就越想打听消息,等到各种正面的、负面的疫情信息,像潮水一样涌来,短时间内可以应急,当从早到晚连续不断传播坏消息,天天说病了多少人、死了多少人、周围存在多少多少风险,心理能量过度消耗,神经就会越来越紧张,势必出现心烦焦虑。
我们能做的是,接受正面信息,过滤不良的消息,不被谣言困扰。关于疫情动态,报刊、电视上通报和推广的预防控制措施,一般都经过临床实践验证,有一定科学性。对于手机上这个群、那个号,和朋友圈霸了屏的海量信息,要有选择性的浏览。
手机上好多信息来源不明,真假难辨。普世大众,都想为抗疫做点贡献,一听到什么方法能预防,赶紧转发,一看到吃什么能治疗的链接,赶紧再转发,这种好心办坏事,直接导致自己被谣言忽悠,又帮助谣言再扩散、再传播。比如拿香油涂鼻腔,双黄连药能预防肺炎等等,这些无效信息,对正常防控形成一定干扰,人员聚集药店去抢购那些并无防治作用的药品,反而会增加交叉感染的机率。
第三是顺应环境改变,回归幸福家庭。人都有自己习惯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以及人际交往环境。疫情防控,需要居家隔离,硬生生把社会人变成宅男宅女,天天面对了如指掌的家人,不能出门行走,不能外去聚餐,不能集体开会,不能一起娱乐。大部分人会觉得难受,坐卧不安、孤独感、各种不舒服、不适应;还有一部分人,会被动接受事实,随遇而安,该吃吃,该嘛嘛;只有小部分人心理素质稳定的,能顺势而为,主动适应,利用独处时光充充电,规划规划未来。
这一次长宅在家,机会难得,不妨静下心来,做一做促进家庭和谐,有益身心健康的事,毕竟,心安之处才是家。
亲密关系梳理。夫妻关系紧张的,都静下心来想想对方的好处,大疫面前,生死无常,一旦错过,永不相见,给对方一个温暖的拥抱,好好珍惜当下的生活。亲子关系不好的,沉下身子,与孩子好好说话,听听孩子想些什么,教育除了严厉和斥责,聆听和肯定也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感恩答谢活动。父母、配偶、子女,都是你生命中的重要他人,他们养育、扶持、陪伴了你,你平时可能很忙、很累。这一次宅在家里,慢下来了,给他们做做饭,打打扫扫卫生,亦或聊聊天,做做游戏。对方一直为你付出,而你没有回报过的事情,都可以试试,表达你诚挚的感恩。
聆听成长故事。世上最远的距离,不在山高水远,而是心与心之间的背离。夫妻之间从无话不说,到无话可说,这是最可悲的。把你小时候的成长经历告诉对方,也了解了解爱人,在过往生活中,有哪些美好记忆?想想你们一起孕育孩子、哺育孩子的点点滴滴,一定会有说不尽共同感受。家在,幸福就在;情在,心理强大。身心愉悦,百毒不侵,什么疫情,都会成为过眼烟云。
(写于2020年2月10日)